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思特 麥浪
我們小時候很流行那種肥豬造型的陶瓷儲蓄罐,平時把一毛、五毛、一塊的零錢塞進去。等攢夠錢買玩具,買漫畫書,為夢想儲蓄,夢想總是能實現的。但是你說想靠小豬儲蓄罐攢錢在北京買套房,那就扯遠了,等攢夠了,儲蓄罐變文物了。
現在很多人在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開口飆英文,看懂美劇和原版書。這其實和用小豬儲蓄罐攢錢在北京買套房是同樣性質,就是夢。
對於絕大多數人,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主要起到兩個作用:第一,讓自己感覺自己很努力;第二,讓別人感覺你很上進。
至於英語最終能否學會?基本上是不能。除非你能做另外兩點:
第一、提高訓練量
如果你不學英語,那英語水平不會原地踏步,會越來越差,因為你會忘記。
如果你每天學一點點英語,英語水平也會越來越差,因為忘記的比新學到的更多。
逆流而上划船時,你得很努力才能達到終點,不用力和輕輕用力的結果都是後退。所以,英語高手都有一段閉門苦練的經歷,你見過哪個高手是在地鐵上刷一會背單詞APP練成的?
「每天20分鐘,三個月看懂美劇」,那是廣告詞,你別去信,每天20分鐘永遠學不會英語。
傳統的授課式英語培訓,大家都經歷過,就是聽課、背單詞和做題,每天1小時,從初中學到大學畢業10年時間學會英語都沒幾個,你每天20分鐘碎片化時間能頂什麼用?
即使你參加教練式英語培訓,在專業指導下集中進行聽說讀寫訓練,一個零基礎每天1.5小時,也需要18個月才能學會英語。
偶爾,我們賽思特的諮詢老師也會遇到一些想報名參加教練式英語培訓的客戶,但是每天只能湊出30分鐘練英語。這種我們就不給報名,勸其以後有時間再來,每天30分鐘是學不會英語的。
從我的經驗判斷,每天1.5小時是最小的訓練強度,其中要有2個30分鐘以上的整段時間,剩下30分鐘可以用碎片化時間湊。學英語如果沒有這個強度,最終結局就是拖著拖著就算了。
第二、訓練內容科學組合
人要活著,需要攝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水等等。如果只喝水,或者只吃維生素,那是會死的。
學英語也是一樣,如果只有單一的訓練項目,也是死路一條。
我曾經有個學員是個大學老師,搞學術研究常年閱讀英文文獻,聽力從來不練。來賽思特學口語。口語是聽力決定的,十聾九啞,她之前長期只做閱讀,導致聽力訓練異常困難,後來用了普通人近3倍的時間才把聽力練起來。
這是個普遍現象,閱讀水平超過聽力太多,聽力就很難練了,因為你聽到英語的時候,會不自覺在腦子裡打字幕,再看字幕來理解,反應非常慢。
我們學母語的時候是先學會聽說,六歲之後才認字讀書的,但是學英語的時候就反過來了,閱讀優先,聽力滯後,這是造成啞巴英語的主語原因。
不只是閱讀和聽力,學會英語需要發音、詞彙量、辨音能力、語法、英語思維、表達體系等各種元素互相配合。聽力差,發音就不會很好;不會讀,單詞就記不住;語法不行,閱讀就慢;閱讀慢了,閱讀量就低;閱讀量低了,單詞背了就忘,等等很多關係。
現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的人,每天基本就做一種內容,要麼背單詞、要麼泛讀、要麼模仿發音,這是不可能學會英語的,甚至可能對其他能力形成阻礙。
你要學會英語,必須做一個各項訓練內容合理搭配的訓練計劃。再看哪些內容需要用整段時間去做,哪些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完成。
總結:
1. 你需要足夠大的英語訓練量。
2. 你需要一個訓練計劃,裡面包含了不同訓練內容,各項內容搭配合理。
3. 滿足了前兩條後,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可以讓你輕鬆不少。
做到這3點,當有一天你能聽懂電影,閱讀原著,自如交流了,這時候才可以每天只利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目的是讓你水平不退並有所積累。沒有這種程度就跟風碎片化,那碎片化的不是時間,而是你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