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應對疫情對湖南旅遊業的衝擊挑戰
導讀
疫情漸遠,春光正好。
3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
文旅業寄託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湖南支柱產業之一。如何推進湖南文旅業全面復甦提質?《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鍾永德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攪動2020年全球旅遊業的最大變量,我省旅遊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我省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引擎,吸納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近500萬。積極有效應對疫情對我省旅遊業的衝擊,不僅關係到旅遊業復甦發展,更關係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歷史任務的完成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疫情對我省旅遊業發展帶來了四大挑戰:一是市場主體困頓。據湖南省旅遊協會日前調查顯示,我省65.08%的旅遊企業經營暫時停頓,92.70%的企業資金緊張、及時償還貸款困難,64.44%的企業預計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參照同期數據,湖南旅遊業今年上半年直接收入損失可能達4000億元;二是出行條件缺失。多國關閉國境、航班停飛、遊輪停航,全球疫情防控使得消費者旅遊出行賴於發生的條件缺失。疫情後國內旅遊出行時間也具有不確定性。教育部和多個省(市)表示可能壓縮雙休日和暑假來彌補教學時間損失,因此不能過於樂觀地期待疫情過後就會出現「旅遊井噴」;三是消費信心疲軟。人們對病毒感染的擔憂還將繼續一段時間,旅遊者也會有觀望期,遠程出遊的意願更是在相當程度上被抑制;四是公共服務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內旅遊快速發展,遊客「狂扎堆」、入園「排長隊」、路上「大堵車」等現象頻繁出現,也將抑制消費者的出遊意願。
有效應對疫情對湖南旅遊業的衝擊挑戰,必須直面問題、逐一破解。
精準幫扶,引導企業自救
政府施救應以保就業為主要目標,以短期內精準幫扶政策促進旅遊業生產恢復。
一是以「鏈」為要,主保核心鏈條。重點幫扶處於旅遊產業鏈核心的客源組織性企業,保障旅行社及相關OTA(在線旅遊)企業渡過難關,恢復對上下遊企業的客源、資源供給,激發產業鏈內在動力。幫扶政策要精準設計,實行屬地管理、一地一策,特別是幫扶湖南旅遊龍頭企業應一企一策、一企多策。
二是引導旅遊企業多途自救。如通過旅遊產品預售鎖定疫後消費群體;依託網際網路,以「雲帶貨」的方式銷售旅遊地季節性特色商品;考慮到我國60歲以上人口規模已達2.49億,著力開發儲備老年人旅遊產品,服務疫後第一批有閒群體。
釋放時空,創造出行條件
國際旅遊受制於全球環境,一國一省難有作為,但我國率先控制疫情後的國內旅遊大有可為。
一是開放空間。落實分區分級管理指導意見,鼓勵旅遊景區適時、適當、適度開放。同時將旅遊空間從傳統旅遊景區向自然空間、鄉村區域擴展,化疫情帶來的「危」為我省鄉村旅遊發展的「機」,助力鄉村振興。
二是釋放時間。當前我國已強力啟動以消費增長促經濟發展,應科學安排學生學習和企業生產時間,通過教學方式方法創新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儘量保證全社會雙休日和學生暑期時間。
激活市場,豐富湘遊產品
提振旅遊消費信心需要多維發力。
一是科普宣傳,提振出遊信心。正確傳播病毒防控知識,打消公眾的過度擔憂,鼓勵消費者科學防控、安全出行。
二是揚長避短,豐富湘遊產品。最新一項調查表明,疫情過後消費者最大的出遊意願是去熱帶濱海度假,佔到受訪者的54%。我省不具備這樣的資源條件,但與此同時願意去民宿、山地、戶外、鄉村旅遊的消費者分別佔42%、36%、19%和18%。因此,應充分發揮錦繡瀟湘的資源優勢,構建省內多主題微旅遊產品。近期應推廣「湘人湘遊」省內遊營銷活動,構建以旅遊景區、美麗鄉村、森林公園等為主體,車程在2小時左右的周末城郊微旅遊產品,重點開展鄉村休閒、森林康養、戶外運動、文化體驗等主題旅遊活動。
軟硬齊抓,完善公共服務
全域旅遊理念的核心是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而這也是提質升級我省旅遊產業亟待破解的瓶頸。
一是讓硬體更便捷。旅遊公共服務的核心在交通。目前我省改善旅遊公共服務硬體的重點在於提高森林、溼地、鄉村的末端可進入性。應加快鄉村道路改造和鄉村停車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旅遊露營地建設,讓旅遊者進得來、留得住;要及時向公眾推介設施基本完善、條件良好的湖南鄉村旅遊線路。拓展自然遊憩空間,加快建設羅霄山、南嶺、武陵山、苗嶺國家森林步道。謀劃國道、省道的景觀化改造,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軸。
二是讓軟體更智能。政府職能部門應聯合行業協會擔當起旅遊信息實時收集、發布和旅遊流引導職能,避免遊客大規模集聚。交通、文旅部門應密切協作,完善省內自駕遊信息服務。同時鼓勵旅遊企業加快構建一站式智慧服務平臺,推出「免接觸式」旅遊服務,形成集電子「導覽」「導遊」「導購」「導停」「導廁」於一體的智慧遊覽體系。
(作者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