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N」生態扶貧綠色產業富萬家

2020-12-19 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春通訊員廖濤杜豐文隋剛李德強杜豐攝影

    73歲的南召縣皇后鄉娘娘廟村高樹良一家曾因病致貧,2015年他利用5000元到戶增收項目扶持資金,在10畝土地種植3000棵玉蘭。村黨支部發動村裡苗木專業合作社幫助銷售玉蘭苗木,他家苗木銷售由原來的年收入2000元飆升到30000多元。3年來累計銷售玉蘭苗木純收入8萬多元,實現穩定脫貧致富。高樹良從風生水起的玉蘭苗木產業中鼓起「錢袋子」,玉蘭苗木成為南召山區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產業扶貧是根治貧困的「良方」。如何培育地方特色產業,讓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真正收穫真金白銀,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南召縣有益探索融入綠色發展基因,發展綠色富民產業,讓貧困群眾從綠色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有效破解既要守護青山綠水,又要讓群眾增收致富的兩難之題。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我們針對全縣貧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區、『守著金山要飯吃』的實際,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唱『山歌』,念『林經』,以林業產業發展為核心,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藥、林+菌、林+遊、林+禽、林+蠶等『林+N』產業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經濟,實現特色產業多重覆蓋,讓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說。

    林苗景一體化工程美麗鄉村更加出彩

    南召縣錦天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投資1億多元建設玉蘭生態觀光園,培育以玉蘭為主的苗木70多種、20多萬株,打造集玉蘭新品研發、生態觀光旅遊、玉蘭景觀展示、玉蘭文化交流、養生康體、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綠色莊園。煙花三月一年中最為絢麗的時節,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爭相目睹玉蘭的風採,高峰時日進園遊客30000餘人。南召縣玉蘭生態觀光園吸納近200名貧困勞動力到企業務工,從事苗木生產經營、園林綠化、餐飲服務等工作,年人均收入2.5萬元。

    在脫貧攻堅中,南召縣通過林苗景一體化工程,鼓勵引導廣大貧困群眾發展玉蘭花木產業,打造百個森林村莊、培育鄉村旅遊、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在美麗山鄉描繪多彩畫卷,從而既達到造林綠化、景觀打造、美化環境的生態效果,又帶動貧困群眾直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

    按照「房前屋後栽滿樹、庭院四季花常開」的森林村莊標準,南召縣在全縣14個鄉鎮的重點貧困村中規劃建設100個森林村莊,編制《森林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實施方案》,在重點貧困村「混搭」栽植各類綠化苗木,實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提高鄉村生態宜居水平,增加群眾家庭收入。目前,全縣建成雲陽鎮鐵佛寺村、山頭村、皇后鄉娘娘廟村、南河店鎮郭營村、龍王廟村、小店鄉山底村、四棵樹鄉黃土嘴村等30多個森林村莊,成為鄉村休閒旅遊勝地,累計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

    南召縣圍繞做好「玉蘭」這篇大文章,按照「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理念,通過「園區引領、品牌創建、龍頭帶動、科技創新、政策激勵」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玉蘭生態觀光園、國際玉蘭花木城、錦宇園林、紫金園林、德倉園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範園區,走「公司+園區+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十大花木精品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就業、合作經營、入股分紅模式帶動貧困群眾9000多人,年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

    南召縣「人才回歸創業之星」單慧軍,在南召縣城郊鄉賈溝村流轉土地11000畝,大面積栽植櫻花、玉蘭、紅梅、冬梅等,林下種植白芨、蒲公英、丹參等中藥材,建設一個集農業種植、生產加工、研發銷售、生態旅遊、健康養生、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南召縣舒心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投資1.2億元,建設休閒觀光園區2000多畝,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探索走生態農業+農業莊園+鄉村旅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之路。

    位於南召縣城郊鄉上店村、柴崗村之間的國家儲備林1號基地,由南召縣森源林業開發公司與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合作,攜手共建中國最大的玉蘭森林公園,流轉土地12000畝,栽植以辛夷、玉蘭為主的大規格苗木4300畝,林下套種連翹、白芨、丹參等中藥材900畝,已帶動當地近2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該基地融入旅遊元素,開發鄉村休閒項目,豐富玉蘭文化內涵,打造集生態農業、休閒觀光、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

    林果藥一體化工程多彩田園淌金流銀

    南召縣城郊鄉返鄉農民王德偉投資1.2億元創辦銀河虎山生態農業公司,在高標準的梯田裡建成辛夷種植區、皂角種植區、元寶楓種植區、玉蘭種植區,連片種植中藥材元寶楓、皂角、連翹、桔梗、白芍、丹參等6800畝,其中種植元寶楓、皂角14萬棵,栽種連翹50萬棵、2800畝,桔梗2000餘畝。該基地為周邊2個鄉鎮、6個行政村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吸納80多名貧困群眾務工就業。

    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要求,南召縣通過實施林果藥一體化工程,採取龍頭帶動、大戶經營、入股分紅等措施,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山區群眾和貧困戶發展以辛夷、山茱萸、白芨、石斛、天麻、杜仲為主中藥材,以硬質鮮桃、晚秋黃梨、薄皮核桃、軟籽石榴等為主的高效林果業,山區群眾依靠發展中藥材、林果業找到一劑致富「良方」、一條光明「錢途」。

    南召縣南河店鎮郭營村引入錦宇園林公司,大規模流轉村裡土地,建成1200畝玉蘭種植基地,玉蘭樹下套種黃精、蒲公英、白芨等中藥材,群眾常年在玉蘭基地務工,變成領取「三金」(租金、薪金、股金)產業工人。四棵樹鄉五垛源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林下仿野生種植豬苓、重樓、白芨等名貴中藥材,帶動6個行政村、120餘戶貧困戶致富。

    河南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名貴中藥材種苗繁育、馴化、推廣、種植及中藥材精深加工,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與縣內貧困戶籤訂定向帶貧種植合同,實行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管理、訂單回收的幫扶方式,推廣種植石斛、白芨、重樓、青錢柳、黃精、豬苓等名貴中藥材9600畝。城郊鄉大莊村69戶貧困群眾以小額貸款入股該公司,每戶種植一畝白芨,前三年每戶獲得12000元入股分紅資金,第四年藥材成熟後,企業和農戶按照五五分成,每畝白芨可收入3萬元以上。

    南召縣綠豐源中藥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總投資3200萬元在白土崗鎮建立260畝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435畝中藥材種植採種基地、60畝黃精種植基地,集中連片發展中藥材800多畝,形成育苗、種植、採種產業鏈條。綠豐源公司實行土地流轉、提供務工崗位、參與入股分紅、幫帶種植藥材四種模式,與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46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要想富,多種樹」,已成為南召山區無數農民的致富秘訣。雲陽鎮唐莊村通過政策傾斜、典型引路、能人帶動等措施,引導扶持群眾發展優質品種桃,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桃專業村。唐莊村發展桃樹3100畝,人均年收入淨增8000元,輻射帶動了周邊7個村種植品種桃1.3萬畝。南召縣太山廟鄉羅漢村群眾率先種植晚秋黃梨,個頭碩大、果型圓潤、口感甜津,成熟季節吸引外地客商蜂擁而至。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規模化種植晚秋黃梨4600畝,畝均效益12000元,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據統計,南召縣培育2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種植中藥材,種植中藥材52萬畝,年產值3億多元,帶動貧困戶3000多戶,年戶均收入4000元以上;全縣林果基地14萬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林果專業村21個,林果業合作社26家,帶動貧困戶1800餘戶,年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林蠶菌一體化工程傳統產業念活「致富經」

    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洪其順,愛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糖尿病症候群引發雙目失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今年春季他在裕達蠶業合作社的動員下,在300畝的柞坡放養8斤蠶籽,除去蠶籽、僱傭零工等生產成本,今年淨收入3.5萬元。

    位於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的萬畝柞蠶示範基地,河南三辰菇業有限公司註冊5000萬元,利用柞蠶養殖輪伐的柞木樹枝作為食用菌種植的原料栽培平菌、羊肚菌、牛肝菌等4品種,其中種植袋料香菇13000袋,安置10多名貧困群眾在食用菌基地務工,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

    「種地吃飯,養蠶花錢」。南召縣多山,山上長滿柞樹,全縣擁有宜蠶柞坡150萬畝,已開發利用的柞坡122萬畝,常年柞蠶放養量5000公斤,年產柞蠶繭150萬公斤,產量佔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譽。據統計,2019年全縣有12個鄉鎮、53個貧困村、630戶貧困戶飼養柞蠶,年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柞蠶養殖成為山區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

    柞木資源是放養柞蠶、發展食用菌栽培的最佳原料,南召縣鼓勵引導廣大林農和貧困群眾發展柞蠶養殖、食用菌種植、林下養殖,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每年輪伐15萬畝柞坡,砍伐的柞木樹枝可以種植6000萬袋食用菌。林業生產修枝撫育20萬畝,砍伐柞木樹枝2億斤,能夠種植袋料香菇1億袋。

    南召縣把林業資源保護與柞蠶放養、食用菌種植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循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稱之為林蠶菌一體化工程。通過實施林蠶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南召縣計劃在3年內發展香菇1億袋,實現產值7億元以上,計劃飼養柞蠶50萬畝,帶動相關產業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豐富的蠶坡資源最適宜林下畜禽養殖,南召縣依託廣闊的山林資源,探索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產業扶貧模式,依託養殖企業的龍頭帶動,合作社輻射帶動幫助貧困群眾增收。目前,全縣建成養殖扶貧基地31處,養殖柴雞300多萬隻、鵝20多萬隻、鴨10多萬隻,林下放養牛、羊等家畜10多萬頭,林下養蜂2萬多箱,帶動3200多名貧困群眾,貧困戶年均增收3500元。

    林養遊一體化工程鄉村旅遊託舉致富希望

    南召縣依託全域景區化建設,以鄉村田園為基礎,以綠色產業為依託,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健康養老、休閒旅遊一體化發展,整修傳統村落,挖掘傳統文化,建成25個有產業基礎、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韻味的鄉村旅遊示範點,帶動貧困群眾1200餘戶3200餘人穩定增收,山區群眾搭上旅遊致富「快車」。

    喬端鎮玉藏村坐落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天曼景區的腹地,村兩委發動景區附近農戶參與旅遊開發,群眾紛紛開辦農家樂賓館、客棧,建設農家樂賓館22家,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次,經營「農家樂」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來源。曾經貧困的窮山村,抖落往日的「滿身塵埃」,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山村。

    雲陽鎮鐵佛寺村現存42套、100多間上百年的石頭房,全部用山上開鑿的片石幹砌而成獨特的民居,保留鄉村原生態自然古樸的風貌。整個村莊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樹之中,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遊客尋找到舊時的「鄉愁」,樂在其中流連忘返。「石頭村真美,百年石頭房古樸自然,農耕文明留住鄉愁,名木古樹生態優美,農家地鍋菜有鄉土味……」這是「到此一遊」遊客的共同感受。

    國家AAAA級旅遊區五朵山景區位於南召縣四棵樹鄉境內。南陽五朵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種養習慣,通過「龍頭公司+合作社+基地+黨支部+農戶」扶貧模式,註冊成立以中藥材種植、水產養殖、食用菌種植、旅遊工藝品加工為經營範圍的利眾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動員群眾種植食用菌、中藥材,養殖蜜蜂、蟲草雞、水產品,公司與合作社籤訂保護價收購協議,統一註冊商標、統一包裝產品、統一對外營銷,打造五朵山農產品品牌。目前已形成五朵山松林蟲草蛋、土蜂蜜、大柳樹編織、九龍湖寒水生態魚等品牌。該鄉通過旅遊扶貧帶動景區周邊8個行政村、416戶、2000餘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相關焦點

  • 竹山縣林業生態扶貧——綠了山頭富了民
    近年來,竹山縣林業部門始終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目標,將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走出一條 「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十三五」以來,貴州退耕還林任務為1465萬畝。貴州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說,退耕還林向貧困地區傾斜,累計參與的貧困戶達47萬戶170多萬人,按1200元/畝補助標準,戶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666元。  播種「綠色銀行」,更要守護「綠色財富」。
  • 江西蓮花縣:綠色打底擘畫生態扶貧試驗田
    蓮花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緊抓江西省生態扶貧試驗區建設試點縣機遇,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深度融合,創新生態扶貧機制,探索形成生態價值轉化為生態資本和經濟效益的新模式,將綠色循環發展確定為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 竹山縣林業生態扶貧——綠了山頭富了民
    近年來,竹山縣林業部門始終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目標,將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走出一條 「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
  • 「旅遊+扶貧」助力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從優先選擇貧困地區作為旅發大會承辦地,到將扶貧重點區域納入觀摩線路與項目,再到形成一批帶動性強的鄉村旅遊龍頭項目,旅遊和扶貧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動能越來越強大,作用越來越凸顯。「旅遊+扶貧」,助力生態環境美起來。「旅遊+扶貧」,既是改善農村環境的重要路徑,又是打造生態宜居空間的重要手段。
  • 德江縣生態扶貧建設:綠色的圓夢路-德江,生態扶貧-多彩貴州網貴州...
    >——德江縣生態扶貧建設工作速寫  題記:德江,雲貴高原上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在上世紀末依靠煤炭、烤菸兩大產業曾富足一時。  近年來,德江縣委縣政府堅守生態與發展兩底線,率先在楓香溪鎮革命根據地打響一場綠色的生態扶貧攻堅之戰,引領全縣人民轉產轉業,走出一條富民的生態樣板之路、圓夢之路。  那些人:從挖「黑金」到挖「綠金」  楓香溪的楓鋪村曾是德江煤窯密布的村,經過多年的退耕還林及經果發展建設已是綠林一片,看不出半點煤窯的痕跡。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貴州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說,退耕還林向貧困地區傾斜,累計參與的貧困戶達47萬戶170多萬人,按1200元/畝補助標準,戶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666元。播種「綠色銀行」,更要守護「綠色財富」。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雙贏,近年來貴州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著重為因病、因殘和因學致貧的家庭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 安康漢濱區葉坪鎮長丁禮儒:生態產業扶貧綠色發展
    園區負責管護,農戶領取退耕還林補貼收入;建好的園區劃塊返租倒包給貧困戶管護,讓貧困戶變為「產業工人」的穩定收入;牽涉的集體林地、土地和空閒房屋作為股本加入園區獲得分紅等多重收入。  模式二:建產品深加工廠,借梯上樓。
  • 竹谿縣龍壩鎮培育發展生態產業 助力精準扶貧
    面對這一現狀,該鎮集思廣益,堅持走「看山互水、生態立鎮、產業富民」之路,實施轉型發展工程,重點發展生態產業,打造現代生態農業之鄉,建設竹谿縣城後花園。   言必行,行必果。近年來,該鎮圍繞轉型發展目標,把「六個一批」中的「產業扶貧」做為核心工作,以培育市場經營主體為抓手,成立工作專班專抓市場經營主體培育,築巢引鳳,培養生態產業大戶,建立健全綠色產業扶貧網絡體系,帶動貧困戶創業脫貧,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響了產業扶貧、富民、強鎮的攻堅拔寨戰役。    油茶產業唱主角,打造油茶之鄉。
  • 南陽南召:創新「林+N」模式助推扶貧攻堅
    近年來,該縣圍繞山區做文章,「走山路、唱山歌、念林經」,創新出「林+苗、林+果、林+藥、林+菌、林+遊、林+禽、林+蠶」等『林+N』產業扶貧新模式,共帶動1.19萬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93萬人參與林業產業經營,54%的貧困戶通過特色產業多重覆蓋而脫貧,全縣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脫貧「摘帽」雙贏目標。
  • 南木林縣推進經濟林生態產業發展
    近兩年來,山東省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把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緊密結合,在林業綠化中尋求經濟效益,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不僅要綠起來,還要富起來「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曾是南木林的真實寫照。
  • 永新縣推進「綠色扶貧」戰略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特困片區扶貧縣的永新縣,在綠色發展和扶貧開發之間找準結合點,實施「綠色扶貧」戰略,在綠色崛起中推動精準扶貧,在脫貧致富中實現綠色崛起,逐步走出了一條實現經濟發展、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多贏的新路。
  • 貴州印江依託豐富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 綠色森林釋放更多紅利
    (資料圖片)  貴州省印江縣林木繁茂,森林覆蓋率達69.86%,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是印江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該縣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重點發展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以林禽、林畜、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合理開發特色產品,發展森林景區體驗遊,讓森林釋放出更多綠色紅利。
  • 產業富「口袋」,講堂富「腦袋」山西太原告別絕對貧困
    陽曲縣扶貧開發中心主任侯愛榮說,現在村裡利用各級扶貧資金完善了道路等基礎設施,發展了葡萄種植、設施果蔬、蛋雞養殖等特色產業項目。62歲的思西村貧困戶白拉拴最近每天都趴在自家的兩座葡萄大棚裡,葡萄即將成熟,他將迎來全年最大一筆收入:「這兩年種葡萄每年純收入能達到4萬多元。女兒上大學的學費就全指望它了。」
  • 林都伊春「綠色振興」打造生態旅遊產業
    從開始較單一的森林觀光起步,至今初步形成以生態旅遊、避暑度假、康體養生、溫泉霧凇、民宿研學為代表的立體旅遊產業體系。森林生態旅遊業,已成為第一大引擎產業。——旅遊基礎設施正加快改善。伊春市發改委副主任姜峰介紹,出於發展經濟和旅遊的需要,2018年伊春市加快推進林都機場改擴建工程,伊湯公路及7條旅遊公路擴建升級,城市交通網進一步完善。
  •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訪洱源縣委書記李洋
    「洱源縣要實現全面發展、跨越發展就必須在洱源淨與群眾富上下足功夫,均衡用力、協調發展,找到最大公約數。通過洱源的實踐,我認為這個公約數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洱源縣委書記李洋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個公約數越大,老百姓的獲得感就越多,發展後勁就越足。
  • 安康漢濱區葉坪鎮長丁禮儒:生態產業扶貧綠色發展
    園區負責管護,農戶領取退耕還林補貼收入;建好的園區劃塊返租倒包給貧困戶管護,讓貧困戶變為「產業工人」的穩定收入;牽涉的集體林地、土地和空閒房屋作為股本加入園區獲得分紅等多重收入。  模式二:建產品深加工廠,借梯上樓。
  • 雲南普洱發展林下中藥材生態種植 企業富了百姓腰包鼓了
    今(23)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開啟創文新徵程全國新媒體思茅行採訪團來到了普洱淞茂谷種植基地,這個野生珍惜藥材基地,富了企業、富了百姓。據了解,在思茅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普洱淞茂谷林下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在實際經營中秉承科學、綠色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林下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在「不傷害每一片森林」的誓言下,經過六年的科研攻關,率先在國內攻克了石斛、龍血樹、滇黃精、重樓、餘甘子野生藥材林下繁育生長的科技難關,並在距普洱磨思公路15公裡處建立了國家批准的林下利用野生珍稀藥材基地——淞茂谷,
  • 貴陽貴安:推進綠色發展 共建百姓富生態美新家園
    貴陽市和貴安新區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百姓富生態美新家園,奮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雙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2019年底,貴陽市綠色經濟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綠色」成績來之不易,凝聚著貴陽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不懈努力—— 做大做強綠色經濟。
  • 富了農民 美了生態!瀘西縣永寧鄉石漠化荒山變成「綠色銀行」
    近年來,瀘西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州縣黨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全力推進生態綠縣、景觀美縣、產業富縣的發展進程。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9.52%,林業總產值達13.2433億元,初步實現了國土更綠、鄉村更美、產業更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