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道路上,各類槍炮廠、火藥廠、機器製造局如火如荼地開辦和運營著。
與此同時,國人面臨著如何與國外自由交涉,由誰來和外國人交涉等棘手問題,這催生了當時領導者們希望派遣人員到國外學習的想法。並訂立規定,即被派遣人員必須在學成之後歸國效力,以完成中國「自強」、「求富」的崛起之夢。
於是在一八七二年,中國終於有了第一批公費留學派遣生,8月份被選派的三十名幼童們最終從上海渡船前往美國。雖然當時招選的條例中規定不論地位、出生,但他們中卻沒有一名是滿族的貴族子弟。
一:千年孔孟下,中國人的坎坷留學之路
李鴻章曾給自己的導師曾國藩寫過一封信,來描述洋務運動的推行之困難。信中說:「改革正遭受重重阻力,前興之而後毀之,此信之而彼疑之,今天老師你和左宗棠公尚健在,再數年,十數年後,更當何如?」而在一周後,出洋決策者之一的曾國藩卻去世了。
李鴻章、曾國藩和第一位從耶魯大學留學歸來的中國人容閎,是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推動政府派選幼童赴美留學的核心人物。
蔡紹基、張仁康、鍾文耀等都是在十二歲時被挑選的第一批留學生,他們的父母需與政府籤訂長達十五年的合同,光看這年限就能讓愛子如命的中國父母望而卻步了。
1、遠在他方的生死未知
清政府在與留學幼童父母們籤訂的合同中會特意寫到:「業成後回華差遣,不得私在華洋各處另謀生路,其在洋在途,如有天災疾病不測等事,各安天命。」
在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前,中國仍以泱泱大國而封閉自居,殊不知西方早已通過兩次工業革命而成為殖民霸主,他們對滿地是黃金的中國早已虎視眈眈。
終於在面對船堅利炮的攻擊,在一次次屈辱喪國的條約下,統治者們不得不承認國家正處於落後挨打的狀態。於是在輾轉反側下,終於募集了一批自願出國的留學幼童。
但「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觀念,使得許多家庭,尤其是社會上層,不願冒險讓自己還是幼年的孩子在滿國受侵的環境下孤身於外。
2、中國的教育差在哪裡
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所經之國無不感嘆中國之繁盛,朝鮮、日本等周圍小國都曾為中國文化所深深折服。而如今,源遠流長的中國教育卻要就此受到質疑,甚至顛覆。這使得許多的愛國人士、國學大家紛紛抵制。
比如理學大師倭仁,在主張洋務的奕提出設立同文館,用以學習外國語言時。倭仁便強烈反駁認為這是要以夷變夏,禍亂中華,使得輝煌的中華正統文化被粗陋的蠻夷文化所取代,從而導致亡國的風險。
而處於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由於遠離朝政中心,又最早和外國的傳教士、牧師、商人等有所接觸而思想較為開放,加上國內局勢緊張,賦稅負擔沉重而生活困難,所以許多商人、農民便只好割愛讓孩子去他鄉學習。
3、無望的國學出仕之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影響了幾代國人的普遍看法。在古人的觀念中想要出人頭地的最主要辦法就是考取功名,為官一任,從而留名千秋。
而想要進入做官的正途,就是必須要通過學習以五經為主的經科、以律令為主的法科,還有以書法為主的書科等。
但清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對於出身有著嚴格的規定,出身不正的人是沒有資格入學,更別說參加國家的人才選拔考試了。
比如在府衙當差做雜役的子孫後代、官府僱傭的苦力僕役、專門緝捕盜賊、逃犯的番役。就連有一定社會地位且當著差的快手和捕役都沒有資格。因此許多有見識的父母便趁機為自己出生卑微的孩子,求得一條另類的為官之路。
二:隆隆炮火中,國人憤然起航
1、掀起武裝推翻清王朝的資產階級
「洋人密其機巧,不肯輕易受人遂無疑窺其門徑」當一些先進的洋務人物開始在中國開設學堂,以學習西方先進機器技術時卻發現處處受制於人,從而難以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標。但當時一片戰亂的中國又必須向西方學習,以此增強抗戰競爭能力,從而恢復中國的國際地位。
而那些由於出生而沒有求學機會,但長期生活在香港、澳門等外國人集聚地區的孩子們,最早走上了國外留學之路。
比如,喊出「振興中華」這一歷史最強音的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其父親年輕時在澳門地區做過鞋匠,十三歲時因其長兄的資助而前往美國留學。
這段留學經歷不但使孫中山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並由此了解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為其後來棄醫而從事革命運動打下了堅定的心理基礎。
2、一心只願求得救國之路的芸芸學子
在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各類傳播西方新的思想、創辦近代西式教育的潮流下。眾多具有愛國之志,面對常年生活在水火之中的中國人民的在校學生們。
在學校、政府資助機構、老師和朋友們的資助之下,紛紛踏上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的漫漫留學之路,只為學成後為國效力,改變中國積窮積弱的面貌。
三:總結
從第一位因機緣巧合之獲得國外學習機會,並於耶魯成功留學歸來的容閎。到一八七二年,在容閎、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長期規劃,大力支持下。終於獲得清政府的批准選派了三十名赴美留學幼童。
但剛開始在上海招收留學幼童時卻遭到了抵制,於是容閎只好南下廣東,最終得到當地民眾響應。因家道中落或者喪父、喪母等原因,家長們為了能讓孩子們求得一門生路,便與政府籤訂合同。
從此打開他們遠赴重洋的學習之路,相反那些貴族子弟的父母卻因儒家家庭觀念思想的影響,或是對未知的恐懼,又或是對洋人的痛恨而不願接受新式教育和西方的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科學》
2、《麗水師專學報》
3、《安徽工業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