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古城有很多, 建水古城的特別之處在於原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這裡,而非完全轉變為目前的全商業化旅遊景點和商業街。
建水古城古稱臨安,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彝語稱「惠歷城」,即大海之城;漢語譯為 建水。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堪稱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城呈方形,東南西北4個城門,東叫迎暉門,南叫阜安門,西為清遠門,北為永貞門。古城不大,主要是以臨安路為中心的幾條街道。城內最著名的是文廟和朱家花園,此外也有很多古老建築值得駐足。建水的街頭巷尾,燒豆腐果隨處可見。幾個人坐在小板凳上,圍著一個小火盆,上面架個鐵架子,寸方的豆腐在上面烤成焦黃的顏色。
朝陽樓
朝陽樓為三重簷歇山頂建築,建造時間比 北京 天安門還早28年。 朝陽 樓正面頂層簷下懸掛清代書法家塗晫書寫的「雄鎮東南」巨匾,背面懸掛唐代草聖張旭的「飛霞流雲」拓印牌匾。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程度完好,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的第三大孔廟。
文廟有三個門:東門、西門和南門。遊人一般都是從南門進入,東門外正對著孔子文化廣場,也有人從此門進入。文廟最吸引人的去處無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一字排開的五間殿堂,正堂內置龍寶座,供奉著孔子塑像。
建水府衙
臨安府衙是明清時期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吏治建設的見證,其恢復重建將完整展現建水古城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青筒瓦坡頂屋、單簷挑角、灰白色牆磚、鏤空窗戶……提起舊時的府衙,人們總會聯想到影視作品裡知府斷案的辦公場所和建築——正堂、儀門、正堂院落、後堂院落和廨舍院落等,隨著世事變遷,現今的臨安府衙已經不復過去的風貌。
提督考棚
據資料記載,建水學政考棚是雲南一地提督學政定期主持院試的場所,位於縣城中心,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移至今址,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歷經多個朝代,跨度達幾個世紀,是川貴滇唯一保存完整的學政考棚原址,這樣完好的考棚在中國也極為罕見。
在中國古代實行科舉制度期間,曾設於建水城內的提督學政考棚,是雲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長官——欽命雲南提督學政(相當於今天一省的教育廳長,但其職位與省長平)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區的學子,考秀才並舉行科舉預備考試的地方考場。由於也稱提督學院考棚,所以在這裡舉行的考試就叫「院試」。
朱家花園
朱家花園,私以為這是 建水 最精美的私家園林。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屬當地富商朱成藻家族所有。整體建築雕梁畫棟,精美高雅;庭院廳堂布局有序、結構精巧、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環境清幽,空間景觀層次豐富。
十七孔橋(雙龍橋)
雙龍橋是一座雙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坐落在瀘江河、塌村河會合處,因兩河如雙龍蜿蜓盤曲而得名,有一橋鎮"雙龍"之意。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只建石橋三孔,後因河水泛濫、河床加寬,又於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在其專著中將 建水 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餘座古橋代表作之一,並設專目介紹,與 北京 頤和園的十七孔橋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