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教育質量具有一流水準,全國有38所大學及230多所專科技術學院。這些大學和專科技術學院幾乎都是政府公立學校(兩所私立大學除外),其教育體制由所在州政府管轄,因此行政體系各州略有差別,但基本上教育質量是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各校都能保持平均但同時又較高的教育質量。各學校的學歷文憑,是被各州相互認同且全國通行的。澳大利亞的學歷資格,被世界各國包括我國所廣泛承認。
值得肯定的是,澳大利亞的一大經濟支柱:教育出口,如今生源國的集中度不斷提高,基本鎖定在世界人口大國的的中國和印度。從數據客觀的集中度量(使用Herfindahl-Hirschman指數)表明這是事實。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市場中,中國學生佔所有國際學生的38%,佔國際教育出口總值的28%。縱觀個別機構,市場集中度還要高得多,而且還在增加。然而,不僅中國學生在大學中的比例高,應該引起關注,而且來自南亞的學生也很集中,這些學生主要來自印度,但也包括來自斯裡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國的留學生。
重要的是,個別大學日益兩極化。粗略地說,澳大利亞的大學現在可以分為「中國大學」和「印度大學」。
有12所「中國大學」,標準是中國學生佔國際學生的至少30%,而且中國學生與南亞學生的人數比例在2:1至20:1之間。(另外六所大學也接近達到這個定義。)還有13所「印度大學」,定義完全相反——南亞學生在國際學生中至少佔30%,南亞學生與中國學生的比例在2:1到24:1之間。這12所「中國大學」包括「澳洲八大」的所有成員。八大中沒有一所南亞學生比例超過10%。而另外四所分別是麥考瑞大學(Macquarie),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和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而「印度大學」則共同擁有另一個特點:它們都位於墨爾本或雪梨市區以外的地方,傾向於在墨爾本或雪梨設有衛星校區,而且在許多情況下與另一家註冊或未註冊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當然,其中也包含我們常提到的「野雞大學」。
有11所總部並非位於墨爾本/雪梨的大學設有這樣的校區,而幾乎所有這些大學的生源都向南澳傾斜。此類「印度大學」包括聯邦大學(Federation),查爾斯特大學(Charles Sturt),陽光海岸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中央昆士蘭大學(CQUniversity),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和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這種做法的出現部分表明,許多此類大學缺乏增長選擇,發現自己現在越來越局限於國內市場。
對這種現象有很多解釋,包括中國學生傾向於在城市地區而非鄉鎮地區求學,而且強烈偏愛排名靠前的大學,而來自南亞的學生則可能更務實,對價格更敏感。
正所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很多家庭選擇讓自己的小孩「出國鍍金」看上的是國外「先進的教育」,這樣的心理不單單只是在中國,像印度也是一樣。印度的貧富差異不小,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多中產階級家庭也開始有能力將小孩送到澳大利亞上大學,但預算其實還是有限,那麼很多打著澳洲大學名號的一般教育機構這個時候開始了市場運作,在教授相類似課程的同時收取著較低的學費。雖然說是較低的學費,但是每一個學生的學費每年達到2.5萬澳元,按照澳大利亞的辦學支出來算,3個學生的學費即可滿足一個老師的年薪,10個學生的學費支付一年的學校場地租賃費用綽綽有餘,那麼,每多招一個學生賺的都是真金白銀。
學費檢測機構5Rs Partnership的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的會計學碩士課程的平均學費為38,900元,而「印度大學」平均僅需26,900元。考慮到高校在價格敏感市場招生時普遍還會推出優惠折扣,表面上45%的價格差距,實際上可能會更大。
當然,也有少數大學完全不符合這種刻板印象。一些大學由於國際招生人數相對較少而避免了這個問題。此外,墨爾本的兩所大學——迪肯大學(Deakin)和拉籌伯大學(La Trobe)則逆勢而上,中國和南亞學生的比例都很高。
總體而言,這些極化趨勢對國際教育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具有更加廣泛的影響。在南亞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以印度為重點的機構將面臨直接挑戰。但如果中國的增長放緩,以中國為重點的高校則可能需要改為瞄準南亞國家,並在價格上積極競爭。這反過來會對目前以南亞為重點的機構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
正如格拉坦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的安德魯·諾頓(Andrew Norton)所說的那樣,大學很可能已經為了抓住當下的機遇,而冒了一定的風險。但這可能並不總是一種明確的戰略選擇,對於那些指望這種收入趨勢長期延續下去的大學,或者那些大膽冒進地放棄眼前收益以便在短期內搶佔市場份額的大學來說,這可能是一顆定時炸彈。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澳洲學生在臉書上狂噴中國人,下面的回覆亮了!
前兩天弗林德斯觀察者針對新南威爾斯大學學生謾罵中國留學生一事進行了報導,收到了超過500多條留言。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對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做法表示歧視,表達了不滿;但同時我們也收到了很多海外留學生的真實感言,確實,在每一所「中國大學」中都有部分抱團取暖的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也有家境條件較好來混文憑的小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一個學習環境還是有「學霸」,有拿著獎學金在澳深造,有從高中到碩士一直到博士的中國高材生。
面對這種兩極分化,大學需要創造性思考如何尋求多元化的國際戰略,而不僅僅是以來地點、促銷和價格; 正如該部門其他人所強調的那樣,採用新方法來提供產品,需要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