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 | 欄目題字
由我校57屆校友
李紹六先生題寫
現藏於我校校史陳列館
今年73歲的語言教學和翻譯學者鄧應烈,是武漢市第十二中學1966屆校友。恢復高考的1977年,他成為湖北省高考「狀元」。
鄧應烈掌握了20多種語言,最少能流利地使用12國語言,著書立說成果豐富。從珠海廣電局退休後,他主動聯繫教育屆人士,希望能把學習外語的秘訣分享給廣大學子,為語言教學做點事情。
當年高考,他用五種語言答題
1977年文革後恢復高考,鄧應烈用五種語言(英、俄、日、韓、越南語)回答考卷,以優異的成績從武漢十二中學考入武漢大學。被人們冠以「外語奇才」稱號的他,能夠口譯、筆譯的語種有:英語、俄語、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能夠筆譯的語種有: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語、荷蘭語、芬蘭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阿拉伯語、泰語、土耳其語、世界語等。此外,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藏、蒙、壯、哈薩克等民族語言也能筆譯。他還會說廣州話、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上海話等七八種方言。
鄧應烈本人並不贊同「奇才」這個稱號,他說,「我向來不希望別人這樣稱呼我,因為我並不"奇"。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在外語學習上,比別人花的時間多而已。我只是一個外語專才,希望能用這個才能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聽廣播萌發學習研究語言興趣
鄧應烈是如何愛上學語言的?這還要從其父親的職業說起。
上個世紀30年代,鄧應烈的父親從蕉嶺縣白屋下考入廣東省測量學校,畢業後便在全國各地做測量工作。他從小就跟著父親跑了很多地方,聽過許多方言。鄧應烈讀初中時,班裡學的是俄語。他的俄語成績特別出色,每次考試都是5分。同時,開始自學英語。高中,他轉到英語班學習,同樣能趕上學習進度。
「學生時代,我就非常喜歡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對外廣播,覺得外語很有趣。我發現日語、越南語、朝鮮語這三種語言漢字的詞彙發音與中國方言,特別是客家話、廣州話相近,但和普通話的發音差別卻特別大。這萌發了我的興趣,開始了對語言的學習研究。」鄧應烈笑說,為了聽廣播學外語,他更新使用了收聽功能不斷攀升的十多臺收音機,在工作學習之餘,總是與收音機為伴。
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同學們都抓緊流失的時光,拼命學習。而他還是依舊每晚收聽中國對外廣播。因為發出聲響而影響了舍友,但舍友們「敢怒不敢言」。沉迷於收聽的他,亦完全沒察覺到舍友們的不滿。直到前年聚會時,舍友們才吐露了真情。他只得連聲道歉。
鄧應烈近照(王玉婷攝)
「語言是一種工具,我們要把它學透徹,要把外語的學習和中文相結合。在生活中更要留心,不要想著學外語就得出國,不留心照樣學不會。有些外地人在廣東生活多年,卻連粵語都學不會。」鄧應烈說道。
編字典開創漢字讀音研究先河
鄧應烈用50多年時間研究語言,「我發現用音節拼讀學英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用背字母的名稱,把拼音文字與發音聯繫起來,按照拼讀規則發音,並加以練習,可輕鬆做到看詞識讀、聽音拼詞。
據了解,他先後編著出版英、法、俄、日、韓、泰、緬、柬等多個語種的語言學習圖書及參考工具書。其中,《兩萬漢字中日韓越英俄讀音釋義字典》開創了漢字讀音研究應用的先河,為漢字文化圈國家人名地名的標準化翻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99年,鄧應烈申請了「一種中日韓大漢字庫漢字部首音碼的計算機輸入方法」的發明專利。該發明利用顯而易見的部首音來編碼,給碼方法統一簡單,解決了中文 W ordBasic中的21003個中日韓漢字的編碼及查詢問題。
2001年11月30日,鄧應烈又申請了另一個題為「一種朝鮮語諺文方塊字、日語假名及全形字母符號的音形碼計算機輸入方法」的發明專利,由中國專利局公開。該發明與前一發明一起使用,就全面解決了中日韓三國文字的同時輸入問題。
捐藏書給學校建特藏室
鄧應烈在生活中很節儉,其隨身攜帶的小文具盒就超過了20年歷史,但在涉及語言學習研究方面卻很「大方」。平日去外地工作或旅行時,他都會帶上自己編寫的書籍,免費送給當地的圖書館或學校。鄧老表示,他不想一人獨享這些書,希望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幫助,分享學習外文的樂趣。
採寫:南方都市報記者 朱鵬景 實習生 楊千子
編輯 柳娜
1954---2020
十二中和你在一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