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鎮境內,距句容市區約23公裡,是一座道教名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茅山風景區內景點眾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等勝景,還有眾多星羅棋布的廳巖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種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風格。景區內有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仙人洞、華陽洞、喜客泉、茅山書畫院、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新四軍紀念館等人文景點。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江蘇茅山風景區最美六個旅遊景點吧。
一、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又名頂宮,位於茅山最高峰大茅峰上,一直以來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有「頂上一炷香」之說,它與山下的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創建於西漢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得道飛升後,明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皇帝賜名「九霄萬福宮」,可惜在抗日戰爭時期遭到戰火的破壞,現在看到的建築多是現代重修的。整個九霄萬福宮因地處山頂,站在道觀邊緣觀景臺,可俯瞰山下景致,還能眺望到元符萬寧宮。
九霄萬福宮外圍紅色的宮牆非常顯眼,主體建築南北走向,沿中軸線由南到北可依次參觀靈官殿、藏經樓、太元寶殿、二聖殿。主殿太元寶殿由青磚砌成,供奉三茅真君,大殿拱門上的精美石雕和殿內兩側牆壁上道教神仙名位刻石。太元寶殿東西兩側分別是太歲殿和財神殿。二聖殿供奉三茅真君的父母。殿前飛升臺上有三天門石坊,這裡是茅山極頂,據說也是三茅真君裡的大哥茅盈飛升的地方。
二、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又名印宮,位於茅山風景區積金峰南腰處,建成於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 1106年),是茅山風景區內最主要的道觀之一,與九霄萬福宮合稱茅山道院。印宮得名於宋代皇帝贈送道觀的珍寶九老仙都君印,有印宮一顆印之說。現在的元符萬寧宮多數殿堂、雕塑為現代新建,主要包含睹星門廣場、靈官殿、萬壽臺、三天門廣場、勉齋道院、太極廣場、老子神像、老子廣場、二十四孝圖等建築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的要屬淨高33米的金色老子神像,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
元符萬寧宮主體建築南北走向,分四層,第一層在最南端,之後一層比一層高,層與層之間有露天台階相連。第一層東側是道觀大門牌坊,中央是睹星門,北側是靈官殿。第二層中央的萬壽臺上是三天門石坊,坊上石雕精美,多數構件為明清兩代古物。第三層為太極廣場,中央是「太極池」,地面上有很大的太極圖案,代表陰陽兩極的位置立著黑白兩顆石球。廣場東南邊和西南邊有鍾亭和鼓亭,東北邊和西北邊有太元殿和三官殿,主殿太元殿內奉三茅真君香樟木雕像。
三、崇禧萬壽宮
崇禧萬壽宮俗稱紅廟,位於茅山風景區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原為南朝時所建的曲林館,後為陶弘景的「華陽下館」。唐貞觀時,唐太宗為王法立建「太平觀」。寧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賜名「崇禧萬壽宮」。宮前原有照壁,壁上鑲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8個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讀書臺。宮內原有靈官殿、章臺、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寶殿,祀奉三茅真君。宮內道院有復古、威儀、四聖、葆真、三茅、天師、南極、玄壇、東華、三清、七真、三官共12房。
崇禧萬壽宮先後兩次被拆,現在的建築是2009年重建的,包括大殿、法堂、三天門、養生谷、博物館、書畫院、知道堂、法籙院、齋堂、道教人才培訓中心,同時還包含養生谷、籙生樓和法籙院三個住宿區域。大殿為崇禧萬壽宮的核心建築,主要是為了進行科儀齋醮授籙活動;偏殿包括法堂和法籙院,法堂供奉著三茅真君,法籙院是進行授籙活動的辦公場所;知道堂是授課、講座以及表演活動的場所;抄經堂是給信眾遊客提供一個安靜的區域進行抄經授課的地方。
四、華陽洞
華陽洞位於茅山風景區老虎崗西側,北距元符萬寧宮約300米,是茅山最負盛名的天然溶洞。相傳三茅真君也曾隱居洞中修道,齊梁陶弘景還在此設立了「華陽三館」,著書立說,收徒傳教。洞口上方刻有「華陽洞」三個大字,每字約一米見方,傳為蘇東坡手跡。康熙南巡時,曾給此洞留下「第八洞天」墨寶。據清笪重光《茅山志》記載,華陽洞共有東、西、南、北5個洞口(南分2口),亦稱五便門,其中三顯二隱,東西長達45裡,南北深長35裡,景區現在能看到的是華陽洞西口。
茅山自古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這「第八洞天」就源自於華陽洞。茅山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的主要方法。華陽洞附近很有「仙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0000個/立方米。無論從地球磁場效應還是負氧離子濃度上都稱得上集天地之靈氣的好地方。華陽洞曾出土部分唐宋時期的道教文物,後由於各種原因,僅開挖150米便停止。數百年來,除洞口的「華陽洞」三個字和幾塊碑刻外,洞中世界有何神奇,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迷,令人好奇。
五、仙人洞
仙人洞又名蓬壺洞,位於茅山風景區大茅峰北側,距離元符宮的山門不到百米,是一個石灰巖溶洞,已有6500多萬年的歷史。相傳古時候曾有仙人在洞中潛心修煉,並且得道成仙,所以稱之為仙人洞。仙人洞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清朝文人孫星衍曾寫過一首詩讚美此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曠蕩見平陸。」仙人洞在清朝時期已堵塞,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對遊客開放。這裡常年氣溫較低,比室外溫度低十多度,在夏天是避暑勝地。
仙人洞總長920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層層相通,現已開發利用的為中、下兩層,長度208米。仙人洞以秀、靈、仙為主要特點,從洞口進入150米長的下洞,洞中石筍、石鐘乳隨處可見,綠白相映,宛如翡翠。洞徑小巧玲瓏,蜿蜒曲折,洞中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形成溪、河、泉、橋、山、洞。中洞有四廳,自然形成,石筍、石柱、石花四周環繞,有的白似寶玉,有的紅如胭脂,有的綠呈翠衣,千奇百怪。一廳裡有一組鐘乳石,遠遠看去就像八仙過海,蔚為壯觀。
六、喜客泉
喜客泉位於茅山風景區大茅峰西北麓,地處盤山公路句曲橋右側,列茅山十九泉之首,自古就是旅遊勝地。喜客泉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古樹名木、神泉、古蹟、亭臺軒榭於一體,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喜客泉四周以片石砌成,直徑2-3米,泉水冬暖夏涼,水質甘甜,遇旱不涸。遊人行至泉邊,鼓掌幾下,頓見泉內水珠上湧,狀似翠嶺吐玉,又如客臨泉喜。兩千多年前,此處就曾人頭攢動,熱鬧非凡。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中國泉》中迎客泉即指此泉。
喜客泉因蘊含了天地靈氣、道家仙氣,喜客泉有著令人稱奇道絕的「三怪」。第一怪:客來泉喜冒得怪。遊客只要站在泉邊,雙擊手掌,泉底便會冒出串串水泡,似玉珠翻湧。第二怪:泉水油麵蓋得怪。喜客泉平靜時,水面會有一層似薄膜樣東西履蓋,狀如油麵。第三怪:水往高處流得怪。喜客泉水位與其東側水溝水位相比,要高出約8米。根據地球引力,山上流下的水應順東側水溝流向山下,結果卻出人意料地流進喜客泉。
對於江蘇茅山風景區最美六個旅遊景點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