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思坦)訊,據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消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問世,比預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兩年,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業內指出,除了品牌效應外,藉由智慧型手機等產品成功的銷售模式,Apple Car預期最快二年內將對特斯拉造成威脅。
根據供應鏈透露,臺廠由於擁有車電、動力馬達、電池、充電與車身系統等完整的供應鏈,且歷經特斯拉多年磨合,使得蘋果優先選擇臺廠進行合作。
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積極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組件廠提出要求備貨,入列首波供應鏈,後者已陸續接到試樣訂單或開始小量出貨,預料放量出貨與商機效益明年放量,2022年全面爆發。
其中,和大位於嘉義大埔美園區的新廠,正加速AI智能化產線布建,明年第2季將可新增六條產線投產;和勤也積極進行兩岸擴產,臺灣全興廠預計年底完成搬遷及量產,嘉興和新廠第五車間擴廠訂明年第2季完成搬遷;富田位於銅鑼的二期廠預計明年投產,一、二期廠電動車動力馬達零組件產能,可由目前的每年40萬套,一舉拉升至100萬套,動力集成系統則增至40萬套以上。
野心由來已久 蘋果造車進程持續加速
這一進度也與此前傳聞吻合。本月早些時候即有報導稱,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研發用於「蘋果汽車」的自動駕駛汽車晶片,據悉類似於特斯拉。兩家公司已制定在美國設廠生產「蘋果汽車」晶片的計劃,目前正在與汽車電子供應鏈中的上遊和下遊供應商進行談判。
另據同一時間外媒報導,蘋果公司已將其自動駕駛汽車部門交由人工智慧業務主管約翰·賈南德裡亞領導,後者為蘋果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高級副總裁,目前還領導著蘋果的Siri和機器學習團隊,他將負責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的開發,該系統將來可能會被用於蘋果汽車。
事實上,蘋果造車野心由來已久,2013年,蘋果公司在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WWDC)上正式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後更名為CarPlay),宣告蘋果開始進軍汽車領域,並於次年秘密啟動泰坦項目,開始對汽車開展硬軟體的實質性研究。
2019年後,蘋果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落子明顯加快,在汽車領域的專利大量獲批,專利覆蓋廣泛,包括自動導航、充電技術、CarPlay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車內安全設施等多方面技術,同年蘋果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
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2020年WWDC上,汽車作為蘋果未來商業版圖的重要環節也開始佔據更多篇幅,會上介紹了電動車導航、CarPlay系統、手機鑰匙三大新功能。
科技巨頭組團切入 「軟體定義」或顛覆造車業態
除蘋果之外,海內外科技巨頭包括亞馬遜、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同樣對造車虎視眈眈,並且與蘋果聯手臺積電類似,紛紛以跨界組團的模式加入造車大戰中,其中全球3C巨頭鴻海集團聯手亞馬遜、高通、寧德時代等組成的MIH平臺「朋友圈」最為「星光璀璨」。
在此背後,是「軟體定義汽車」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的當下,傳統造車業態所面臨的自下而上的顛覆性變化。
部分機構與分析師認為,當前,同智慧型手機等其他硬體製造行業一樣,汽車產業也在經歷「硬體商品化」的過程,硬體所能實現的差異性越來越小,硬體銷售的利潤越來越薄,同時軟體、服務在產業鏈的重要性卻愈發凸顯。
德勤報告認為,「軟體定義汽車」概念有三大核心:
軟體及汽車電子佔整車的研發成本逐步提高,車內軟體和電子硬體價值有望超過硬體,成為整車價值的核心;軟體及軟體更迭所帶來的性能和功能變化,將決定未來汽車的差異性;包括主機廠、零部件企業等產業鏈上企業將加強軟體能力建設,並圍繞「軟體定義汽車」開啟從產品開發模式、組織架構、人員構成、運營體系等的內部變革。
這也解釋了為何上述全球科技巨頭均以「組團」模式進入造車領域,並且均在當下時點,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激進的造車戰略。
據德勤報告測算,預計到2030年軟體成本佔整車BOM(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的比重將從目前不到10%增長到50%。需指出的是,這裡的軟體除應用程式開發、還包括AI算法、作業系統,以及軟硬體一體化程度高的控制器、晶片等電子硬體。
國內方面,據智研諮詢預測,2018年我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870多億美元(約60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0年有望增長至1000億美元(近7000億元人民幣)。
相關新聞:
蘋果造車芯,劍指特斯拉
特斯拉的最強勁敵終於動起來了!
作者 | 肖漫
蘋果正抓緊與「汽車界的蘋果」(特斯拉)搶蛋糕。
據Digitimes報導,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並探索在美國建立某種工廠的可能性。
不僅如此,在傳出造芯消息的前一日,有報導稱蘋果自動駕駛部門進行人員調整,由AI老將John Giannandrea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後續開發。
不難看出,在自動駕駛領域「起了大早趕了晚集」的蘋果近期已開始明顯發力。
蘋果欲造汽車芯
Digitimes報導指出,據汽車產業鏈消息,蘋果近期確立了在美設廠、生產的計劃,並開始與全球車用電子供應鏈上下遊展開合作洽談,進一步了解現階段的技術規格、報價及未來技術成長動能。
產業鏈預測,Apple Car可能將於2024~2025年亮相。
圖為網傳「蘋果汽車」概念圖,來源:appleinsider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預測與郭明祺在2018年發布的預測報告極為接近——郭明祺預測,蘋果將為消費者帶來L4或L5全自動駕駛,Apple Car可能會在2023-2025年間問世,該車型將成為下一個蘋果明星產品,因為蘋果在軟硬體及服務整合上有巨大優勢。
同時,報告還指出臺積電將為「Apple Car的駕駛輔助系統」生產定製晶片;從Digitimes 的報導來看,預測再次接近現實——報導指出,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
據悉,臺積電早已為Apple Car 展開部署,在南科設有專屬的研發廠區,與意法半導體(ST)合作加速氮化鎵(GaN)製程技術的開發,並將分離式與整合式氮化鎵元件導入市場。
臺積電曾表示,功率氮化鎵及氮化鎵積體電路產品技術,在相同製程上具備更優異的效益,能夠協助意法半導體提供中功率與高功率應用所需的解決方案,包括應用於油電混合車的轉換器與充電器。
事實上,蘋果與臺積電之間已有多次合作,目前 iPhone 、iPad 中使用的 A 系列處理器,以及 Mac 電腦上的 M1晶片均是由臺積電生產。
因此,蘋果即便要造汽車晶片,與臺積電合作也並不意外。
但有趣的是,特斯拉也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晶片,其即將推出的 HW4.0晶片可能在2021年第四季度量產。在汽車晶片製造上,蘋果與特斯拉再一次「碰面」。
Digitimes 援引相關業內人士指出,Apple Car 模式與特斯拉近似,市場供應鏈重疊率較高,而基於蘋果對供應鏈的強大掌控力,應該會快速確定供應廠商以保障供給。
目前,已有不少行業供應商開始送樣與蘋果進行初步洽談,Apple Car 供應鏈名單或將於2021年逐步揭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鴻海集團近期宣布進軍電動車領域,展示了多項相關車用技術,據市場預測,鴻海集團此舉亦是為了蘋果這一大客戶。
蘋果與特斯拉之間,正有暗流湧動。
蘋果挖角特斯拉
蘋果開始進入自動駕駛領域是在2014年,推出了「Titan」計劃。
事實上,在 「Titan」計劃之前,蘋果曾實行過 iOS in the Car 計劃,即發展 CarPlay 車載系統,進入車聯網領域。
不過,蘋果在汽車領域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造車才是其真正目的,希望用強如 iPhone 的車型直接顛覆整個行業。
有報導指出,蘋果當時準備打造一輛極具蘋果特色的電動自動駕駛車型,且拿出了大量天馬行空的概念,包括在前擋和車窗上整合 AR 或全息技術,用特殊聚合物打造的吸熱車頂和類似播音787的變色玻璃等。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蘋果開始大規模招募,從汽車行業及其他相關領域(如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系統)挖人;而特斯拉,就是目標之一。
僅在2015年年初,蘋果就從特斯拉挖走了5名高管。
後來,蘋果自動駕駛部門的領導者 Doug Field 也是從特斯拉返聘回蘋果——Doug Field 曾是蘋果 Mac 硬體工程副總裁,後來在特斯拉待了5年, 負責 Model 3的車輛工程和製造。
Elon Musk 曾對其評價道——Doug Field 是世界上最有才華的工程師(one of the world’smost talented engineering execs)。
不過,2018年8月,Doug Field 重新回到了蘋果的懷抱。
Doug Field 的回歸,也讓當時陷入疲態的 「Titan 計劃」重新煥發了活力,外界猜測「蘋果造車之心未死」。
不過,隨著蘋果新一輪的人員調整,Doug Field 被退下,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慧高級副總裁 John Giannandrea。
據彭博社2020年12月9日報導,蘋果自動駕駛部門換帥,由 John Giannandrea 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後續開發,Doug Field 及其團隊的數百名工程師將併入 Giannandrea 的 AI 與機器學習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蘋果的造車計劃曾遭受重創,但蘋果始終沒有放棄對自動駕駛領域人才的挖掘。截至2019年末,蘋果從特斯拉公司挖走了超過300人。
對於特斯拉員工頻繁「跳槽」蘋果,連馬斯克自己都調侃道——
如果你在特斯拉混不下去,就要去蘋果上班了。蘋果僱走了我們解僱的員工,我們經常戲稱蘋果是特斯拉的墳墓。
蘋果與特斯拉,終有一戰
儘管 Apple Car 推出尚有時日,但自從蘋果決定進入自動駕駛領域起,就已經預示著它與特斯拉之間,終有戰役展開。
風險投資公司 Loup Ventures 的聯合創始人 Gene Munster 曾表示,大眾汽車或通用汽車等老牌汽車製造商不會對特斯拉構成巨大挑戰,因為這些公司「實際上沒有實質性的競爭」。
在他看來,只有蘋果公司才有可能堪與特斯拉匹敵,前提是這家 iPhone 製造商也進入這個細分市場。
儘管蘋果極少公開其在自動駕駛項目上的進展,但蘋果 CEO Tim Cook 曾於2017年公開表示:
我們正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核心科技,蘋果將其看作所有 AI 項目之母,因為它可能是最困難的 AI 項目之一了。
從外媒的曝光來看,蘋果一直在自動駕駛項目有所布局。如此,Gene Munster 所說的前提,便足以忽略。
除了 Gene Munster,摩根史坦利公司分析師 Katy Huberty 也同樣認為「蘋果和特斯拉未來更有可能成為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
Katy Huberty 表示,在未來20年,特斯拉可能走上類似於「iPhone 巨人」的發展道路;這正好也是蘋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路徑,即在未來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中構建自己的汽車網際網路生態,讓 iOS 用戶繼續在車內使用蘋果的各種網際網路服務。
Katy Huberty 認為,蘋果公司將控制其 Apple Car 的整個汽車體驗,並將建立一個「垂直體系方案」,蘋果希望在汽車行業也能佔據一席之地。
據悉,蘋果在2020年就投入了高達190億美元作為汽車研發資金;作為對比,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金額約為80億至1000億美元。
分析師們認為,蘋果在自動駕駛項目上大量的資金湧入會對汽車市場造成「破壞性」。從目前自動駕駛市場來看,首先受到衝擊的,或許是居於首位的特斯拉。
如此看來,蘋果與特斯拉的正面相對,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