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紀伯倫
在今年6月份,黑龍江某媽媽怒吼式輔導作業的視頻衝上熱搜。夜深人靜,小區裡大家都準備休息了,一位媽媽仍舊辛苦地堅持在輔導孩子的崗位上。只聽她怒吼道,「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學毛了你啊!」「你幹啥啥不行!」一人訓娃,全小區受教育。
這種「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狀態在中國大部分家庭中,如出一轍。你說你愛你的孩子,才會恨鐵不成鋼,才會打他、罵他。殊不知,在這個長期被壓抑的環境中,孩子的心智如何能健全的發展。
請問,你有沒有從內心深思過:為什麼會這樣?你是否真的愛對了孩子?《愛與自由》這本書將帶領你尋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孫瑞雪老師,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是「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也是「兒童敏感期理論」的創始人。孫瑞雪老師的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就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世上沒有錯的孩子,只有錯的父母。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不一樣」
生命的高貴就在於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樣,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也跟別人不一樣。
蒙特梭利提出「精神胚胎」說,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孫瑞雪老師在書中曾說道:「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而心理成長的核心就是感覺體驗。
我們要尊重孩子天然的成長規律,多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通過觸覺、味覺、視覺、嗅覺的真實體驗去認知和感受世界。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正確引導與等待,而不是強制「灌輸」或「殘忍」地剝奪他們的機會,要把空間和時間給予孩子,容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完成。
2、給予孩子真正的理解與尊重
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蒙特梭利
我在很多父母的朋友圈裡讀到過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那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種裹著精美包裝的「我要你學」,「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深夜輔導作業,周末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目的只有一個:為成全孩子將來的「自由」。
所有父母都期待培養出「有前途」的孩子,但是時間被安排、佔用、剝奪的孩子由於無法按照自然的節律連續發展,就出現了「智能被過度開採」、「潛力提前枯竭」的現象。
一旦孩子出現父母既定軌道的偏差,大部分的父母情緒就開始失控,就造成本文開頭的那種局面。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長期打著愛的幌子,一味地打罵孩子,同時又是語言暴力,這樣的家庭,孩子如何能從內心發展成獨立、自信、完整的人?
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請給予理解與寬容,同時,請尊重孩子的人格。
3、愛與自由,才能讓孩子得到實現自我的機會。
「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蒙特梭利曾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這是第一點。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己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
說到「自由」,絕對不是放任不管。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對孩子要建立清晰的規則意識和界限感,而不是自由散漫養孩子。
給予孩子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事物的規律;把握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每次進商場之前,孩子通常第一時間就會跟我說:「媽媽,我想買什麼和什麼。」事實上也是如此,他不會因為琳琅滿目的商品而胡攪蠻纏。也許,你會說,是我不允許。其實是孩子心目中有他的想法,知道凡事有個界限,這是從他內心所遵從的規則。
4、結語
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愛是什麼?愛是忍耐,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一個成人如果用愛的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
請給予孩子屬於「蝸牛」的自由。親愛的你們,知道該怎麼去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