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2020-12-18 梧桐樹邊羽

這裡說詩詞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詩詞中的平仄。

古音平仄

古詩詞的平仄是根據古代漢字發音簡化出來的。

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

漢字發音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韻部的重新組合。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

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

「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南北朝音韻學大發展時期,四聲標註法運用進入詩歌創作,後來因為太麻煩,在則天皇帝時期簡化成為「平、仄」二元,陰平、陽平統稱「平」,上、去、入三調統稱「仄」。

這樣就大幅簡化了四聲標註的繁亂,並成功總結出格律詩的基本用字音韻關係,即格律詩最重要的四種基礎平仄格式。

所以平仄只是近體詩快速入門的一種音調控制工具,使用它創作出來的格律詩能從根本上避免詩句音病。這四種平仄關係只不過是音韻組合的不完全歸納,按照它們寫出來是音韻清朗的,但也有更多通順起伏的音韻組合併沒有歸納進來——這就是為什麼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一樣可以成為吟誦經典的緣故。

今音平仄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

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

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我們今天根本無法正確使用古音朗讀詩詞,有誰讀古詩不是普通話呢?但是古詩詞的架構,特別是近體詩,基本上都有平仄關係在內,我們研究、賞析古詩詞是無法避開平仄的。

將普通話的發音和古音平仄相對應是一種入門手段,在發現平仄不對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今發音異同(多音字)和入聲字。

第二是為了創作近體詩。

平仄音調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近體詩的平仄關係已經固化,再也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在創作近體詩套用平仄關係的時候,是必須要分清楚普通話發音中漢字的平仄對應的。

今天普通話的漢字發音其實也是五個音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輕聲是漢語中所具有的一種特殊變調現象,在全國的廣大方言和普通話均有出現。但是輕聲一般不被當作聲調看待,因為它沒有固定的調值。

所以普通話拼音裡面實際上只存在一、二、三、四個聲調。

這四個音調對應古音調劃分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比如「飛、肥、匪、費」四個字同聲四調,「飛」是陰平(一聲),「肥」是陽平(二聲),這兩個音調是平,所以「飛、肥」是平聲字;「匪」是上聲(三聲),「費」是去聲(四聲),所以「匪、費」是仄聲字。

假如我們寫一首格律五絕,如果平仄關係為「平平仄仄平」,那麼這幾個字的對應安排位置就只能是「飛飛費費飛」——注意這只是平仄用字例子。

而作為遵守格律的對句,平仄必須相對,那是不是就是「費費飛飛費」呢?因為對句必須平聲結尾,所以只能調整為「費費費飛飛」,即「仄仄仄平平」。「相對」只是二、四關鍵位置的平仄相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正是平起入韻格式的五言格律詩的首聯。

入聲字到哪裡去了呢?

因為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這個概念,那麼原來的那些入聲字就根據它們本聲的音調值劃入其他三個音調「平、上、去」,即進入了普通話的四聲劃分。

這就是「入派三聲」(平上去),其實嚴格講起來是入派四聲。

比如上一篇文章裡面柳宗元的詩: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其中「百、越」是入聲字,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句中,這兩個字到今天發三聲、四聲,同樣還是仄聲,所以這個律句無論今古都沒有變化。

「一」也是入聲字,在舊時是入聲字,發仄聲,在「平仄平平仄仄平」中是合律的。但在今天發第一聲,實際上是陰平,劃入平聲,平仄關係就變成了「平仄平平仄平平」,四、六關鍵位置失替,這就不是律詩了。

入派三聲之後,變成平聲的字,我們在賞析古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也是造成格律詩平仄困擾的主要問題。

但是我們今天創作律詩,就完全可以使用新韻,把「一」字作平聲來處理。

其實使用古韻平仄和今韻平仄來寫格律詩,都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不要在一首格律詩中同時出現今古韻。你不能第一句用平水韻,發現第二句平水韻講不通了,就用普通話來自圓其說——這叫作不古不今,不男不女,不陰不陽。

平仄格律的鐐銬問題

順便說兩句格律的問題。

有人說今天的人寫近體詩是自我束縛,這種觀點有些狹隘。

我們這麼打個比方吧。近體詩是一雙精美的鞋子,擺在那裡,不招誰惹誰。你光著腳在旁邊走來走去也沒人管你。但是有人看上了這雙精美的鞋子,哪怕不合腳,也願意穿上試試,說不定能跳出更好看的舞蹈來。

這和打赤腳的你有什麼關係?他腳疼,他長雞眼,甚至為了穿進鞋子而砍掉一兩個腳趾頭,這是他自願的,是他願意承受的代價,和你打赤腳逍遙有什麼差別?

你為了腳不疼,願意打赤腳,他為了更好看,寧願削足適履——這都是人的選擇,沒有高低。

不論學不學格律,守不守格律,是詩人的自由選擇,你一定要看低別人,只不過是想抬高自己罷了。

個人從來是建議學會格律,使用格律賞析前人格律作品,至於創作中是否使用格律,就好像你擁有了這雙鞋子,跳舞的時候穿不穿,取決權就在於你自己。

不要因為有了鞋子,就看不起光腳的,也不要因為沒有鞋子,就鄙視追求鞋子的。

別一開口就格律是鐐銬什麼的,搞清楚聞一多說的「詩歌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是個肯定句,是對詩歌藝術的讚美。

沒有格律鐐銬,同樣有別的鐐銬。

當代詩什麼鐐銬都沒有,也沒見幾首上得臺面的作品啊?

文採、情感和境界的局限,才是詩人最大的鐐銬。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否能對應?
    最近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然後有人回答:「詩詞中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的關係是: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種回答是不夠準確的,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否能對應?
    最近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然後有人回答:「詩詞中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的關係是: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種回答是不夠準確的,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今音平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我們今天根本無法正確使用古音朗讀詩詞,有誰讀古詩不是普通話呢?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文/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什麼是詩詞中的平仄?
    在辨別平仄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小學時所學的普通話的聲調。老師說,聲調有四種: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比如說風調雨順這四個字,他們的聲調分別是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現在,我們用專業的說法,風調雨順的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這是現代漢語的四聲。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你會區分春聯的上聯和下聯嗎?
    那怎樣區分春聯的上下聯呢?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過春節,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習俗。也有一些是出於愛好和樂趣,義務為群眾書寫,收穫友誼和好心情。每逢春節,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門、協會團體,也會組織書法家們走上街頭、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為群眾義務書寫,營造和諧文明氛圍。一幅春聯,看似簡單兩行,要想寫好,可不那麼容易,有著很嚴格的要求,實際上已經成為一門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
  •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
    平仄是對四聲的不完全歸納魏晉時期,曹植創造了「梵唄」,漢字的聲調發音研究發端。隨後佛學的廣為傳播,讓聲韻學飛速發展,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如周頤《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王斌《四聲論》,以及其後的張諒《四聲韻林》,劉善經《四聲指歸》、夏候詠《四聲韻林》。
  • 對聯平仄的區分:老哥簡單介紹一下,請各位老師各位兄臺指正
    對聯是我國文化的傳承,人們在休閒之餘偶爾也會來上一兩句,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的淡忘,導致現代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對聯,更不懂對聯的規範。下面老哥就來講解一下什麼是「平仄」。對聯範本平仄是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怎樣區分對聯的平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讀一年級學的拼音,一到四個聲調,第一、第二聲屬於平聲,第三、第四聲屬於仄聲。
  • 現在的四聲是普通話的調值,能解釋古詩的平仄嗎?
    大部分專家都會回答,現在的四聲調值無法解釋古詩的平仄,因為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而古詩平仄細分為「平、上、去、入」,而且這其中是不對應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消失了。 專家說得沒錯。 不過,我倒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現代人學詩詞倒是不妨從普通話音調劃分入手,來學會區分詩詞用字的平仄,熟悉近體詩格律。
  • 古詩初學者平仄快速入門
    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規則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平仄難嗎?並不。
  • 痴情老人告訴你如何分辨四聲平仄與入聲(上)
    但是由於詩詞格律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如何分辨平仄,而如何辨別入聲字更像是一頭攔路虎,讓人望而生畏。那些講述詩詞格律的文章和講座雖然對於初學者掌握詩詞格律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是由於作者本人的局限,對於最基礎的分辨平仄的方法,尤其是對於如何辨別入聲字,卻是語焉不詳,有的甚至叫大家拿筆記下來。這是一種死記硬背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沒有必要。
  • 舊體詩四聲與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何區別?
    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你會區分春聯的上聯和下聯嗎?
    那怎樣區分春聯的上下聯呢?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過春節,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習俗。也有一些是出於愛好和樂趣,義務為群眾書寫,收穫友誼和好心情。每逢春節,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門、協會團體,也會組織書法家們走上街頭、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為群眾義務書寫,營造和諧文明氛圍。一幅春聯,看似簡單兩行,要想寫好,可不那麼容易,有著很嚴格的要求,實際上已經成為一門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什麼是詩詞中的平仄?
    在辨別平仄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小學時所學的普通話的聲調。老師說,聲調有四種: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比如說風調雨順這四個字,他們的聲調分別是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現在,我們用專業的說法,風調雨順的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這是現代漢語的四聲。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在現代詩詞對聯寫作中,最基本的障礙無疑是漢語文字讀音平仄的辨識。辨別讀音平仄,無疑是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當務之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