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美溼地成候鳥「驛站」
「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對水質、水位和黑頸鶴數量等進行監測。」11月12日,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卓瑪姐和同事在對若爾蓋花湖的水位進行監測。
清晨,太陽升起,湖面上的霧氣逐漸散盡,棕頭鷗、赤嘴潛鴨、骨頂雞、綠頭鴨等各種鳥兒紛紛飛起,成群結隊的候鳥在空中散開,初冬時節的若爾蓋花湖生機勃勃。
「近年來,我縣始終堅守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全力推進沙化土地治理、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工作各項要求。」若爾蓋縣生態環境局局長付偉介紹,經過該縣上下共同努力,治理各類沙化草原達40萬畝,恢復草地、溼地35萬餘畝,河道清淤95公裡,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成型。
優越的自然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生存、棲息、繁衍和覓食的便利條件。
「有黑頸鶴的地方就是環境好的地方。」卓瑪姐說,每年3月,黑頸鶴就會飛回若爾蓋繁衍生息,11月底前再飛去溫暖的地方。
今年6月中旬,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轄區內的黑頸鶴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監測。「總共90個黑頸鶴重點活動區域點位,監測出了254隻黑頸鶴,估計在保護區分布的黑頸鶴達到1000隻左右。」卓瑪姐說。
從8月11日起,為確保候鳥的順利南遷,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還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合作,連續進行了3天的野外工作,利用跟蹤器了解黑頸鶴生活軌跡、了解它們的繁殖地、越冬地、遷徙路線、遷徙途中停歇點等。
「從上月就有大批的候鳥陸續來到溼地『歇腳』,數量比往年多得多。」卓瑪姐說,隨著候鳥遷徙高峰的到來,保護區工作人員增加了巡護力量,全天候流動值守,為遠道而來的「客人」保駕護航。
從10月中旬到11月10日,保護區管理局就開始對若爾蓋溼地保護區的湖泊開展冬季鳥類數量監測工作。調査活動主要針對若爾蓋花湖水域內棲息鳥類的數量和種類的調査。截至11月10日,花湖水域內大天鵝、綠頭鴨、赤嘴鴨、針尾鴨、斑頭雁等鳥類活動非常頻繁,其中燕鴨類的數量最多達到5000餘只,大天鵝有22隻。「與去年相比,燕鴨類的數量增加約3000隻。」卓瑪姐說。
「我們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自然恢復為主,全面創建自然生態環境優良、科研監測紮實、管護長效機制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高的一流自然保護區的典範。」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介紹。(羅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登林)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