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思思看到一條令人難過的新聞:因為疫情,全球13%的博物館、美術館獲或將永久關閉。
很多人看到這條新聞之後,覺得和自己生活沒什麼關係。
翻翻現在的社交媒體,會覺得博物館美術館這些地方,就是給網紅拍照的,沒了也不可惜。
不過,「給網紅拍照」只是博物館美術館的附加功能而已。
幾乎所有的美術館博物館都出自建築大師之手,他們對建築的設計和光的運用讓建造出來的建築非常適合拍照。
但,不能因此以為它們就是為了讓人打卡拍照的。
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所在,是為了向人們「傳遞審美」。
還有一些人,乾脆就從來不去博物館美術館,覺得藝術的門檻太高了。
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吃虧的事兒......
因為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是拿納稅人的錢來建造,用來豐富大家的文化需求的,為的就是降低那道檻。
如果從來不去看的話,稅也白交了。
由於大學專業的原因,博物館和美術館一直是小思思去每個地方的必到景點。
其中記憶最深刻的是在巴塞隆納閒逛時候,路過畢卡索美術館。
這是小思思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畢卡索前期的作品。
那天晚上,小思思翻著手機裡的照片,想著之前在其他美術館裡看到過的畢卡索作品,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看懂了!
畢卡索給大眾的印象,應該就是「看不懂」。
但在這個美術館裡你會發現,畢卡索的畫不是一直讓人看不懂的。
畢卡索從小就是繪畫天才,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後期接觸了印象派、日本浮世繪後,也出過不少印象派風格的作品。
到了後期,畢卡索開始結合各種風格,再加入自己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這些畫讓人看不懂,甚至讓人覺得「醜」。
很多人欣賞不來畢卡索的畫,甚至覺得他的畫也就那樣,沒傳說中那麼好看。
畢卡索的這幅《亞維農少女》好看嗎?
看起來沒那麼好看,甚至對於一些人來講有些驚悚,但這幅作品,稱得上偉大。
它很偉大是因為,畢卡索在這幅畫中,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實物的角度和方式。
在這以前,畫家看世界的方式是處於二維的,但畢卡索把二維和三維的感覺融到了一起,用「拆解世界」的方式給大家呈現了一種新的繪畫思路。
你在他的畫中,可以同時看到正面和側面。
在這一時期,畢卡索和其他朋友不再追求像不像、美不美。
而是開始思考:把物體表達成很多面的方式是否能夠更清楚的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他們不是在畫畫,而是在追求比畫更深刻的內容。
而這,就是小思思呼籲大家去逛美術館的原因,你能從畫中,看到人類千奇百怪的思緒。
它們,是人類的閃光。
如果你有去看看的想法,又怕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太夠,小思思推薦一些入門的書籍。
《藝術的故事》、《美的歷程》是小思思大學期間看的最多的兩本書。
他們就是中西方藝術的百科全書,兩本書看完,你能對中西方藝術有個基本的了解。
比如西方主義大致分為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後現代主義、高度寫實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抽象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未來主義。
了解了這些框架,你就很容易明白這些畫是怎麼被構造出來的。
這會讓你從「看不懂」過渡到「大概能看懂」的階段。
如果你是一看書就犯困的類型,可以看看藝術相關的紀錄片。
《藝術的力量》一共八集,講述了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雅克、透納、梵谷、畢卡索以及羅斯科的瘋癲藝術人生。
藝術家的人生,是真狗血。
有成為殺人犯的,有瘋狂出軌的,有乾脆瘋了的...
看這個紀錄片,一邊學藝術,還能一邊吃巨多藝術家的瓜!
吃完藝術家的,還可以吃吃英國王室的瓜。
《Art Passion & Power》主要給大家展示了英國歷代國王、王后收藏的上百件藝術品,在紀錄片裡面還採訪了不少現在的英國王室。
說是紀錄片,但更像是一部英國王室炫富實錄,十分吸睛。
如果不想看那麼專業的紀錄片,可以試試動畫片《盜夢特工隊》,雖然名字看起來很是槍戰片,但情節藝術的不行!
內容是主角夢見名畫裡的人物變成各種怪物,對他窮追不捨,一路下來,藏著各個時代的各種名畫、電影。
小思思連著看了兩遍,就是為了可以數數電影裡面到底藏了多少名畫彩蛋。(到最後也沒數全,還是去看了電影解析)
在這部電影裡,藝術品不再高貴,而顯得有趣可愛了起來~
有了一些藝術的知識儲備後再去博物館,就能從「大概看懂」進階到「基本看懂」的階段了。
有時候,你甚至能在藝術品前面感受到藝術家的情緒。
就像陳丹青說的那樣:不論是油畫、還是溼壁畫,當你站在他面前時,那種層次和細節的震撼才會撲面而來,尤為讓人感動。
這是網上的名畫圖片永遠不能帶給你的。
當你被感動的那一瞬間,就是與他們相遇的那一刻。
就像山本耀司在「做衣服」當中所說的:
「藝術和文化可以穿越時空相遇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