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是臺灣最知名的景點之一,無論臺灣是荷據、西班牙據、日據、蔣據還是誰據時期,無論是選臺灣八大、十大還是十二大絕色景觀,無論是誰選,日月潭都不會被票選出局——實力派,怕誰呀?
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佔地7.93平方公裡,比西湖大一些,周長卻長了一倍,有37公裡,所以日月潭看不到能帶著遊客轉一圈的旅遊電瓶車,騎腳踏車前也一定要考慮清楚路線,否則後果可能影響你完美的旅行計劃。
最難能可貴的是,日月潭雖然久經朝代更迭,但始終美景如初,沒有沾染上過於人工和商業的氣息。
據說日月潭的名稱由來是形狀之說,以湖內的拉魯島為界,東側狀似太陽,西側形似彎月,因此得名日月潭。文獻可追溯到曹士桂《宦海日記》:「山南水圓如日,山北水彎如半月,詢社人,潭名日月」。
日月潭這幾個字最早見於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鄧傳安《蠡測彙抄》:「過水裡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文章喜歡叫日月潭為水沙連。
日月潭其實也不是這灣湖泊唯一的名字,早期的英文文獻稱她為「康第紐斯湖(LakeCandidius)」,以紀念來臺傳教的康第紐斯教士。後也有傳教士向邵族人傳教時將日月潭名為「龍湖(DragonLake)」、「林伊西巴坦湖(Nin-IsivatanLake)」。看來,早年的傳教士無論到哪,都挺熱衷起名字。
臺北自駕到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的日月潭大約3個小時。所以即使是一個短短的周末,也可以來日月潭觀湖。
日月潭周圍被大大小小的住宿包圍,最有特色的當屬露營。日月潭是臺灣最知名的露營區之一,營地各種設計,花樣繁多。
從1983年開始,每年中秋節前後,日月潭周圍的酒店、度假村、露營區就會舉辦烤肉Party,這個歷史已經奔四了。
另外還有臺灣馳名的「萬人橫渡日月潭」的競泳活動,每年都有無數遊泳志願者報名一起結伴遊過3.3公裡的海域。
每年10月份也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日月潭花火節」,閃爍的夜幕煙火吸引著全世界的旅行愛好者。
這個年度嘉年華,除了交響樂團、流行及原住民音樂會、高空煙火秀、自行車環湖遊、環湖馬拉松,居然還有幸福婚禮連線,讓想要有個難忘婚禮的新人可以在日月潭來個集體婚宴——這樣他們每年的紀念日都要來日月潭消費了。
久經沙場的日月潭被一代又一代臺灣人經營和保護得非常好,美景在人文和歷史的陪襯下,有了鮮活的靈魂和生命。
我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露營其實是一個野地生存的技術活,特別對城市裡長大的爸爸媽媽,絕不是唯美的帳篷擺拍。即使日月潭的露營管理已經比較規範,你依然可能面臨到各種荒野求生的問題。
另外露營是小孩子非常喜歡的活動,貼近大自然,還可以和營區的小朋友迅速成為夥伴,但大人要有充足的準備,特別是心理建設上的,以免看到滿牆的螞蟻、草地上各種爬蟲、下場小雨青蛙跳過泥濘的腳面、吃個野餐要拿掉手臂上的毛毛蟲……時,發出劃破長空的非人類叫聲嚇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