讓每條河都歡快地流淌(我與一條河)

2020-10-09 晨報臨汾

  十堰市鄖陽區漢江流域。
  葉 桓攝(影像中國)

  溫州市會昌閣前龍舟競渡。
  楊冰傑攝

  長沙市圭塘河風光。
  熊其雨攝

  臨汾市汾河公園。
  王一霖攝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我的祖國》,為什麼久唱不衰?因為,它用質樸的語言,唱出了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也許是我們家鄉的一條河,也許是我們定居之地的一條河,也許是我們偶然遇見的一條河。河邊,我們出生成長、成家立業;河水,流淌多少難忘的記憶。這條河,感受著岸邊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條河,見證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本期大地副刊「我與一條河」特輯,講述的就是四位作者與他們心中那條河流之間的故事。

  ——編 者

  穿城而過的汾河

  喬忠延

  河流見證著城市的成長,城市見證著時代的發展。在我身邊,就有一條這樣的河流,就有一座這樣的城市——這條河是汾河,這座城市是臨汾。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一條大河滋養著兩岸沃野,澆灌出豐饒的五穀。臨汾,顧名思義,地處汾河之濱。

  我在汾河邊長大。童年時,汾河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驚險。特別是到了夏天,木船在汾河的滾滾波濤上顛簸著,船家拼命地划槳,可是船仍移動得非常緩慢。突然,只聽一聲喊:不好,要進漩渦了!霎時間,船上鴉雀無聲。又聽一聲吼:下水!伴隨幾聲「噗通」「噗通」,跳下去幾個船家。他們一邊鳧水,一邊肩扛,船總算從飛速轉動的漩渦邊溜了過去。

  長大後,我又將汾河視作「天塹」。那年我進城上初中,周末要回家。走到河邊時,我呆住了。船房被淹了,只撐著一頂帳篷,算是渡口。渡口前都是急於回家的學生娃。看著這群農家孩子不容易,船家一咬牙解開了纜繩。我們一起將船拉往上遊,再順流斜划過去。哪知船進河心,發現浪實在是太大。所幸船家臨危不懼,才衝過巨浪,把我們送到了對岸。

  那時候,最期盼的事,就是課本上讀到的那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一道「天塹」阻隔、限制了城市的發展。臨汾城北、城南都可拓展,唯東西兩面無法伸展。西面被汾河阻隔,東面為鐵路分割。若不衝破這阻隔,古城很難新生。企盼汾河上架橋梁、擴大城市規模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這一天終於盼到了!當時,我更是有幸參與了制訂城市規劃的工作。新規劃中,城市西面新架橋梁,東面新建立交橋。方案既定,連年興建。先是馬務大橋橫跨汾河,接著是平陽大橋飛架東西,繼而是西關大橋、屯裡大橋等陸續貫通。隨著城市東面立交橋的興建,臨汾城開始伸展兩翼,形成東西新城擁著中心古城的現代化城市格局。新城當中高樓林立,樓宇間還坐落著高鐵站、新汽車客運站、新醫院以及學府新區。

  跨越汾河,打破阻隔。從此,臨汾這座城市也實現了跨越。

  然而,當人們高高興興地從橋上走過,俯視橋下時,卻又是一聲嘆息。誰會想到昔日波浪滔天的汾河,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竟然散發出刺鼻的味道。

  一場治理汾河的生態保衛戰打響了。臨汾市擺開「戰場」,關停汙染企業,清淤疏浚河道,石壩穩固河槽,生態綠化河岸,並在城市段建設文化景觀。九州廣場、廉政文化廣場、萱樓……一個個景點如群星般閃爍在汾河邊。汾河日新月異地變化著,臨汾的城市品位也在不斷提升之中。

  我站在萱樓上眺望,只見清凌凌的河水穿城而過。流水被拱身而起的橡膠壩挽留下來,成為一片亮晶晶的湖泊。這一湖清水,倒映著藍天白雲,滋養著花草樹木,蒸騰的霧氣還讓空氣更加潮潤。再向更遠處望去,臨汾這座城擴大了,也更美了。四季變換,城中美景交替。春花謝了,夏荷開了;夏荷未敗,秋菊就已悄無聲息地綻開了笑靨。還有那些凝聚歷史光輝、彰顯文明色彩的文化景觀:九州廣場的帝堯傳奇、博物館裡的歷史風雲、圖書館中厚重的典籍……往昔積澱的魅力與今天進取的活力,交相輝映。

  我愛汾河,我愛臨汾。這是我的家園。

  

  塘河水流長

  周吉敏

  塘河是溫州城中的水系。塘河勾連起這片土地上的山巒與丘壑、溼地與河蕩、這戶和那家,襟連著甌江和飛雲江。我總以為,溫州這座城的精神氣質來自於水。甌江為她帶來了文明的曙光,東海打開了她的視野,而塘河則化育了她。

  我出家門走不了多遠,就可到達河邊。這是塘河的一條支流,叫沉木橋河。河邊綠意蔥蘢。一個小河灣幾乎被一棵榕樹龐大的樹冠遮沒了。榕樹下,總繫著一條小木船。

  我喜歡在河邊走。有時,會遇見那條小船的主人。那是一位六十開外的老人。小船原是他出行的船隻,現在用作河道保潔。我常見老人解開纜繩,將船槳插入水中,輕輕一划,船便鑽出了榕樹的綠傘,而後穿過綠洲遠去。

  塘河成形於晉代,是天然河道結合人工開鑿而成。清代曾列塘河保護八項條約,如「毋得私用磚石疊砌以阻來源」「不準掘造坑廁並開溝傾注穢水」等,這些禁約至今還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上世紀末塘河綜合治理,鄉人開展河道清淤、違章拆除、景觀建設等工作。我曾與上千人一起在塘河邊植樹,還搬運過河泥。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保護塘河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這一段河有好幾個河埠頭。載著時令菜蔬的船隻靠在河埠頭上。與熟悉的船家聊起今年的收成,然後請他挑個南瓜,先放在船頭,等我回來時再拿走。走到下一個河埠頭,看見一位買河鮮的商販。面前的水桶裡有幾條鯽魚在遊來遊去,商販說這些都是河裡面的。於是買上幾條,準備晚上燒個鯽魚湯。在河邊走走,體會生活的細碎,成為每天我最愜意的時光。

  繼續走一段,沉木橋河就匯合於陽湖。陽湖是塘河的主幹道,水域廣闊。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灑了金子一般,水面上倒映著連綿的西山和一幢幢高樓大廈,還停泊著幾艘運沙子的貨船。

  塘河早已與溫州人的日常生活須臾不離。這當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應是每年端午去看龍舟競渡。端午時節,塘河的每條支流幾乎都有划龍舟活動。我一般選擇去會昌湖的會昌閣上觀看龍舟競渡。會昌閣也叫龍船閣,雕梁畫棟、飛簷翹角,佇立於會昌湖畔。其前身是「思遠樓」,宋代溫州知州劉述建此樓,為的是供人們登樓賞湖光山色觀龍舟競渡。元至正年間,思遠樓遭颶風摧毀。今人建會昌閣,是為了繼承一代名樓的歷史遺風。我在此觀看龍舟競渡,便是被那一縷古典的韻味所吸引。

  塘河上還有一項民俗叫劃臺閣。臺閣,又稱水上臺閣,是在龍舟上搭建的亭臺樓閣,通體彩漆、張燈結彩,上層天花板上是手繪的蛟龍,下層兩舷開設景窗,陳列「打鐵匠」「理髮師」等民間三十六行人物。船上還有戲曲人物扮演、樂隊演奏,船頭船尾有艄公艄婆把舵。

  2012年,闊別近八十年的水上臺閣重新出現在塘河上。我見證了它誕生的過程。從畫圖紙開始,到上漆、描畫、貼金、木偶製作、龍頭製作和安裝,涉及幾十項工藝,匠人們一點一點復原了歷史上的水上臺閣。我用圖片記錄了這個過程。水上臺閣的重生,蘊含著幾代溫州人對一條河流的記憶和情感。

  臺閣第一次下水時,我就在臺閣上面。那是凌晨4點,龐大的臺閣從麗田河出發,緩緩穿過長長的塘河水域。在漆黑的夜色中,臺閣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臺閣行進著,城市也在一點點露出輪廓。到達會昌湖時是早上7點多,這座城市剛好醒來。沿河晨練的人們看見水上臺閣,不禁個個驚呼。那一刻,臺閣浮於水上,倒映於水中,整片水域流光溢彩,東海一隅的繁華富麗,從這座流動的臺閣上氤氳開來。

  

  相遇圭塘河

  張雄文

  長沙以山、水、洲、城著稱。這當中,我一直以為,「水」指的是湘江和瀏陽河,直到那天與圭塘河猝然相遇,才發現自己的見識偏狹了。

  綠蔭夾岸的一道水流,蜿蜒而行,目光盡頭處依舊是波光蕩漾。河面明澈如鏡,倒映著天光雲影與樓宇草木。近岸,有寬展綿延的溼地或綠意漫漶的草坪。三兩隻白鷺在水面、溼地與岸邊高樹間起起落落。河邊不遠處的垂柳下,坐著一位釣魚的老者,裹一身陰涼,久久不動。眼前的一切,清幽、雋永,與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開拓進取,仿佛形成互補。我細細品味著,任沾滿田園氣息的晚霞漸漸攀上窗欞。

  這是我從「和+共享圖書館」的二樓窗口向外看到的情景。這座圖書館於我也是初次造訪。圖書館別出心裁,以「公益」與「共享」兩大特色立館,館中每本圖書都來自城中居民的捐贈,書中附有原主人親筆所寫的讀後感。我在圖書館裡流連了大半天。正覺眼睛疲累時,不經意間推開身邊的窗戶,不想就此墜入另一片迷人的風景中。

  身處圖書館中,很快我便通過查閱資料得識了眼前這條河的真面目。她叫圭塘河,從跳馬鎮石燕湖跌宕奔淌而來。圭塘河是長沙城的內城河,在雨花區全境鬥折蛇行一番後,注入瀏陽河,之後再與湘江匯合。不過,千百年來,圭塘河只能屈身幽寂的郊野,與村舍、稻田甚或荒草相依。

  二十多年前,圭塘河與它澆灌的區域,被建制為長沙城的新區——雨花區。近年來,雨花區的發展可謂一日千裡,早已與其它城區融為一體,再難見黃泥茅草的痕跡,高鐵南站、磁浮快線更坐落於此……唯一不變的是,圭塘河依舊淡然、內斂,不驕不躁,徐徐流淌。

  走出圖書館,我來到圭塘河邊。那位釣魚的老者依然端坐於垂柳下。我與他閒聊起來。原來,老人在圭塘河邊已生活了六十多年,從過去土磚青瓦的祖屋到而今寬敞舒適的樓房,一直沒有離開過河邊。

  說起眼前這條河,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他說,以前的圭塘河水,舀了能直接喝,河裡魚蝦也多。後來有一段時間,圭塘河成了岸邊企業的排汙之所,淤泥壅塞,臭氣衝鼻,更別提河裡還有魚蝦了。好在政府下決心治理河道,這幾年汙染已得到根治,河岸還修了漂亮的沿河風光帶,魚蝦又都回來了。

  閒聊間,我得知老伯竟然還有一個身份——河長。原來,幾年前為了治汙,當地招募「民間河長」。對圭塘河懷有深深感情的老人,毅然趕去應聘,終於遂願。此後,老人每天早晚都要沿河巡視一番。他還帶動左鄰右舍參與護河。鄰舍們茶餘飯後閒話的中心,也變成了一點一點變化的圭塘河。

  「海洋館、電影院、博物館、書店、餐飲、兒童樂園……都搬來了。」老伯掰著手指,數起了河流治理後,追逐藍天碧水與綠蔭而來的「家珍」。我剛剛所在的「和+共享圖書館」也在其中。

  「我現在還是『名譽河長』,不過每天來只釣釣魚,有時也帶孫子到圖書館坐一坐。」說起眼下的生活,老伯的話語間漫溢著濃濃的自豪。

  望著眼前如畫一般的圭塘河,我也久久不舍離開……

  

  閃著光亮的漢江

  段吉雄

  第一次看到漢江,隔著汽車玻璃。一條閃著光亮的水帶出現在我的目光裡,蜿蜒著朝遠方延伸。在路上跑得飛快的汽車,遇到寬闊的漢江時,停下了。一艘汽渡船駛過來。車小心翼翼地朝船上爬,我緊緊地抓著扶手。船開動後,人們都下車去看江水,我卻坐在座位上不敢鬆手。行至江心時,我偷偷地瞄了瞄細浪躍動的江面,心中泛起一絲漣漪,但這漣漪很快便隨水流一起消失在水天一色的盡頭。

  那一次,我從鄉下來到漢江邊的十堰,眼裡全是新鮮:原來,房子可以蓋那麼高,公共汽車竟然是兩節連在一起,學校的操場比村裡的稻場大多了……據史載,因為灌溉農田需要,清朝時,人們在穿越城市的河流上面攔河修築了十道堰。於是,十堰,這個帶有農耕文明色彩的名字,從此就嵌進了這片土地的靈魂裡。後來,由於國家建設二汽,這片土地又被賦予發展工業的歷史使命。

  由南向北穿過市區的,是最終注入漢江的百二河。一個清晨,我從頭堰出發,沿著河道,穿二堰三堰,過五堰六堰,經七堰八堰,眼看著那條清洌的河流,一點點變得凝滯。在九堰的汙水處理廠,儘管經過反覆過濾,但水流依然呈現出凝重的顏色。當百二河最後注入漢江時,江面上有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在山頂上眺望,那條分界線隨著江水的流動一點一點變淡,最後在目力所及處消失了。我注視著江水,一遍遍地想像著它們將流往何方。

  當我逐漸熟悉了漢江後,便想去見識其他河流。我夾在綠皮火車的人群裡,一路南下。在那座繁忙的南方城市,奔波填滿了白天的時間。只有在夜深人靜時,我才伴著月色,沉睡在鄉音的囈語中,夢裡迴響起漢江的淺吟低唱。

  終於,我下定決心,回到了漢江邊。

  百二河河道兩旁都已進行了水泥硬化。河水變清了,流水潺潺,沙粒澄明,沒有雜質。夜幕四合時,跳舞的大媽、耍劍的大爺、跑步的年輕人,紛紛聚在這裡。風從河道上吹過來,包含著這座城市過往的歷史、工業的氣息,以及那日新月異的步履。

  每天清晨,我沿著百二河河道徒步去上班。新雨過後,河水輕漲,幾尾小魚擱淺在岸上。我把它們捧起來,慢慢放回到河裡,不一會兒,那小小的身影在清澈的水流中,就再也尋不著了。一位老者左手提桶,右手持長夾,尋找著偶見蹤影的垃圾。老人說,這水是要送到北京的,一定要保持潔淨。

  將一江清水送往北方,是鐫刻在漢江邊幾代人靈魂深處的承諾。母親告訴我,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大壩時,村裡的青壯勞力就爭先恐後地報名支援工地。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千千萬萬漢江兒女坐在電視前面,看著江水一路向北奔流而去,心中滿是感動。那奔騰的水流裡,有鄉音的呢喃,有對故土的眷戀,還有漢江兒女的付出與大義。

  而今,我常常駕著車來到漢江邊。面對漢江,我寫下了許多關於她的文字。它們有的隨過路的燕子銜給了家鄉的土地,有的隨江水流向了遠方。我也喜歡在夜晚,坐在城市的某一處,觀萬家燈火,在對歲月的暢想中,與溫潤的漢江一起追逐遠方的夢想。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一條流淌著詩的河
    秋浦河,又名雲溪河,靜靜地在池州境內流淌著,河全長180公裡,發源於李吳山(今安徽省石臺縣珂田鄉),至貴池杏花村杜塢入長江。秋浦河緣與李白而被譽為一條流淌著詩的河。(吳瀟瀟)&34;。為此賦予了秋浦河為一條流淌著詩的河。(吳瀟瀟)秋浦河的四季都是美麗的。
  • 讓每一條河都歡快流淌——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長制觀察
    他在河邊洗菜時高興地對記者說:「臭水河又變回我小時候打水、遊泳的清水灣,多虧有了河長。」  「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這是眾多和小垾河一樣的中小河流曾經因遭受汙染而水質逐漸惡化的真實寫照。
  • 一條馱著夢想流淌的河
    一千多年前,這條河曾被稱為「陷河」,只因兩岸有上百處「陷泉」。歷史長河中,她孕育了諸多遠近馳名、為人稱道的大大小小的泉。  平地湧泉,冬不結冰,泉水甘甜,平泉縣自此而得名。「陷河」改稱為「瀑河」,她靜靜地穿城而過,生生不息地潤澤萬物。  自此,人們沿水而生、逐水而居,江河孕育城市、哺育兒女,一條江河書寫著一段段動人歷史。
  • 愛河、治河、護河,讓每條河都成為群眾滿意的「幸福河」!
    「鄉村羊腸小道變成了四好農村公路,堵塞的小細河,成了風景河。這感覺不要太美吆!」 望著桃北中心河,村民左方銀滿臉笑容。早在幾年前,這條得到百姓稱讚的河道還是村的一個「痛點」。多年來,桃北村中心居住河由於壩頭壩埂較多,水系不暢,雜草叢生,再加上長期雨水衝刷,河坡水土流失嚴重,河坡大面積塌方。
  • 《我的祖國》裡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條河是什麼河?
    每個人記憶裡,家鄉都有一條大河,而這條河,就代表著故鄉和祖國。有些人來自一線大城市,有些人偏僻的小村莊,有些人來自雪山高原,有些人來自沙漠綠洲。但為什麼幾乎每個人的故鄉都有一條河流呢?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事情。從這條大河中,我們會了解到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而歐洲為什麼現在還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人類的文明一開始出現就和河流分不開。
  • 生命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過河的人
    席慕容說「生命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過河的人。」生命的河流靜靜流淌,不分晝夜,我們站在生命的此岸,看生命的彼岸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於是,我們的心裡湧起一陣陣的熱情,想要渡過生命的河,看彼岸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這渡河的過程便是我們每個人別樣的人生。
  • 《草原上的河》(原創)
    草原上的河,靜靜地流淌,像一條銀色的天帶,穿過這茫茫的草海,穿過這歲月的蒼穹,在它流經過的地方,久久地迴蕩著馬頭琴的旋律,迴蕩著思鄉的夜曲。草原上的河,你日夜奔流不息,我始終依戀著你。我雖不知道你的盡頭在哪裡,但我卻知道那是母親把我降生的源地。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夢幻,我多麼想回到那讓我魂牽夢繞的童年。父親母親的操勞,兄弟姐妹的情感,工廠、學校、幼兒園、屋後的燈光球場,還有那無邊的草原,成片的牛羊,奔馳的駿馬,白色的蒙古包,還有那靜靜的草原上的河。
  • 串場水韻|沈學坤:流淌的幸福河。有沒有一條河流深藏在你記憶裡
    漫步在河堤上,跟隨著流淌的河水,看空中雲捲雲舒,望河面白色的水鳥飛翔,觀兩岸鋪滿綠色的農田和成行成片的綠色林帶,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我被這流淌的河水和如畫的水景所吸引,遊歷之後,我對這條河的感受由然而生。
  • 彭立銘:釜溪,流淌著鄉愁的河
    釜溪,流淌著鄉愁的河上源威遠河(清溪河)發源於威遠縣兩母山。流域面積3472平方公裡,河長190公裡,天然落差360餘米,平均坡降約1.9‰,流經四川省威遠縣、自貢市,於富順縣釜溪口匯入沱江。是自貢市的母親河,河水濤濤,流淌著多少自貢人的鄉愁……你從威遠縣兩母山走來經自貢、富順注入沱江水流緩緩,河道蜿蜒如一條溫順的龍兒盤曲在自貢大地上河水灌溉了鹽都土地成就了自貢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 運糧河:一條流淌數千年的古老的河流,現如今卻慌了神
    晚飯後,我端在窗前,腦中的思緒不知飄向何方,各種雜亂的故事如電影的放映,一幕幕展現在眼前,我知那冥冥註定的記憶在作祟,那曾經的記憶在勾起我的回憶。話說山中有水,必有靈氣,而水的流淌更是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不管多久,它以巋然不變的狀態,自流永久,但終究還是無法逃脫人類擺布的命運,隨著生態水系的破壞,曾經充滿著靈氣的水系,正在一步步枯竭,而千年的流水也會在某一刻戛然而止。
  • 流淌在影像中的河
    蘇州河孕育了上海,只是隨著蘇州河河道的變窄,它的很多功能被黃浦江所取代了。儘管如此,蘇州河與黃浦江一樣是劃分上海城市空間的地理邊界,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成為流淌在影像書寫中的那條蘇州河。
  • 蘇州河,流淌出一部上海千年史
    從唐朝時「江寬十裡」,到經歷「黃浦奪淞」,蘇州河靜靜流淌:繁華、時髦、財富、割裂、開放……一滴河水映照出兩岸發展的多重片段。這條河與上海如此緊密相連,流淌千年間,河畔孕育出上海最早的貿易港(唐宋時期的青龍鎮),也曾激蕩近代上海工業文明,隨著岸線貫通開放,它又將與城市人民相融,構建新的河濱生活。
  • 我的心裡永遠流淌著一條河——呼蘭河
    一淹死人,岸邊站滿了觀看的人群,死者家屬大哭小嚎地在岸邊焦急的等待著。河面上兩隻小船下著攔河撈人的鉤。鐵鉤很大,每個鉤之間還有個圓鐵墜。快的,一會功夫就把人撈上來了,有的鉤在胳膊或大腿上,幸運的鉤在泳褲上;有的打撈幾天都沒能撈上來,只好等待雷雨天在幾十公裡外的下遊被人發現。奶奶常說呼蘭河嘴饞,你可得小心呢!       小的時候爸爸明令禁止我去河沿。儘管如此還是和同院的小夥伴偷著去河沿玩。
  • 抒情散文:故鄉的那條河[原創]
    故鄉的那條河(舒情散文)(雷斌)故鄉黑埠是個丘嶺,幾乎沒有河流,1975年縣政府引駱馬湖水東調,開鑿了百餘裡的黑馬河(黑埠至駱馬湖),從此,這條小河就鑲嵌在我的記憶之中。自從開鑿了這條河,故鄉變了,變的美麗、富饒、豐產……以前從沒栽過水稻,有了這條河之後,變成了魚米之鄉。故鄉的那條河就像一條藍色的飄帶,圍繞著故鄉村村落落,清澈、歡快、甘甜……春天,駱馬湖漲水了,故鄉的小河也甦醒了,灌溉著千萬畝良田。
  • 「今日作家」餘夢雲 ‖ 流淌在夢中的河(散文)
    流淌在夢中的河文/餘夢雲春風吹來的時候,杜鵑花開的時候,柳絮飛花的時候。門前的小河流水便歡快起來了。在人生的長河中經歷過無數的風吹雨打和坎坷。償過多少辛酸與不甘。那永不停歇,悠悠流淌著的小河,那溶入了多少兒時的歡樂和嚮往的小河水,激勵著我堅強和忍耐。人生的灰暗無不在童年的歡樂中重放異彩。夏天到了,酷熱難耐。小河更是我們的樂園,大家都光著屁股,不覺害臊。整天都在河中嘻鬧。
  • 一條河的自白
    「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170件/套展品為觀眾呈現一條河的自白步入「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展廳,你會恍若化為大運河裡的一滴水——藍色地毯在兩旁展示櫃下方藍色光帶的映射下仿佛是一條幽藍色的河道
  • 一條河的榮耀—詩集《扯渡河筆記》解讀 | 李逢忠(四川廣安)
    這些詩歌,在簡短中又具有其獨特的視覺感悟,如果不熟悉作者所描寫對象的內涵,或者說沒有與作者類似的情感體驗,我以為是不容易讀懂讀透《扯渡河筆記》中那些文字和語言符號的。而詩集中關於扯渡河反反覆覆的詠唱,作為一條河某一段的名字、某一併不顯眼的地方,扯渡河無疑應該感到驕傲。
  • 讀首詩再睡覺|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
    《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您用那古老的傳說永遠沉浸著我的思想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您就像聖潔的女神指引著我人生的航向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您的眼神滿含憂傷您的意志那麼剛強白塔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雖然我遠離了家鄉遠離了您的身旁
  • 塔裡木河之戀
    ( 一 )這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塔裡木河,它發源於著名的喀拉崑崙山。河流歡快地在歌唱,水面蕩漾起輕柔的漣漪,兩岸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風光秀麗。各種鴨雀在河面上盤旋嗚叫,喜迎臨水飛翔的鳥,伏臥在河水中的浪花在飄移。仿佛要告訴人們,在這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可頌可贊的傳說。
  • 我愛駐地的那條河——拉薩河
    文|雪域老兵(納炳俊)圖|如果愛我服役的三載,是在雪域高原上度過的。作為一名西藏邊防軍人——通信兵,曾無數次在風雪中巡邏,在雨中架線,清晨,醉心地聽過雄鷹的歌唱;夜晚,又常常凝視著星月遐想;…我深深地愛著雪域高原的一切啊!特別愛駐地的那條河——拉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