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雙洋古鎮》
於今年的2月26日20:00
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
播出後
許多人對這座小鎮有了濃厚的興趣
鄉愁帶你遊古鎮
讓我們一起揭開
這座古鎮的神秘面紗
觀看節目
央視記錄片
雙洋鎮位於福建省漳平市北部,是原來寧洋縣城的所在地。境內山巒起伏,地勢北高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全鎮面積289.5平方公裡。雙洋鎮歷史悠久,上溯幾千年,至今仍保存較多的文物古蹟,有文廟、關帝廟、祝聖廟、廊橋、古民居等古建築,城南麒麟山上,有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的圓覺塔,古為寧洋八景之一。周邊的村落大多是富有保存價值的古民居,保留原有歷史風貌,古香古色。2003年雙洋鎮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圓覺塔坐落麒麟山上,塔身高七層,呈八角形,磚木結構。塔內有木梯可盤旋通達頂層,塔高約23米,底層每面牆寬3.2米,每層四向均開有落地半圓窗。圓覺塔建於明萬曆三十年,塔身白色,俗稱白塔。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創建,原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存大成殿坐東朝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14米,彩繪一新,頗為壯觀。大成殿後有崇聖祠,供奉孔子上輩先人,兩廂稱東、西廡,設諸先聖哲牌位等,是研究寧洋縣歷史的實物資料。
位於福建省漳平市的雙洋鎮,自古便有著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傳統。古鎮上的人們至今仍踐行著互幫互助的承諾,而關於「守望相助」的民風,還要追溯到幾百年前鄭和七下西洋時發生的感人故事。《記住鄉愁》第四季《雙洋鎮——風雨同舟 守望相助》中就為大家講述了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公元1405年,雙洋人王景弘跟隨鄭和開始了下西洋的航程,在這支船隊裡,王景弘擔任副使,負責航海事務,是鄭和最為信賴的左膀右臂。
200多艘大船、27000多名出行人員,在茫茫大海之上堅定航行,巨浪狂風、惡劣氣候、致命瘟疫以及兇狠海盜,時時威脅著船隊的安全。海上的困難重重,讓眾人深刻感受到什麼叫「同舟共濟」。
鄭和在第七次遠航時病逝於返航途中。臨終之時,他把帶領船隊繼續航行的重擔託付給了王景弘。
重擔落在了王景弘一個人的身上,但他沒有畏懼艱難,四個月的時間,他把整個船隊安全地帶回了祖國。到了晚年之後,他整理了鄭和的航海資料,卻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王景弘的功績多次得到皇帝的褒獎,明宣宗還特別賜詩,稱其「昔時將命爾最忠」。王景弘的忠勇之名,正是來自於他不懼風浪緊緊相隨的情義和臨危受命毫不退縮的擔當。
晚年的王景弘把一生航海所得編撰成《赴西洋水程》一書,此書流落民間後被輾轉抄錄,成為明清時期,人們駕船出海的導航「秘本」,在中國航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青雲橋旁,樹立著一塊清朝同治年間的功德碑。數百年來,古鎮中有條不成文的規矩,每一位參與捐資建橋者的名字都會被鐫刻在石碑或牌匾上,既是一種紀念,又是一種褒獎。每個家族都會為榜上有名而深感榮耀,一代代接續下來,便在古鎮中形成了一種熱心公益的良好風氣,相傳至今。《記住鄉愁》第四季《雙洋鎮——風雨同舟 守望相助》中就講述了古鎮人捐資建橋的故事……
2012年,已經服務古鎮一個多世紀之久的青雲橋面臨著垮塌的危險,雙洋人決定對它進行整修。得知消息後,黃文華的父親黃德成立刻把八個兒女都從各地叫了回來,鄭重其事地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最終決定,根據各家各人的能力,為這個項目捐一些錢,出一些力。
在黃家人眼裡,古鎮就是一個大家庭,鎮裡有了事就要當成自家的事來辦。家庭會議之後,黃家人為重修青雲橋捐出了五萬多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年之後,當家人黃德成遭遇車禍突然離世。沉浸在悲痛中的黃家兒女,收到了保險公司賠償的16萬元。在討論應該如何使用這筆賠償款時,黃家兒女們又一次聚在了一起。
兒女們都覺得父親這一生除了對家庭照顧、熱愛以外,還熱心做了很多公益事業,他們應該用這筆錢好好紀念一下父親。於是,這16萬多的賠償款,最終絕大部分都捐了出去。
對於黃家的孩子們來說,把父親的賠償款用於公益事業,讓他的名字永遠留在古鎮裡的功德碑上,就是對他此生最好的紀念。
守望相助的情義與擔當已經化作了一種精神信仰,激勵著古鎮人砥礪前行。獨木難成舟,只有萬眾一心才可化解難題,相互扶持、相互幫助,這樣的路,也才會走得更順暢也更平坦。
米漿粿因其用米漿蒸製時,蒸熟一層再加一層,循環反覆,故又名「千層糕」。蘸醬油、食醋調製的佐料吃,入口滿嘴蔥油香味,口感柔嫩爽滑。
蘿蔔糕俗稱「菜頭果」,寓意著新的一年能有個「好彩頭」。漳平蘿蔔糕的製作工序多道,米和蘿蔔的置放比例要均勻。製作蘿蔔糕時,先要將糯米浸泡、磨漿,並將精選的上等豬肉切成薄片後加上蝦米,下鍋用蔥油炸至8分熟,再將蘿蔔洗淨用擦板擦成絲後,配上骨頭高湯熬熟至出香味兒時,再加入原先磨好的米漿攪拌均勻。
在漳平當地,蘿蔔糕流行兩種吃法,一個是將攪拌均勻的米漿,直接放油鍋裡煎熟即食;另一個就是將蘿蔔糕裝袋上蒸籠蒸製,蒸製好的蘿蔔糕,無論是直接吃還是幹煎後品嘗,香味兒俱佳,深受老百姓喜歡。
雙洋鎮地處偏遠山區,這裡霜凍低溫,陽光充沛,空氣新鮮。當地百姓加工風鴨已有百年歷史。鴨肥肉香,便於保存,雙洋人過去加工只是為了自家過年食用。
如今,經過精心加工改進的風鴨,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帶的霜風、陽光、純淨的空氣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選用以稻穀為主飼料的地方良種番鴨為原料,經山泉水浸透後,採用地方傳統工藝和科學配方,適時精製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裝,成為色澤金赤潤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風味,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禮迎賓之佳品,被譽為閩西佳餚一絕。料理方法:將風鴨蒸熟,切裝冷盤即吃;或做火鍋味道奇美!
在雙洋鎮,遊客既可以選擇當地招待所、賓館,也可以選擇有特色的民宿,無論哪種選擇都可以讓你感受到這個小鎮獨有的魅力。
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
雙洋特色
歡迎留言哦!
來源:文化龍巖
乒出精彩!昨天龍巖這場國球盛宴你看了嗎
福建發布任前公示 7人擬任廳級領導幹部
龍巖曝光7家用人單位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
【金融知識進萬家】信用卡學堂系列三:合法用卡,嚴禁套現
@龍巖市民,2019年城鄉居民醫保今起繳費
吃貨們,飛奔吧!龍巖登高東美食廣場30日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