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以「匯聚合力,一路向前」為主題的「2017中國公益年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年會發布2017年度十大公益新聞,一批優秀的公益人物、公益企業和公益記者在會上受到表彰,成為本年度中國公益行業的代言者。
作為中國公益界的年度盛會,2017中國公益年會由《公益時報》社聯合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老牛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傳化慈善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荷福慈善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11家行業中堅力量共同主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商學院協辦。
《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在致辭中談道,2017年中國公益變革的圖景漸次展開,公益行業的發展路徑逐漸凸顯「從窄眾走向大眾」、「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線下走到線上」等趨勢和特點。基於當下網際網路公益的槓桿效應被激活、傳統公益模式不斷被挑戰甚至面臨被顛覆的背景下,公益從業者須保持開放心態、突破窠臼,不斷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驅動因素,建立公眾能夠深度參與的社會動員體系。
本屆年會上發布的「2017年度十大公益新聞」由《公益時報》社整理,綜合專家評審及網絡投票後產生。這十大公益新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公布,確立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兩類法人;「人人公益」「善心匯」等平臺假借公益之名實施犯罪被查處;第十四屆(2017)中國慈善榜發布;騰訊 99公益日總計募集善款金額超過13億元,「一元購畫」項目刷屏微信朋友圈;《志願服務條例》12月1日起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發表題為《駁「永光謬論」》的文章,引發「公益市場化」「社會企業」等話題大討論;第24屆亞太地區社會工作區域聯合會議在深圳舉辦;黨的十九大報告多處涉及社會組織、慈善事業、志願服務等內容,在協商民主、社區治理、環境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將「社會組織」納入其中;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公布60億元捐贈計劃、阿里巴巴投入百億脫貧基金、高校過億捐贈接連發生,大額捐贈引發持續關注,更多資源進入公益領域,有力推動行業發展。
年會揭曉的「2017年度中國公益人物」涉及學術、科研、政界、商界、文藝、醫學等多個領域,其評選主要依據個人年度公益行為的影響力、持續性、美譽度、號召力等因素,獲獎者不僅在其所屬行業有所建樹,更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組織或參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益活動。
完美中國、碧桂園集團、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公益慈善的企業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公益企業」的殊榮。這些企業因其公益行為的影響力、創新性、發展性、公信力和企業多年履行社會責任等綜合特質成為企業公益的代表者。
「2017年度公益記者」的榮譽則由來自人民政協報、光明日報、新華網等46名活躍在一線的公益記錄者共同分享。
本屆年會大咖雲集,演講嘉賓以其各自領域的學養和積澱,共同為與會者奉獻了一場公益領域的思想盛宴,眾多來自一線的公益工作者也分享了他們投身公益的心路和經驗體會。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闡述的《公益是企業的一種競爭力》強調了「社會企業責任」對於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以《義利之辨——基於人性的關於公益與商業關係的理論思考》為主題,重申經濟變革轉型期下的中國公益更不可偏離初心;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以自身多年投身金融領域的感受和經驗,剖析了《什麼是好的金融》;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副院長朱睿的主旨演講《行為科學助推中國公益》則從理論層面對公益行業的進步與提升給予了建議和參考。
精彩發言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京
即將過去的2017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公益變革的圖景漸次展開,行業在發展中化解矛盾,路徑愈發清晰。我們觀察到,公益正在從窄眾走向大眾,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線下走到線上。
中國公益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如何順勢而為,不僅是從業者,也是頂層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多處涉及社會組織、慈善事業、志願服務等內容,在協商民主、社區治理、環境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將「社會組織」納入其中,為公益事業發展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
我們的從業者必須不斷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關注人才、技術、業態的變化,不斷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驅動因素;我們的機構必須打破路徑依賴,突破傳統,探索更有效、更創新、更具競爭力的服務模式,建立公眾能夠深度參與的社會動員體系;我們的專家、媒體必須為社會培養出新的公益文化,人人可接納,人人可傳播。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林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成立7年多以來,堅持走民間性、資助型、合作辦、全透明的特色道路。七年多以來籌款超過了14個億,救助困境兒童超過300萬。我們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公眾捐贈佔比高, 2015年個人捐贈佔總捐贈量的79%,2016年佔到75%,2017年佔到了76%。第二網際網路籌款發展迅速, 2016網際網路籌款1億7千萬元,而2017年達到3億4千萬元。我們堅信網際網路會給公益慈善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
基金會沒有基金,公募基金會還能撐多久?靠壟斷、靠資質、靠派捐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了;沒有本金、沒有積累、沒有優勢,怎麼辦?只有自救。如何自救呢?我們要不斷的擴大我們的規模、增加我們的積累。我們要增加管理費的收入,因為管理費是我們價值和專業的體現。我們要增加非限定的收入,我們要穩健的保值增值投資理財擴大資本金。
同時我們希望有新的理事進來帶著資金擴大我們的資本金,讓基金會真正的擁有基金,讓我們成為資助型基金會,支持草根基金會的發展。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
我們一直堅持用騰訊的核心資源,也就是騰訊的網絡技術和網絡平臺來推動人人可參與的公益、推動更多的網友加入到公益行業中來。當下最大的社會問題是30年的改革開放摧毀了人和人賴以存在的關係,我們今天要重建關係,重建愛、信任和溫暖的關係,誰能夠完成這個重建,商業社會能完成嗎?社會企業能完成嗎?可能未必。所以越來越多是需要我們公益組織作為紐帶推動中國變的更好,去營構人與人之間溫暖相助的人際關係。
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何繼寧
中國的國際地位變化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謀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聯繫在一起統籌思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提出來一個理念叫做一代一路公益先行。但是目前由於民間的援外公益項目在執行的過程中面臨重重的困難,我們建議統籌政府和民間力量,確定援外公益活動中的職能定位、側重領域、援助形式,與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組織一起共同研究、確立民間援外公益行動的協調機制、制定管理辦法,形成完整、清晰高效的流程。我們呼籲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共同推動海外公益事業、形成聯合影響力。
老牛基金會副秘書長安亞強
老牛基金會是牛根生攜家人將家族資產捐出成立的基金會。牛根生經常說財散人聚,你們是怎麼聚人如何散財呢?第一個是機構的共識,就是匯聚有共識有熱情的小夥伴一塊做項目。第二個是行業共識,公益慈善行業從行業生態來講,我認為現在依然是處於一個撫育期,大家就需要凝結共識共同進步。第三個是國際的共識,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聯合、聯合、再聯合,匯聚全世界的公益資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更大的國際共識貢獻力量。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
在這樣一個破舊立新的世代交替的特殊時刻,駐足觀望解決不了任何的事情,怨天尤人也不應該成為我們行業的風格,我們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共同研究和探討的是我們的步子還能邁多大,我們的空間能開到多少,我們能夠為社會的美好發展能作出多大的貢獻。在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的今天,我們必須主動順應、勇敢面對、通過創新努力、共同推動良好公益生態的到來。我們將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部署,圍繞廣大兒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重點做好兒童教育、兒童安全、兒童健康、優秀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公益項目,始終確保在大局下謀劃思考決策推進。
荷福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鄭建益
荷福慈善基金會2015年4月份在上海正式成立,我們希望在安老助學助困以及扶貧方面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跟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醫院合作展開了荷福慈善泰心貧困家庭先天病救助項目,到目前為止成功救治了321位患有先天病的兒童。我們做了援疆的冬日陽光項目。助學方面我們捐助了5所希望小學,捐建了一千個荷福希望課堂;今年又出資一億元捐建了電子科大荷福連雲港的眾創空間。我們作為公益人永遠沒有終點,一直在路上。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繆瑞蘭
2017年截止到11月30日,我們基金會累計募集善款已經突破5個億。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達到了17億元。我們的指導方針是民政為民、民政愛民,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精準扶貧的重點在關注扶危濟困、安老扶優、資教助教、困境兒童的幫扶、養老困境群體的綁縛大病致貧的幫扶。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
中國的公益機構應該積極走出國門,深入受援國社區,傳遞中國人民的善意讓世界人民看到更加立體的中國人民形象。中國扶貧基金會是在12年前開始走出國門的,經歷了三個階段,2005年是不出國門的國際化,2009年成立了國際部,2015年我們實現常駐式的國際化。目前,走出去還是有很多的困難,外部方面政策法規缺失公益組織走出去無章可循,各界仍對公益組織走出去不夠理解和支持。內部對於我們公益機構來講是否已經做好了人才的儲備,我們是不是已經找到了走出去的資金。我期待中國的更多公益機構走出去,攜手同行為構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一份貢獻。
傳化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塗猛
公益慈善行業2017年的特徵,我感覺第一個是初心、第二是創新、第三是優化。我們公益人用這樣的六個字在繼續回答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哪裡去。不管我們是官辦的機構還是企業辦的基金會,還是社區的、草根的這樣一些公益慈善組織,其實我們大家都希望能夠有一個整體的合作。這樣一種合作,如果我們遵循一種共識就會實現整體大於局部的效果。我感覺我們有了共識、我們要一起努力,它不僅是我們2017年的體會,也應該成為我們公益人2018年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
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露絲·斯塔克
作為擁有來自127個國家超300萬會員的全球性機構的主席,露絲·斯塔克站在社會工作者的角度,高度讚揚了中國公益、社會健康、社會福利等領域在中國的飛速發展,她認為這為國際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她同時也指出,許多社會服務並不符合社會工作者的標準,而社會工作的內容之一,正是為公益項目建立滿意度的評判標準,為捐贈人的善款負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作為經濟學家,姚洋認為企業的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這兩者是完全不矛盾的,而企業的公益活動實際上是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第一,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可以開發公益元素,形成獨特的產品線,吸引消費者;第二,企業踐行社會責任需要擴展至客戶,讓消費者認同企業產品的公益屬性,有利於增加客戶群體;第三,企業還應關懷自身員工健康,打造良好的企業內部氛圍,最終也會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
作為今年公益界沸沸揚揚的「兩光之爭」中的一方,康曉光於中國公益年會現場再次回應了「向左向右」的話題。他指出,「左」更傾向於平等,所以「商業向左」這一說法沒有問題;但「右」意味著更強調效率,而公益應該永遠「向左」,它可向商界借用技術、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即「術」這一層面的元素,但不代表可以「公益向右」;而今天商業與公益的結合,原因實際上就是「人類向善」。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通過整整十年兒童發展項目的開展,得到四個方面的發現:第一,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成效顯著,中西部農村學生身高增長迅速,食堂供餐明顯優於課間加餐;第二,營養包有效降低了農村兒童的貧血率,且成本合理;第三,一村一園是農村普及學前教育的基礎;第四,家訪是0-3歲早期養育入村的有效方法;第五,中等職業教育是農村學生適應城鎮化的渠道之一。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七任會長艾路明
艾路明帶來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運用企業家精神做環保的嘗試。比如,阿拉善西南項目中心的企業家聯合科學家在雲南三江併流區為當地百姓提供蜜蜂養殖的方法,並且高價收購所得蜂蜜,顯著減少了當地森林砍伐的現象,保護了當地的原始森林。艾路明認為,在新時代,如何把企業家精神運用到環境保護中,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課題,而阿拉善經過了13年的努力,使得一代企業家不僅僅取得了商業上成功,也對社會、對公眾、對環境負起責任。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
作為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認為,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人對於「錢」的觀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過去的40年中,很大程度上,商業做得好就是最大的公益;而如今,如何讓新一代人懂得理財,懂得如何運用金錢使人生更加平安、更加快樂、更加財務自由,成為了另一種新型公益。王巍高度肯定了金融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出,我們需要有價值觀的金融,應以多餘的財富回報社會。
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
黨彥寶在現場詳細闡述了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多年實踐。他帶領寧夏寶豐集團在企業經營中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的發展主線,發展循環經濟,改善沙漠生態,實現生態效益,並對寧夏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儘自身的力量。黨彥寶表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每一個有責任的企業為之奮鬥,寶豐集團力爭在加快產業轉型、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做表率作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柳冠中
創新是一種手段,目的是創造一種良好的生存方式。技術可以服務於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所以我們現在設計提的口號非常明顯,即提倡使用不提倡佔有。這是我們根本的走向,即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我們未來的發展,這不僅僅是產品創新而是產業創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什麼是產業分享型服務經濟,它不是佔有,而是大家分享,這樣中國才有發展前途。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童行計劃創始人、第74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
公益在這些年取得了很大進展,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加入了公益行業,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公益領域。另外國家的扶貧計劃也越來越多的投入到扶貧過程中。我們還看到明星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看到越來越多的交流活動。這都給公益事業帶來了非常多新鮮的血液,能夠讓更多資源和更多人投入到公益中來,但是這幾個層次的公益活動都還有著比較明顯的局限,比如資金物資使用問題、人才匱乏問題等。
所以未來我很期待公益能夠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實現這一目的我想一定要藉助科技的力量。我們知道電腦的誕生、網際網路的誕生,包括人工智慧技術大規模的普及,都毫無疑問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很多的可能性。科技的力量永遠取決於我們怎麼用,我們的理念就是共享教育,讓更多人參與到教育、參與到公益中來。我們希望科技的力量真正能夠改變教育,能夠真正幫助到公益。
益橋創始人王賽
公益行業需要人才,但中國公益未來的人才從哪來的,什麼才能吸引人才,並且把他們留下來,讓他們發揮最合適的作用。益橋的創新是連接了四個點,第一是我們找到了合適的方法去吸引優秀的年輕人,第二是把這些跨界人才和對公益感興趣的人帶進公益行業,第三是進行實踐性的教育,讓他們深入了解中國公益的情況,第四是打造一個全球華人青年的網絡。我們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跨界的一個互相學、相互支持的公益經營的一個社群。
福特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高倩倩
網際網路技術參與公益慈善行業給我們帶來一些優勢和劣勢,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更加透明,另一方面大家也會擔憂如何保護我們的隱私。所以我想我們一方面要考慮到創新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們考慮到技術跟大數據在公益行業的監管。另外我覺得社會影響力投資也是公益界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要動員全社會的資本、動員全社會所有資源,讓他們一起來解決社會問題。我們還要認識到,除了跟政府之外,我們還要跟一些草根組織合作。
四川信託有限公司總裁劉景峰
慈善信託在中國是一個新的概念。慈善信託是基於信託法和慈善法的備案制,每一個有慈善意願、每一個企業和每一個組織或者有慈善意願,都可以到信託公司申請備案慈善信託。其優點是,慈善信託運用架構更為透明和靈活。另外,金融參與慈善不是說錢越來越少,而是實現了一種慈善資金、金融的共同參與,創造價值。慈善信託是一個平臺,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都可以把自己的慈善想法和慈善夢想放到慈善信託裡變成現實。
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副院長朱睿
行為科學如何可以助推中國公益?可以從兩點來理解,一是了解人是如何做決定的,從而有效地幫助公益項目定製合理的實施方法,二是從科學的角度評估衡量實施效果,從數據的發掘過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們希望在制度上形成一系列的體系讓更多的企業家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我也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接受行為科學,讓學者可以跟業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讓公益不僅有愛心而且還可以有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