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部花木城、官亭林海
肥西三崗、羅壩苗圃
…
這是肥西縣的標籤
是肥西的未來
身為中國著名「花木之鄉」
近幾年肥西苗木產業發展得越來越紅火
不斷推進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在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經果林、森林旅遊和林下經濟也在持續壯大,苗木產業鏈有效延伸,走向生態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健康之路。林業尤其是以林苗兩用、林為特色的林業產業已成為肥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9年末時
肥西林木綠化率達37.89%
栽植面積已達33萬多畝
一草一木總關情
在肥西縣
一群人與花木相伴
與花木共生
當地豐富的花木資源指引他們走上鄉村振興之路
綻放的花木打造肥西生態人居環境
林下追涼時,不妨尋根溯源
來聊一聊肥西的「移花接木者」
花木從中,慢下來
距離肥西縣城5公裡的上派鎮三崗村,是肥西縣乃至合肥地區苗木花卉生產的發源地,素有「中國花木之鄉」之稱。
三崗村生態環境優美,四季花香,景色怡人,空氣清新,是天然氧吧和休閒的好去處。
這裡的地貌特徵為崗衝相間,屬典型的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區。所以自然村落也是隨著所在的崗頭命名,再前綴以姓氏,於是阮姓人家聚集的地方就叫阮崗,同理,松姓和孔姓人家多的村莊就叫松崗和孔崗。
後來,三個村子合併成一個大村——三崗,全村共有48個村民組,1231戶,人口5000人。不過仍然是崗地居多,土地面積10.67平方公裡,耕地只有5000畝。
刀耕火種時期,光是缺水就註定了這一帶的貧窮落後。淮河以南的主打作物水稻是無緣這裡了,棉花、玉米、紅薯等耐寒作物不足以養活全村男女老少。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全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100元。民謠唱道:「吃糧靠救濟,用錢靠貸款,住的是草房,揭不開鍋的去逃荒。」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三崗人為擺脫缺水困擾,開始大面積種植苗木花卉,苗農們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育苗栽樹,既調整了產業結構,又增加了收入。
在三崗村,家家戶戶種苗栽花,全村苗木花卉生產面積1.6萬多畝,在上派鎮形成了以三崗為中心的苗木花卉生產經營銷售集散地,產品遠銷國內各省份。
過去幾年來,受市場行情影響及自身發展條件限制,三崗苗木產業進入瓶頸期,苗木花卉檔次低,三崗苗木種植戶多為分散經營,規模較小;再者村裡基礎設施不完善,給排水管網、燃氣管道、遊客集散中心、公廁、廣場、廊架、綠化景觀等配套設施沒有或不全。
三崗村要發展,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2019年,「三崗慢生活區」走入人們眼帘。當地決定把中國花木之鄉打造成站式慢生活度假地、合肥美麗鄉村典範,以鄉村旅遊、花木觀光、養生度假、文化創意、商務會議等五大功能為支撐的合肥花木生態旅遊度假勝地。
三崗村黨委書記張壽財說,村民們發展苗木花卉,主要還是靠政府引導加苗木大戶帶動。
「2012—2013年,村民人均的收入都在16000元左右,現在這兩年苗木價格下滑,產值是下降了,我們也正在想點子,到外地調研,從產業的中心升級方面來培養廣大的一個群眾,來發展花卉盆景這方面來發展」 張壽財說。
張壽財表示,打造三崗村「慢生活」,得緊緊結合鄉村振興。對村裡的基礎設施進行優化,下一步對三崗的條路,就行白加黑的優化,就是柏油路、汙水管網布置以及路燈全部配套,明年還要把水泥路全部通到村民家門口。
小花木,大產業
對於肥西縣的花木產業怎麼搞,肥西縣花木協會會長劉宏有話要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肥西人理想的生活狀態。肥西的花木產業未來需要引導農戶更加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
2002年11月,在肥西花農的自願組織下,當地成立了肥西縣花木協會;並於2011年成立了「肥西縣花卉苗木協會黨支部」。
2013年12月,在中國農技協的關心和重視下,成立了 「安徽肥西花木種植技術交流中心」。2016年6月創新成立了「陳松精品花卉工作室」 和「解光武蘭花工作室」 ,陳松精品花卉工作室被縣人才辦命名為「鄉村企業家實用人才專業工作室」。
目前,肥西全縣花木種植面積由2006年的6萬多畝猛增到現在的33萬多畝,年苗木出圃量7億株,年產值突破30億大關,會員收入大幅提高,會員由成立之初的193人發展到現在的486人,會員履蓋肥西所有種苗鄉鎮和周邊市、縣。產品銷往四川、河南、西藏等20多個省市。
2008年的奧運會和2010年的世博會,承辦方都組團來肥西採購苗木。
為了發揮社會組織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使其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協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每年組織二批花木企業和專業大戶,先後赴浙江蕭山、四川的溫江等地參觀學習,不少農戶看到了種植苗木花卉的生產前景。
為了廣泛宣傳「三崗苗木」品牌,提高對外知名度,必須做好產品的促銷服務。
據協會介紹,一是依託協會信息網站,每年免費為會員發布供求信息;二是組織會員去參加全國性的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和一年一度的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向全國各地的客商進行產品的展示和展銷;三是幫助會員建立苗木信息網站,實行電子商務;四是建立協會的微信群,運用網絡科技為苗農提供一系列的技術信息和供求信息;五是免費為會員訂閱《中國花卉報》《現代園林》《花卉園藝》等十多種刑物。
「政府認可、會員擁護、群眾滿意、促進生產」助農、惠農、富農,肥西縣花木協會正在用花木農們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
來了,浙江企業來了
築巢引鳳,肥西做到了。
在肥西縣官亭鎮江淮分水嶺地帶,曾經莊稼都難以成活的荒山薄嶺,硬是被智慧、勤勞的官亭人一鋤頭接一鋤頭開墾成萬畝苗木基地,並於2016年進一步升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7年前年,安徽滕頭園林苗木有限公司落戶官亭鎮,如今滕頭園林苗木基地規模已達18000畝。
在該公司總經理康孟炯看來,這一切都得益於安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及合肥土地整治等一系列政策利好,官亭基地已成為公司在全國14個基地中規模最大、條件最好、效益最高的一個,「儘管我們賣的苗木比其他地方貴,但是依然供不應求,就是因為品質好、規模大。」
康孟炯看來,苗木的精心修剪是提高苗木附加值的關鍵一環。滕頭園林擁有一支由40多人組成的修剪團隊。康孟炯舉了一個例子,以前種植海棠,自然生長,樹形不好,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走精品化路線後,樹苗經過精心修剪,價格翻了好幾倍,最多的一棵能夠賣到5000元,還不愁銷路。
「官亭林海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區域,乾旱少雨,儘管農作物種植產量低、效益差,但是為南苗北移和北苗南遷的引種、馴化提供了絕佳自然條件。」肥西縣官亭鎮黨委書記談建設介紹,近年來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官亭鎮引入規模苗木企業,精品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到6萬多畝。藉助產業發展成果,昔日荒山薄嶺現已成為合肥市郊最大的觀賞花園和綠色森林。
近年來,肥西縣依託苗木花卉基地、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業,「森林旅遊節」、農家樂等產業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實現了森林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培育桃樹、無花果、優質葡萄等特色經濟林,來拓展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林下經濟,推動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環境美了,百姓也同樣富了。農民聽到土地流轉、植樹造林的消息,積極性非常高。近幾年,肥西縣苗木產業建設發展迅速,已逐漸成為農民收入倍增的新經濟增長點。
截至2019年末,肥西苗木花卉種植面積已達33萬多畝,僅綠化大會戰以來通過招商引資就新增大規格林苗兩用林20萬畝,形成了萬戶種植、千畝連片、百企專營的苗木花卉規模化生產規模。
肥西先後有30多家企業被評為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強企名企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發展理念,並改進了肥西原有的生產模式,使小而全、低檔次的苗木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布局的方式轉變。
肥西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園林縣城」、「全省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全省林木種苗工作先進單位」、「省級苗木花卉生產基地」等多項稱號。
明天
我們將會繼續推出系列專題片
《物·言志|肥西——沉默的磚瓦》
《物·言志|肥西——轉動的齒輪》
邀您一起觀看!
他們還關注這些:
1.
2.
3.
4.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物·言志|肥西——綻放的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