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導
減稅已經成為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近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要繼續給企業減稅;隨後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並抓緊研究提出繼續降低企業稅負和降低社保費率的具體辦法;而財政部部長劉昆則給出了更明確地信號:年內減稅力度較年初增加2000億。
「按現有政策計算,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大於11450億元,距離1.3萬億的減稅目標還剩餘約1550億元的空間。」國盛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熊園表示。
那麼,下一步,減稅從哪進行?
「要真正實現減稅,重點要放在大稅種上,主要是最大的兩個稅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據了解,此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增值稅稅率三檔並兩檔尚未實施,劉尚希表示,應該應儘快實施,16%的基準稅率可考慮下調,這在完善增值稅稅制的同時,也能實現增值稅總體稅負的下降。此外,10年未改的企業所得稅也有較大下調空間。
不過,由於涉及到稅率調整,企業所得稅調整短期內難以完成,預計減稅重點將以增值稅為主。
擴大減稅
在高層「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框架下,減稅已經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優先方向。
劉昆指出,在全面落實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抓緊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真正讓企業輕裝上陣、放手發展,預計今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這比年初1.1萬億目標擴大2000萬億。
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則更加樂觀,他表示,明年減稅、減費的力度有望達到甚至超過1%的GDP,可能大於美國減稅的力度。
「減稅降費主要為激發市場活力,減輕企業負擔。後續減稅降費會是一攬子政策,不僅僅為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更是著眼長遠、改善預期、應對趨勢性問題的舉措。」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表示。
此次個稅改革將起徵點提高到每月5000元後,稅收一年約減3200億;專項附加扣除預計將為居民減稅1064至1538億元。
國泰君安宏觀負責人花長春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兩者相加,本輪個稅改革預計將為居民個人釋放紅利4264至4738億元紅利。若以4700億元紅利為準,個稅起徵點和抵扣改革將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4700億元,按邊際消費傾向0.6計算,或可推高消費近3000億元,加快消費增速近0.9個百分點,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接近40%的條件下,將提升GDP增速0.4個百分點。
「個稅減免只是開始,後續萬億增值稅減稅可期待。」花長春表示。
據了解,此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增值稅稅率三檔並兩檔尚未實施,劉尚希表示,應該應儘快實施,16%的基準稅率可考慮下調,這在完善增值稅稅制的同時,也能實現增值稅總體稅負的下降。
9月28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浙江台州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明確表示,下一步要更大力度簡政、減稅、減費,其中減稅」要加快推進增值稅稅率「三檔變兩檔」,研究降低增值稅稅率。
此外,增值稅的徵管上,一些政策也可以微調,讓納稅和享受的公共服務匹配起來,調動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近期連續發布報告,呼籲減稅,報告認為,下調增值稅率不僅能夠改善企業盈利,而且由於我國所有產品都包含了增值稅,下調增值稅率能使減稅政策受惠範圍更廣,各經濟主體廣泛受益。按照測算,增值稅16%檔減3個點之後,增值稅減稅或達1.3萬億。
不過,對於未來的減稅空間,劉尚希表示,增值稅之外,企業所得稅也有減稅空間。
據了解,我國企業所得稅稅法修訂上次是2008年,目前已經使用有10年時間。10年前稅改時,OECD企業所得稅平均法定稅率是31%,中國稅率定在25%是很有競爭力的。現在全球大的趨勢是降低稅率,很多在20%上下的水平。如果單看稅率,有重新評估的空間。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看來,增值稅之外,消費稅、關稅等間接稅也均有減稅空間。
而在喬寶雲看來,除了減稅,社保費率也有下調的空間。
「我國各項社保費率加總,名義費率佔工資收入比重有40%左右,國際來看這個比重是相當高的,所以市場產生了很多規避繳費的行為。降低社保費率之後,可以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比如現在正在加快國資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等,保障養老金正常發放。」喬寶雲表示。
突出引導意義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個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8%、13.1%和8%。相比之下,稅收下降的幅度很大。
「在當前貿易摩擦與信用收縮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下,我國更需要降低稅費,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強全球競爭力,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因此要合理解決去槓桿問題同時穩定經濟改善結構,需要財政政策助推信用有效傳導,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做好將流動性的源頭寬鬆向下遊實體經濟的引流工作。」熊園撰文表示。
一個問題在於,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無疑將進一步提高企業「獲得感」。營改增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減稅效果,不過由於增值稅的抵扣機制,同時也受到投資周期、資本構成、管理情況、盈利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效果存在滯後效應,部分減稅企業不一定感受深刻。
劉尚希也表示,現在減稅的一大目標是有效引導預期。過去減稅主要在稅基上做文章,比如企業所得稅的各種稅前扣除、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都是通過縮小稅基的方式,來減輕納稅人負擔。這種方式對納稅人來講計算複雜,而且稅收管理部門核實難度大,容易造成稅收流失。以後的減稅方式應主要從稅率上做文章,要較大幅度降低名義稅率,同時清理和規範稅基,使稅率和稅基形成新的組合,既能有效引導預期,同時又使稅收收入不會大幅下降。
「下一步減稅政策,需要以普惠式減稅為主,同時結合稅制改革,在完善稅制的同時,實現稅負下降,而且應當有利於企業公平競爭。同時,減稅方式要實現一大轉變,從原來在稅基上做文章轉向在稅率上做文章。」劉尚希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