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白陘古道:穿越南太行(二)

2020-10-19 安東老王





時間:2016-10-16下午15時許至17時許;地點:山西陵川雙底村之白陘古道、黑茅溝峽谷
原創圖片,均系手機拍攝




  白陘古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二千五百餘年,即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傳說的歷史則達三千三百多年,可上溯至商朝。這是怎樣的一條古道,能入吾中華典籍、載入史書呢?

  南太行,高山峽谷。古時無大路可行。先人在今河南輝縣的南太行關山,至山西陵川縣馬疙(音gē)當大峽谷之間,闢出了或傍深谷、或依懸崖、或涉水流的全程百五十餘公裡的一條山路。路以石築,或憑自然,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稱白陘(太行有八陘,白陘是其一)。此古道起自輝縣薄壁,經陵川長辿(音chān)底、武家灣、乾河、磢(音chuǎng)底(即今雙底村)、橫水河,至上黨太行陘、滏口陘(在今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境內)。凡陘必有關隘,白陘之關稱孟門關,屹然立於晉豫邊界,至今山名仍曰「關山」(今為關山國家地質公園)。白陘自古以來,是商旅所經之地,亦為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

  時惟九月,序屬三秋。一彪人馬於10月16日下午三時許抵達雙底村。在村中孤峰客棧放下行囊,我們即開始穿越約十華裡的現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白陘古道。全程包括黑茅溝大峽谷溝(屬十裡河上遊)的一段,共十六華裡。
     秋陽溫煦,大氣氤氳。雙底村的村頭,我們攀上了白陘古道著名的七十二拐。下圖為冬天的七十二拐,右上圖為白陘古道參照圖(據網絡照片製作):


    七十二拐,顧名思義,是在高山上開闢的有七十二個彎的道路。「


雙底村一角。我們從這裡出發走白陘。其實,走白陘古道僅僅是穿越南太行的一場熱身


雙底村白陘古道圖示
 

  陵川縣雙底村保存的這段白徑古道,位於十裡河大峽谷的峭壁中部,長約4公裡,寬約2米,用山間石塊鋪成,之字形盤旋於山腰,是目前太行八陘中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在雙底村「小雙圪洞」地段,峽谷攔住了去路,絕壁又高不可攀,古人在此利用兩山間的岈豁,鑿出一條長約1.5公裡的「之」字形路,共有72個拐彎,兩側建有二、三尺高的檔牆,道路中間每隔幾米也有一道道擋板,設計巧妙、行走安全。
  黃圍山景區的開發,白陘古道成為景區的一部分,分別在兩頭修建了兩座具有特色的山門樓。古道上留有山神洞、茶亭、驛站等文化遺產,和山腰的十裡河電站盤山水渠、谷底的公路,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顯明對比,見證了歷史的昨天與今天。(網絡資料)


古道上是用石頭鋪就的。石經上千年的人走馬行,已被磨得很光滑(引用網絡圖片)
 

攀上七十二拐,放眼雙底村的山谷


七十二拐路邊新修的亭子


路邊的石牆

  白陘,稱孟門陘,是太行八徑之第三陘,其他七徑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白陘北接今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關,過高平至於長治壺關、南連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通道,也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三千年時光,一代一代走過白陘。曾經的戰亂與兵馬,曾經的壯士與商旅……古道已廢,而今則是一隊隊的遊人


白陘古道旁的驛站之類的建築,年代無考

  資料顯示,明成化元年(1465年)設巡檢司,弓兵把守白陘古道。這一軍事部署,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裁撤。這即是說,3000年來,白陘古道一直是晉東南與豫北之間的重要戰爭、通商通道。有的朝代曾派兵把守。下面的建築,或是明代的軍事設施?


遺址與廢墟,未考其詳

    遺址與廢墟,總是讓人浮想連翩。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吾華夏在殷商時期,盤庚遷都殷墟(在今河南安陽),理由就是:「左有孟門關,右有漳水和滏(音fǔ)水,前有大河(黃河古稱河或大河)可作航行,北有太行山作屏障。」
  白陘及其關隘,成為商代國君定都於殷墟的理由。身臨白陘,不免令人感嘆。哦,巍巍太行!哦,壯哉孟門關!




磚砌的驛站類建築殘壁


七十二拐盡頭的古道,其旁的屋子為當代建築


登上七十二拐後,古道在懸崖與群峰間婉然成趣,這是一段非常舒服的步行之路
 

  猜想,在這條古道上,有一個人的心情肯定沒有今天的我們暢快。他叫箕子,名胥餘,殷商末期人,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音 ,在今晉中太谷縣)。紂王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有為的帝王,後因迷戀美人兒妲己,不顧江山社稷。商朝如是國運衰微。一代帝王的叔叔與國師,被貶為奴隸。周代建國,箕子感嘆"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不願出山,便從陵川一路向東,沿著南太行白陘古道走到黃圍山。在這條古道上,回望來時路,關山重重,箕子可曾老淚婆娑,望天長嘆?
  史書載,箕子「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箕子一行人從今膠洲灣渡海,奔向與商有一定族緣關係的朝鮮,創立了箕氏侯國。)這是多餘的話了。


 白陘古道上的馬蹄坑


  馬幫、戰馬,自商周秦漢以降,三千年時光,踏出了深深的蹄印。有確切記載的,是戰國時期,齊國伐晉,浩浩蕩蕩的大軍走過白陘古道。「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孟門即白陘。這支遠徵軍,從山東腹地出發,經河南輝縣入白陘(孟門),登太行,攻晉。 
  註:襄公二十三年,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年號,系公元前550年。

 
古道上依巖壁修的「旅館」類建築



古道兩側的南太行風光

 
 
 
 
 

  
 
山崖上的巖洞,我把它稱為」月芽洞「


 

 
 

  白陘古道下的水渠,令人想到紅旗渠。紅旗渠在河南林縣。此渠為山西陵川縣十裡河水電站的水渠。建於1968年。另外,當代修十裡河電站時,開山炸石,在十裡河大峽谷上端的黑毛溝,硬劈出來一條通往陵川縣城的公路。我們走過」行巔第一橋「拐上的公路,即是此路。路面多處被夏季的大雨衝毀。兩側的高山壁立千仞,極震撼。詳見其後的《穿越南太行·地理志》志。

  十裡河電站:坐落在黑貓(一作茅或毛)溝口雙底村。地處陵川縣東南方向,懸崖陡壁。溝壑縱橫形成一種天然的險要地勢。東靠香磨河交界,.西連橫水,北靠黃圍,南連大河,河道為紅巖基。南北15公裡長是一條大山溝,中間有條大河,村莊和土地坐落在沿河兩岸,沿河有一座盤山公路,電站發電引用十裡河怪窟窿泉水,泉水出流150米流至大壩,全長9.4公裡的流域面積輸入電站發電。(文字摘自:《十裡河水電站史志》)




 
 

 

  
   

 

 

 此處為瀑布,現無水成幹瀑


 
 


 

 
 

  
 
   白陘古道上的「行巔第一橋」,石橋架在山間


  橋造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上面就是白陘古道。其實下面的那座石頭小橋,才是正宗的與白陘古道相配套的古橋。「行巔第一橋」,古時稱「仙人橋」,《陵川縣誌》記:仙人橋,縣東南五十裡十裡河旁。又稱「寡婦橋」,說,古時候,這一帶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沒。橫水河村村民張彌沿古道下河南販糧,因舊時所建之橋已圮塌,只得繞兩山灣逾一深溝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被猛虎襲擊喪命。妻子玉蓮痛定思痛,每天鑿石修橋,終於架成此仙人橋。


 

相關焦點

  • 穿越南太行·地理志(上)
    穿越南太行  本篇將以本次穿越南太行的時間順序,將所歷之地理名勝、古村景點等一一羅列。  潭頭村,是輝縣寶泉水庫附近太行斷崖上的一個小山村,修(武)陵(川)公路從村中穿越,沿著公路向北穿過平甸村,即可到達山西境內的陵川縣馬圪當鄉。穿越村西頭的小水庫,步行幾裡簡易公路,就是著名的西溝村。
  • 初見南太行:穿越南太行(一)
    「新鄉」這個地名, 源於西漢獲嘉縣的新中鄉,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此建新樂城。然,彼時更令我神遊的南太行在哪裡呢?  入輝縣市的車隊,在路上躍進。一路向北、向西。輝縣現為縣級市,地處豫晉接壤地區,北依太行,南眺黃河。這方土地,遠古時期為共工氏部族所居。傳說共工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戰,最後共工戰敗戰,怒觸不周山。
  • 行軍馬武寨:穿越南太行(三)
    因該村依山傍水,界於黃圍山、王莽嶺、武家灣等三個景區的中心位置,所以成為今天山友們穿越南太行的出發地或落腳處。  對於雙底村名的由來,問及當地村民,稱村西大山有陰陽兩溝,村在兩溝之底而名。),寒武系和奧陶系沉積形成的地質遺蹟自然景觀和古生物化石(未拍到)等。
  • 南太行雙底村抱犢村王莽嶺郭亮三日行(上)
    經典南太行穿越路線,穿越多個景區,八裡溝、九連山、王莽嶺、萬仙山景區郭亮等。《中國國家地理》曾經說過: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位於河南安陽、新鄉、焦作、濟源境內的南太行,仿佛是上帝的鐘愛之地,得天獨厚地得到了流水的滋潤,好水滋潤了南太行,它給南太行帶來了豐富的植被和非常多的落差巨大的瀑布,正因為南太行有山有水,從而使得這裡既具備了北方山的雄偉,又具備了南方山水的靈秀。
  • 歷險一線天:穿越南太行(四)
    此處是五天穿越行程最危險的一個地方。一線天倒底有多險?  據驢友們口碑相傳,近年在這兒曾有三人失足,魂歸南太行。阿彌陀佛!其中較慘烈的,是一雙兄弟,哥哥掉進一線天的深潭中,弟弟去救,便沒有辦法上來。  行前,熟悉南太行線路的刺客老弟,多次提醒我們,走這個地方,一定要小心,如果趕上雨天,就改道。
  • 穿越南太行·地理志(下)
    穿越南太行·地理志(下)  本篇將以本次穿越南太行的時間順序,將所歷之地理名勝、古村景點等一一羅列。前篇詳見:八、馬武寨峽谷(一線天) 景區隸屬於新鄉南太行旅遊度假區,總面積42平方公裡,屬典型南太行風光。八裡溝也是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獼猴保護區。  關於八裡溝的遊記,詳見:  我們出抱犢村經右側山路穿越至八裡溝,下一線天、走天河瀑布。八裡溝的景點很多,10月18日,我們只走了很少幾個景點。沒有看紅石河,下天梯,是個遺憾。
  • 神遊八裡溝:南太行穿越(五)
    村子沒有公路,甚至於沒有馬車道,出村只有絕壁邊上的放羊小道,在崖壁上鑿出一些腳窩,還有1980年代在村南老龍口上百米高的懸崖上安裝的卷揚機。  地處險要、無公路大路可行的抱犢村,卻是景色壯美。因在八裡溝景區之外,未受人為開發之幹擾,保持著原初的地理風貌。其大美景觀福成以為有兩處,一為村西北四公裡處的七星巖(潭),一為村東南的老龍口。兩處勝境,無一不是仙都。
  • 陵川馬圪當徒步三(南太行經典穿越靈巖寺—撂撂石—長山河古道)
    當周三看到「大美長治·大美太行」休閒徒步群的公告時,驛動的心再也按捺不住,果斷到單位疾控所報備出行路線(疫情期間,離開長治地區就得報備)。身未動,心已行,雖然一天的行程,許久未出門,周四就開始準備上了,速乾衣褲、速幹帽、魔術巾、登山鞋、登山杖、護膝、雨披(夏天的雨說來就來,寧可帶著不用,也不能需要的時候沒有)、充電寶、手電筒、各種防暑降溫藥、針線、創可貼、手紙等等,跟走長線的裝備一樣充分。
  • 翻上錫崖溝:穿越南太行(六)
    )至陵川錫崖溝(王莽嶺景區) 圖為刺客在大峽谷一偶的崖壁下   但在南太行,在各景區之間,仍有一些人力不及的地方,讓我們置身其中,感念大自然的恩澤,滿懷對大自然的敬畏。屬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南太行。總面積25平方公裡,由兩條峽谷和一條紅巖絕壁組成。  九蓮山位於南太行東側的大斷裂地帶區,在漫長的地質歷程中,這裡進行著頻繁的構造運動,尤其受構造斷裂作用影響顯著。構成山體的巖石主要為二疊系紫紅色石英砂巖、頁巖,震旦系地層的石英砂巖、片巖,伴生變質巖類的雲母片巖、綠泥片巖和安山汾巖等。
  • 南太行徒步大穿越,從西麻池穿越輝縣雲臺古道十八盤
    縱觀南太行,叫十八盤的地方太多了,僅僅在輝縣就有兩個知名的十八盤,一個我們前面說過在輝縣北愚公隧道附近的十八盤。另外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位於東寨村上面的十八盤。其中十八盤古道結合陵川縣雙底村的雲臺古道路線,此十八盤極有可能是白陘古道河南段的另一出口。雲臺古道屬於太行八陘白陘古道的一段。換句話說,雲臺古道屬於白陘古道的一段。
  • 雨過關山道:穿越南太行(十)
    其實,這次穿越的二百華裡,在河南地界並未離開過關山的懷抱。萬仙山中的五峰山,有如仙境般地示現(見上圖)。五峰山西南的王莽嶺也與之爭媚,羞掩蛾眉百媚生。據說1998年夏天,南坪村請潛水員入潭探測水深,因潭底呈螺旋狀,無法潛到底部(因潭底呈螺旋狀,不能下潛,無法測準深度)。  在福成看來,水瀑也有其德,既有柔與善變之慧,又秉性以直,率真無偽,大氣天成,工於鐵棒磨針,鍥而不捨。倘無沒有這樣的德與慧,它怎能造出這探不見底的深潭來呢?
  • 南太行紅豆杉大峽谷之白陘古道七十拐-十八缸身心大穿越
    因為,經過了2018年5月19-20日的這次錦繡山河戶外俱樂部的南太行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十八缸穿越之旅,我,真真切切地見識了並且縱深擁抱了太行山的千面之美!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山西晉城雙底溝村,那裡有戶外人最想往的秘境紅豆杉大峽谷,探秘白陘古道和十八缸。
  • 行遊郭亮村:穿越南太行(九)
    下午乘車趕到新鄉火車站,結束此次穿越行程。  郭亮村以絕壁長廊(原稱郭亮洞)而聞名。與抱犢村、錫崖溝等南太行村寨有相似的地理特點。村子坐落在海跋千米以上(資料稱郭亮在海跋1700米,為虛說)、一百三十米(一說二百米,為虛說)垂直的懸崖上。媒體稱其為世界上最險峻的村莊,且不去分辨。
  • 鄭州青少年遊學(研學)南太行戶外經典免費線路匯集
    國家地理雜誌評論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風景留在河南,說起南太行在世人眼中就是刀劈斧砍的絕壁,千百年山民遺棄的廢棄天梯南太行戶外線路風景絕佳很少與休閒線掛鈎,這是對南太行不熟悉的誤解,因為太行一號公路的火熱,目前黃崖底也成為自駕的好去處天柱溝穿越秋溝是南太行十大經典穿越線路之一
  • 看掛壁公路:穿越南太行(七)
    在穿越南太行之前,我們已經知道了錫崖溝,這個二百戶人家的村落,竟然在三十年時間裡,在沒有大機器的條件下,全憑一雙手,用農業文明時代的工具,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了長達十五華裡的掛壁公路。    且看錫崖溝的地理位置吧。此村坐落在王莽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中。
  • 問道南太行,穿越抱犢村(二)
    第二天早晨,全體隊員整裝待發,領隊、教練叮囑了注意事項,隊員系好安全繩扣,拍照合影后,向山谷進發陵川縣馬圪當鄉南太行有南、北扒絕之分,北扒絕號稱南太行最長、最險的天梯。攀爬北扒絕不僅需要勇氣和毅力,更需要專業的指導和保護。
  • 南太行探秘(五晚六天) ---崖上掛壁公路穿越之旅
    南太行地道民俗體驗、懸崖掛壁自駕穿越 、太行雲端公路觀景、特色美味、……N多尖叫體驗讓你欲罷不能!3.傳說中的掛壁天路,多種自然風光+人文體驗一站式遊覽,一次旅行不留遺憾!】它位於輝縣市南寨鎮南太行的崇山峻岭之中,保留著最為原始的風貌。
  • 焦作太行摩旅穿越磨馬古道
    偶爾在網上看到磨馬古道這個詞,它是一條從磨河提水站到馬武寨上山的一段古道,現在道路荒廢,成了驢道。這段路蜿蜒曲折,一邊就是懸崖峭壁,長約4公裡,走過這段路,去馬武寨剩下的路就比較好走。和梅湘陽,雲飛商議,有機會走一趟。6月30號早六點多,我們焦作太行摩旅一行八人,早上七點半從焦作出發,沿著焦輝路,向磨馬古道進軍。快九點走寶上公路翻山,山上大霧,壞了會下雨?
  • 「遊記」穿行在懸崖溝壑的南太行(1)
    人們習慣上把太行山分為3段,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大體上說,位於河北省境內的部分,叫做北太行,位於山西境內的,叫西太行;位於河南省境內的部分,叫南太行。實際上,南太行主要分布在新鄉、焦作、安陽、濟源,猶以新鄉最為代表,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
  • 雙底村——深藏在南太行中的桃花源
    一、白陘古道訪古(一)古道概況。白陘古道為「太行八陘」從南往北之第三陘。縱貫南北的八百裡太行山,在留給我們山水美景的同時,也成為山西與河北、河南交通往來的阻隔。為溝通東西,古人在太行山裡開闢了八條道路,即著名的「太行八陘」,從南往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釜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