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澀貓文字控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夢想是有錢、有車、有房,在大城市紮根立足,社會地位顯赫,光宗耀祖。
只有極少數的人,因為更懂得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而與傳統生活背道而馳,活出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樣子。
村上春樹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負債纍纍,每個月需要償還銀行貸款,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喜歡的一切。
他說,「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海域,成不了有錢人,成不了普通人。
最起碼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01 做自己喜歡的事,無關金錢
2018年,朋友林靜辭去北京銷售主管的崗位,回到家鄉,成為小鎮上一名代課老師。
「在小鎮上有什麼出路」、「這點工資夠養活自己嗎」、「你這書是白讀了」……
這是親戚朋友們對她的評價。
她很理解大家的反應,但是,她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在北京,每月工資一萬五,除去房租水電、日常開銷,每月一省再省,能剩五千。
但複雜的人事關係、避之不及的各種潛規則、加不完的班、應付不完的客戶,讓林靜越來越焦慮。
促使她做出決定的,是有一次陪客戶喝酒,因為喝得盡興,幫公司拿下了十萬塊錢的單子。但她也因此胃穿孔,住進了醫院。
她沒有告訴任何人,躺在病床上,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生活的意義。
是為了錢嗎?
為了權利地位嗎?
目前的工作真的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嗎?
一輩子就這樣過去嗎?
深思熟慮後,她決定放棄擁有的一切,回家鄉做老師。
雖然每月只有兩千塊,但她卻過得比從前快樂一百倍。
她每日和孩子們在一起,不用租房子、不用擠地鐵、不用應付複雜的人際往來,不用擔心自己被淘汰、被看不起。
閒暇時間陪伴父母,在小鎮閒逛,看看那些久違的花開和日落。
雖然再也沒買過品牌衣服、化妝品,再也沒幾個喝酒聊天的朋友,但林靜的生活卻越來越簡單、純淨。
教孩子們知識、做人的道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她才真正看到自己身上的價值,那遠遠不是多少錢能衡量的。
相比起追求自己的內心,追求物質要容易得多,也更容易得到大眾認可。但為什麼林靜成為了特立獨行的那一個呢?
這是因為她更知道為自己而活,為快樂而活,而不是為其他任何。
為自己活,順便照亮別人,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電影《無問西東》中,富家子弟沈光耀,不顧父母反對,棄文從軍。
為了那群孤兒,每次出任務都給他們運吃的。
為了救隊友,不顧生死衝向敵艦。
明明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按部就班,榮華富貴一輩子。
但他卻義無反顧選擇做自己,無私幫助別人度過難關,無私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做這些,不是為了獲得什麼,物質、金錢、榮耀,都不是!
他只想自己心安理得。
電影中有句臺詞說,「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什麼是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做真實的自己,與喜歡的一切在一起,才會活得平和喜悅。
倘若只追求物質與金錢,太簡單了!滿大街都是「月入十萬」、「進階技巧」、「大咖盛宴」,他們告訴你如何鬥戰勝佛,走上人生巔峰。
但做喜歡的事就沒那麼容易了,你會遭到千撓百阻,靈魂的拷問、物質的壓力、周圍人的埋怨指責。
這些難關看似無懈可擊,可一旦擊破,人的境界也跟著驟然提升。
你收穫的,是精神的富足與人生的無愧。
這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
02做自己喜歡的事,無關年齡
朋友從北京辭職,回家鄉教書時,已經三十歲了,三十而立的年紀,沒成家,沒立業,卻遵循內心做了看似「退步」的決定。
她說,「即便我現在不辭職,十年後,二十年後,也還是會回去的。」
對於喜歡的事情,即便年齡再大,也要去追、去做,不然,這輩子都會留有遺憾。
今年夏天播出的《樂隊的夏天》,可謂中年樂隊「大轟趴」。節目組所請的樂隊,平均年齡35歲以上。
刺蝟樂隊的鼓手石璐作為36的單親媽媽,面臨中年危機,卻沒有被生活打敗,而是活出了硬核搖滾酷媽的模樣。
新褲子的彭磊年過40,但朋克精神不死,他們的音樂依然有著令人驚豔的熱情與張力。
對他們來說,音樂是一輩子的夢想,是傾盡一生熱情與耐心去做的事,而並非只屬於年輕時的衝動。
端著保溫杯的中年人,二十多年來,依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搖滾不死」、「朋克永遠年輕」,這簡直讓人熱淚盈眶!
節目能夠大火,一定原因是它重新燃起了中年人心中的夢想。
讓一個個在婚姻圍城裡,被生活死死困住的人,又活過了!
那個無所畏懼、敢想敢幹、敢說實話、內心搖滾的青年仿若正在從中年油膩的身體裡慢慢甦醒。
做喜歡的事,無關年齡。
只要你這一刻意識到沒有真正為夢想而活,下一秒,即可改變自己。
摩西奶奶是全球聞名的風俗畫作家,她從77歲開始作畫,80歲時在紐約舉辦個展,100歲的時候,紐約州將她生日那天命名成"Grandma Moses Day」,100歲以後,又完成了6幅作品。
年輕時,她就喜歡畫畫,當她提出這個想法時,得到全家人的反對,你太不現實了!
於是,她向生活屈服。
和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一樣,養一大幫孩子,按部就班的生活。
直到77歲那年,她終於得以自由,決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活,完成多年來內心的願望,在去世之前畫一些畫。
機緣巧合的是,在摩西奶奶100歲時,日本有個年輕人來信問她,該不該為了自己熱愛的寫作而辭掉外科醫生的工作?
看到這封信,摩西奶奶很感興趣,因為過去的大多數來信,都是恭維她或向她索要繪畫作品,這封信卻是謙虛向她請教人生問題。
而這正是當年困擾她的問題。現在,她早已有了答案。
她的回信是一張明信片,上面畫了一座穀倉,並附有一段話:
「做你喜歡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這句話給了年輕人相當大的鼓舞和自信,後來,年輕人寫出了《失樂園》、《光與影》等50多部長篇小說。
這正是名揚世界的大作家——渡邊淳一。
做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八十歲也不算太遲,只要你真正喜歡,而並非一時頭腦發熱。
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這樣的人表示不理解:年齡這麼大了,還轉行?年齡這麼大了,還玩機車?年齡這麼大了,還如此時尚?
我們不理解,只是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在過著千篇一律、毫無激情的生活。
我們無法想像突破邊界與世俗帶來的快感。
我們不知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會收穫多少快樂!
我們只是「什麼年紀做什麼事」的普通人,對於喜歡的事,或許直到老去,我們也不敢說出來,不敢去嘗試。
03 如何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很多人覺得這很難。
就像羨慕朋友林靜的選擇,但卻無法做到她那樣。
喜歡新褲子、喜歡摩西奶奶、喜歡渡邊淳一,但卻無論如何都成為不了他們。
就像一個個哪吒,守著「魔丸」的偏見,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打破……
並非難以打破,只是我們,還沒有下決心成為自己。
成為不了別人,成為不了別人的榜樣,可以成為自己。
喜歡朋克、喜歡漫畫、喜歡寫作,不一定要成為誰,只需要成為自己!
拋卻物質、年齡、偏見,做好自己,莫問西東,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話。
試試以下幾點,或許你能找回內心真實的自己。
一、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每日陀螺一樣規律地轉,常會忘記思考。
找個時間停下來,問問自己,想要過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為了這樣的生活,需要跨越哪些障礙、需要捨棄什麼?能否有信心跨越、有決心捨棄?
還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便打算棄醫從文,是因為他想做的不僅僅是一名醫生,更是以筆為槍去戰鬥的愛國人士。
柯藍三十歲時,離別鳳凰衛視,從主持人轉行做演員。是因為不喜歡採訪偽善的人,而更喜歡將自己投入到一場場戲中。
大冰在最輝煌的時刻,轉行成為背包客和作家。是想過更自由的人生,把更多真實的江湖故事講給大家聽。
沒有人一開始就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但當某個節點,一定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深思熟慮後,義無反顧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二、不被世俗眼光影響
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你會迷失在各種各樣的眼光裡。
你或許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員工、合格的媽媽、有錢的城市人,但是,你卻成不了你自己。
如何不被世俗眼光和標準影響?
知乎一用戶說:在世俗眼光面前,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的選擇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只要不違反、不違背道德,最終自己也不後悔就可以。
當你足夠堅定,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並為選擇負責的時候,別人的眼光就再也影響不了你。
三、自我欣賞的能力
你的優秀,不需要別人來證明。
卡耐基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發現你自己,你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不論好壞與否,你只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發音符。」
欣賞自己、接納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信念與戰勝困難的決心,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向喜歡的方向邁進。
倘若一味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將有可能撲滅熱情與好奇,限制甚至扼殺自己的生命力。
四、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擁有感知幸福與快樂的能力,而並非止步不前。
現代人喜歡比來比去,他比我有錢,她比我漂亮,她孩子比我孩子優秀……
比來比去的結果是,要多賺錢,要多買好的化妝品,要對孩子更嚴格一點!
然而,當你照做了,卻發現依然有人比你有錢,比你漂亮,依然有孩子更優秀!
你將永遠活在灰心喪氣和拼命掙錢中。
卸下欲望與物質的牽絆,從大自然或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要知道,很多時候,你的生活與別人的,沒有任何可比性,非要一較高下,只能增加挫敗感,降低幸福感。
有錢,並不代表快樂,並不代表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有人為錢東奔西跑、低頭哈腰,有人為錢賠了健康、賠了命。在城市立足、光鮮亮麗,這真正是自己想要的嗎?
如果拿兩千塊錢,換你兩萬的生活,卻給你想要的自由、喜歡做的事情,你換不換?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
只是,放棄已經擁有的一切:繁華的都市、摩登的生活、搶手的職位,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實在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