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後參觀擁有拜佔庭溼壁畫的格萊美露天博物館,在這個公元四世紀即已形成的巖窟村內教堂聚集,保留著半隱居人群的歷史遺蹟。
卡帕多奇亞素有「怪石堡」之稱,位於土耳其中部安納託利亞高原,距今300萬年前,埃爾吉耶斯山和哈桑山兩座巨大的火山噴發,使得內夫謝希爾周圍的高原被熔巖灰和泥所覆蓋。這種巖層被風和雨所侵蝕,形成各種顏色的圓錐形和蘑菇形巖石,有巖洞峽谷等奇特壯觀的地貌,這一區域被稱為「卡帕多奇亞」。
早在公元前4000年當地人開鑿的洞窟用以居住,拜佔庭時代教會和修道院相繼開鑿洞穴,有的作為教堂使用。早期的基督教部落為了不挑起羅馬多神論者的激烈反對,開始躲避在隱蔽的山谷裡。這裡自然風化形成的尖形山被打鑿成洞穴,成為他們躲避鎮壓的避難所。早期群居的基督教徒信仰「貧窮是驕傲之本,財富是罪惡之源。」
通往景區的山路……
格萊美露天博物館集中了眾多的巖窟教堂,教堂內仍留有那些年代久遠的裝飾壁畫。
在早期(6世紀至7世紀)的宗教繪畫中,大多將描述耶穌或聖徒生活的畫作與原始繪畫中的經典圖案相結合。這種雕刻和裝飾活動在基督教部落中延續了近900年(從4世紀到13世紀),即使在阿拉伯人入侵(7世紀至9世紀)時期、對基督教打擊最大的「聖像破壞運動」時期(6世紀至9世紀)、以及土耳其部落大肆入侵、塞爾柱人霸權當道,不斷阻撓和破壞雕刻和繪畫活動的9世紀至12世紀都不曾中斷過。
儘管多數已經斑駁模糊,人物和故事都需要盡力去分辨,但少數還保留著當年豔麗的顏色、完整的形象;能從中看出宗教藝術粗礪質感的頑強張力,以及帶著一些煙火氣息的生活實感,為拜佔庭藝術在反聖像崇拜後期提供了獨特證據。
這些教堂的命名可謂隨心所欲,蘋果教堂因為壁畫中某人手拿蘋果而得名;神蛇教堂是十一世紀左右的教堂,描繪的是聖喬治擊退蛇的場景,故繪此壁畫以祈禱平安;拖鞋教堂裡,壁畫上的人物人人都穿著拖鞋,無論是耶穌、聖人,還是市井凡人。還有的教堂裝飾簡單,乾脆就叫「無名教堂」。
紅綠相間的枝葉上,掛著藍紫色的漿果。
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在觀望,看它對稱的臉譜很有趣,真想把它抱回家。
「黑暗教堂」因為沒有一扇窗戶、光線昏暗而得名,這也是裡面壁畫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壁畫色彩和諧明麗、人物生動形象,精美絕倫,是格萊美露天博物館宗教壁畫的代表作。所有室內的壁畫都禁止拍攝,於是,拍下門外掛圖作為注釋。
穹頂上繪有耶穌的肖像,俯視眾生,它的周圍,是《聖經》抄寫者和眾位聖人的頭像以及全身畫像。穹頂的其他部位及牆壁上,則分別描繪了「瑪利亞受胎及施洗」、 「最後的晚餐」等一系列《聖經》故事。這些繪畫表現出高超的構圖布局能力和人物繪畫寫實技巧,連表情都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地顯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我們進去參觀時,裡面有文物保護工作者在修複壁畫。
這是典型的仙人煙囪,天造地設,鬼斧神工。
不同角度,變幻莫測。
我們乘車離開這裡,前往另一個景區,奇特的「烏希薩爾城堡」。
一路風塵,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林林總總的石柱,沖天而立,有壁立千仞的懸崖,有蜿蜒數十裡的褶皺;有的則像蘑菇、石筍、尖塔,如月球般荒涼詭異。
遠遠地就看見霸居山頂的烏希薩爾城堡。據說,烏希薩爾城堡以前是軍隊的駐地,這支軍隊將烏希薩爾地區最高的一座火山巖石山掏空作為軍營,這樣不僅擁有了堅固的防禦,同時,由於獨到的地理優勢,居高遠眺,可以很有效的監視整個烏希薩爾地區,乃至格萊美地區,都在其視線可及的範圍之內。現在的烏希薩爾城堡早已失去其軍事的功用,而成為當地著名的一處旅遊勝地。
城堡是一整塊從平原雄起60多米的巨大巖石,從城堡上可以俯瞰卡帕多奇亞的全景。
筍狀的山體內設有樓層,現在仍然有人居住。
我們沿山路向古堡頂端攀登……
登頂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陽光鑽出雲縫,照亮玫瑰谷巨大的平行山梁。
怪石似一頭猛獸,虎視眈眈。
滿目溝壑縱橫,怪石林立,千石嶙峋,萬巖崢嶸。
山頂上一塊巨石突兀,鎮山之威。
山下小鎮一角
奧斯曼時代風格的紅屋頂遍布山坡,古色古香。
俯瞰玫瑰谷和鴿子谷就在腳下,遠眺埃爾吉亞斯山峰隱約可見。
通往這裡的道路彎彎曲曲
站在城堡山頂,四面環視,蔚為壯觀。
透過洞穴清晰可見山下小鎮街道房屋
山腳有當年烏希薩爾城堡唯一的入口,從這裡進入城堡相連的洞穴。
洞穴裡面很寬敞,一個個石室相通,用於存儲糧食和水,以便可以在此避難。
周圍的山體千奇百怪,幾乎都被利用。
一座座山體洞穴斑斑駁駁,仿佛來到童話世界。
城堡一側的山體陡峭險峻,裂開的山頂如張大的魚嘴。
城堡外,路旁臥著一條大狗在搶鏡頭。
下山的路邊小店懸掛著豔麗的民族服裝
咖啡店門口擺著個牛仔褲做的裝飾,牛仔褲裡面種上花。
這裡民間盛產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陶器製品。
這是什麼?
噢,是草垛。
走出古堡,驅車路過玫瑰谷,壯觀依然……
一閃而過……
在鴿子谷停留片刻
枯樹上掛滿土耳其藍眼睛,又名:波斯之眼。
土耳其之眼又稱土耳其藍眼睛,如果不能理解藍眼睛在土耳其人心目中的位置,就無法徹底洞徹土耳其人的精神世界。藍眼睛的標準稱呼是「美杜莎之眼」,這位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傳說中能將任何直視她眼睛的人變成石像。「美杜莎之眼」被抽象成圓形魚眼狀的裝飾物。它們無處不在,出現在餐盤上、珠寶上、房門上、包裝袋上、服裝上、司機的後視鏡上,鑲嵌在人行道上、建築外立面上。
土耳其人對藍眼睛的追崇,源於他們相信「邪惡之眼」的窺看。那些隱藏在幽暗處的邪眼會給人帶來厄運,此時美杜莎之眼就是照妖鏡,抵擋和反射邪眼侵擾。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堡回憶》中,就曾描述過貴族階層對邪惡之眼的恐慌。
如今的藍眼睛已經成為最流行的旅遊紀念品,在巴紮上時常能瞥見一片藍眼睛在向你敬注目禮。那一件件看似平淡無奇的工藝品,其實都經歷了火的歷練,足以敬畏人心。
白鴿巖屋奇石林的地形多變,早在公元前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平均高度有20多米,相當壯觀。是昔日為防禦外敵而開鑿,遊客也可登上城堡頂部俯覽整區。三層的白鴿屋,地下是養牲畜的,上面兩層是客廳和房間,還有小陽臺,可在此邊看風景邊喝一杯當地的蘋果茶。山洞大小不一,原來由巖漿形成的石山遇上空氣便會變得堅硬。約四十年前,整個奇石林約有20萬人住進大小不同的白鴿屋內。自從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後,奇石林內有潛質修建成白鴿屋的山洞升價了10倍,加之深受遊客歡迎的山洞酒店進駐抬升市場,據說現在區內可住人的山洞屋要近人民幣15萬元一幢。
小鳥兒說:我能免費住鴿子屋嗎?
卡帕多奇亞,真是個夢幻而神奇的地方。再會,卡帕多奇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