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莊俊華 文/圖
「我是真的愛洱海啊,人來是生意,人不來是生活。」大理市雙廊鎮「海之書館」創始人安南是重慶人,他說「自己最理解」洱海保護治理舉措,先後投資20多萬元改造客棧的環衛設施,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清澈的洱海。「當初為了這裡的藍天碧水、淳樸民風而來,如今這一切依然還在,我對前景充滿信心。」
早春二月,記者驅車環洱海採訪。蒼山與洱海相映,藍天共碧水一色。記者了解到過去的一年,洱海水質全年為優,總體保持Ⅲ類、7個月達到Ⅱ類,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這是2015年以來水質最好的一年。一路上如沐春風,記者用筆記錄下一個個難忘的「鏡頭」。
科技支撐:智慧監管提升管理效能
一塊弧型大屏幕上,記者清晰地看見洱海環湖的汙水處理廠的運行畫面,還可以隨時調取主要入湖河流水質、水量情況。兩側牆上的小屏幕,實時顯示各廠區不同角度的影像。
「為實現『科學治湖·智慧監管』的目標,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信息共享』的原則,去年11月建成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態環境智慧監管中心,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數位化、信息化監管。」年輕的工作人員趙晨陽介紹道:中心集成多功能展示大廳、弧形展示大屏、三維應用智能化管理顯示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GPS數據中心、綜合管控平臺、會議系統、後臺硬體存儲等,實現了集中展示、存儲、考評功能。
當前,該中心制定了監管中心的數據、視頻、網絡等接入標準,出臺了《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汙PPP項目運營考核體系》,按115項考核指標對汙水處理廠和管網進行考核。中心還整合了水環境監管、固體廢物監管、視頻監控、建築數據BIM建模、水資源調度、運營考核評價、洱海執法「七個系統」,更便於統一展示、統一推送、統一存儲。同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大理市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在洱海流域新建了155座自動化監測站,覆蓋汙水處理廠、提升泵站、入湖河道、洱海湖灣、藻水分離站、雨量站、農灌溉泵站等,進一步完善了水環境監測體系。
「目前,通過『1+N』扁平化綜合信息系統,智慧監管逐步顯現效果。」趙晨陽說,大理市實行了扁平化管理,10座汙水處理廠、1個垃圾焚燒廠、10座垃圾中轉站、31條河道、7座藻水處理站等全部納入監管,實時在線採集的數據對日常監管、預警研判、考核付費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為環保、洱管、水文、水務、住建等部門提供數據,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汙水處理:洱海流域建成一批新廠
走進大理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廠,猶如置身現代化的廠房和車間。記者在這兒看到了兩杯水,一杯是「今日進水」,另一杯是「今日出水」。從外觀上可以看出,「進水」渾濁,「出水」清澈。貼近杯子聞一聞,前一杯有剌鼻的臭味,後一杯沒聞到異味。
「我們按照『依山就勢、有縫閉合,管渠結合、分片收處,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去年在挖色、雙廊、上關、灣橋、喜洲、古城新建6座汙水處理廠,設計處理總規模每天達5.4萬立方米。」大理洱海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運管部副經理敖彥斌介紹,在環洱海東岸、北岸、西岸鋪設汙水管(渠)234.2公裡,鋪設尾水輸水管34.82公裡;新建提升泵站17座,其中汙水提升泵站11座、尾水提升泵站6座。去年6月30日前,項目按期完成了主體工程建設並實現全閉合運行。
來自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主管肖鵬介紹說,公司提供汙水處理廠、提升泵站和調蓄池自動監測系統、進出水的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系統。每天對挖色、雙廊等6座汙水處理廠的12個進、出水口水質和水量進行實時監測,對富美邑、古生村等16個提升泵站水量、水位進行實時監測。他說:「我們做到每一個數據真實有效,實時準確統計匯總分析汙水處理的水質水量。」
「6座汙水處理廠投運以後,強化工藝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為第三方監測機構代表,廈門四方德信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禮祥介紹,經化驗室、汙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大理市級監測站檢測,現在出水水質已全部達到一級A標排放,「對改善洱海的水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生態建設具有積極影響,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去年,大理州在洱海流域新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13座、村落汙水處理設施82座,新增日處理汙水能力達8.62萬噸。
四水全收:庭院與村莊聯通了管網
洱海之濱的大理市古生村溪水環繞,石板路乾淨得像水洗過一樣。
「在我們的腳下,埋有好多地下管網呢。」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自豪地說,全村有439戶1842人,近年來建成環湖截汙工程管網11公裡,新建化糞池367座,恢復新建溼地3000平方米,家家實現了洗滌、衛生間、廚房、圈舍「四水」全收,不讓一滴汙水進入洱海。
「我們村通過政府補助和農戶自籌,家家戶戶建起了化糞池、完成管網改造,實現了汙水應收盡收。」在喜洲鎮永興村委會美壩村,「金花」段品吉熱情地帶記者參觀家裡的廚房、洗衣臺、衛生間。她還拿出一張《段品吉戶汙水、雨水收集示意圖》,對應指點地下的雨水收集進口、管道、雨水出口進入雨水溝;庭院的各種汙水通過出戶管道,與村落汙水收集管網聯結起來。段品吉說:「平時,村組幹部要對村內汙水排放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巡查,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做到了汙水應收盡收。」
「為有效控制洱海流域農戶生產、生活汙水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對洱海水體的影響,我鎮像全市一樣快速推進『四水』全收及農村化糞池建設工作。」喜洲鎮副鎮長楊彥臻介紹,每家農戶按照3格2方的標準,要求做到「四水」全收、雨汙分流。去年,全鎮累計新建化糞池9219座,完善管網2092戶。他說:「全鎮轄區村落汙水收集管網已覆蓋的村落,農戶生產生活汙水得到全面有效收集,入湖汙染負荷得到有效削減,村落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提升。」
去年,大理州新建成10萬個農戶化糞池、2629公裡汙水收集管網、45個尾水塘庫、3890畝生態溼地,實現流域截汙管網閉合運行。新建和既有工程設施併網運行後,洱海流域共有19座城鎮汙水處理廠,135座分散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23.75萬噸;有4461.6公裡汙水收集管網、12.1萬個化糞池、92座尾水塘庫、2.76萬畝生態溼地,初步構建起「從農戶到村鎮、收集到處理、尾水排放利用、溼地深度淨化」的截汙治汙體系,特別是農戶「四水」全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攻堅克難:洱海保護治理絕不鬆懈
「洱海保護治理時刻不能鬆懈,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定力,攻堅克難。」在大理州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州長楊健向大會報告工作時說,要舉全州之力打好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水質改善提升、過度開發建設治理「八大攻堅戰」,把洱海流域建設成為雲南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示範區。
大理州將全力抓好保水質防藍藻各項工作,加強完善和管理截汙治汙體系,切實提高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嚴厲打擊違法排汙;以北三江為重點,全面消除27條主要入湖河道Ⅴ類及以下劣質水;實施初期雨水攔蓄工程,推動農田尾水循環利用;提高管水治水能力和水平,強化水質監測分析和應急除藻工作。
全力實施一批保護治理重大項目。要確保洱海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項目全面開工並加快建設;高標準建設50公裡生態廊道隔離帶,加快推進「1806」小鎮規劃建設。
全力推進流域轉型發展。要限制大肥大水種植業發展,推進「水稻+」、綠色有機蔬菜、有機菸葉、中藥材和水果等規模化綠色生態種植,增加流域群眾收入;限制低端房地產、旅遊和工業項目,推進洱海流域旅遊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業態轉型,培育休閒康養、文化創意、動漫、設計、諮詢等新業態;推進洱海流域工業、乳業、大蒜、淡水養殖等產業向流域外轉移。
全力構建健康生態系統。強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洱海湖泊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管理,徹底關停非煤礦山,實施湖濱帶綠線「復綠、補綠、增綠」,新建2227畝入湖口生態溼地,加強蒼山森林植被管護,實施海東面山工程造林1.1萬畝和洱海流域退耕還林5000畝,構建綠色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