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一線磨礪成長
—— 記省民政廳駐瀘溪縣武溪鎮紅巖村扶貧工作隊員李德輝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扶貧是一項特別能磨意志、煉人格、砥礪品性、長本領的工作。三年駐村扶貧,常態化的「5+2」和「白+黑」的工作,時常一天下來累到只想和衣而睡,但辛勤付出換來的村美民富,尤其是與村民相遇、相識、相知、相親的點點滴滴,讓我時時感動。三年時間不算長,卻是我成長軌跡中最精彩的舞臺。三年裡,我體會到了基層幹部辛勞,更加深了對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意義的理解。」談及3年駐村扶貧,李德輝深有感觸地說。
2018年,省民政廳新一輪脫貧攻堅駐村扶貧工作啟動,作為一名年輕黨員幹部,80後的李德輝主動提出申請駐瀘溪縣武溪鎮紅巖村。駐村伊始李德輝便沉到村裡,走村串寨與村民談心察民意。
紅巖村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基礎條件差,支柱產業缺乏,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加上是少數民族聚居村,村民觀念落後,村情民情複雜,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不到一個月時間,李德輝遍訪了全村的家家戶戶,摸透了村情,更感受到了自己肩負的使命光榮而艱巨。
駐村扶貧伊始的一次走訪,李德輝碰到一位正愁眉苦臉、心事重重的老人,經過反覆開導老人才道出緣由。原來,最近有許多外地號碼一直不停給老人打電話催還借款,老人一直以沒借過錢拒絕,但對方不依不饒還威脅相逼。談話間催債電話又響起,李德輝立即接過手機詢問,原來是老人的兒子可能借了網貸。於是讓老人儘快和兒子聯繫向公安機關報警,並詳細解讀了正規貸款與網上高利貸區別以及處理辦法,老人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把民生放在心上,沉到百姓中,洞悉百姓情,落實好惠民政策,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了群眾中,是李德輝駐村扶貧始終如一的堅持。
在一次與隊長江曉軍走訪村民時,遇到一小孩正哭哭啼啼在奶奶的監督下寫作業,李德輝趕緊勸導,並耐心指導小孩作業。其實小孩很聰慧,但家庭環境影響卻不善言辭拘謹靦腆。通過拉家常了解到,因家庭貧困,小孩5周歲時母親便離家出走再無聯繫。在村裡,像這種情況的家庭還有很多。為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 經過工作隊努力,引進了社會組織、社工和愛心人士幫助,給這些留守兒童送來了關愛和溫暖。
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這也讓李德輝和工作隊贏得了村民的信任。遇到困難和問題,村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駐村工作隊,尋求工作隊的幫助。
今年3月的一個晚上,李德輝正在村部加班,村民李生自打來電話稱自己的孫女玩耍時不小心頭和腳嚴重受傷。因為是夜晚,加上村子又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接到電話,李德輝馬上請示,與同事立刻驅車將小孩送到縣城的醫院治療。幸虧及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不少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躺在精準扶貧政策紅利中不思進取,也是脫貧攻堅最大的阻力。幫助樹立村民脫貧致富信心,李德輝注重以宣教釋疑、宣教引路。
2018年夏天,村裡新修一條通寨公路。動工之前,本已與村民李某籤訂好佔用土地的補償協議,但工程正式動工時李某反悔阻工。當時,工作隊兩位隊長正在縣裡參加會議。李德輝聞訊與村組幹部火速趕往現場,了解得知,因為沒評上貧困戶和低保戶,李某對村組幹部有意見,帶著誤解與偏見阻工。保持鎮定,交談安撫,耐心勸導,穩定了李某情緒。之後,李德輝還與鎮村幹部一道多次上門,心貼心解讀政策釋惑,動之以情宣講脫貧致富典型扶志,不僅消除了誤解與偏見,還樹立起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今年,憑著勤勞肯幹、熱心公益,李某被村民推選為全村的「紅巖好人--勞動標兵」。
幾年來,工作隊還通過建立村民議事微信群、開辦「講習所」、舉辦「紅巖好人」等系列活動,以身邊的人教育村民,用身邊的典型帶動村民,帶出了村民「我要加油」、「我要脫貧」、「我要致富」的良好轉變。點點滴滴也讓李德輝深深感受到,幹好工作,方式方法更重要。
尊重群眾意願,科學規劃「農旅融合、特色養殖、特色種植」三個產業區,各有側重發展,如今的紅巖村,稻花魚、黃桃、佤香米、臍橙、椪柑與鄉村旅遊齊頭並進。2019年底,紅巖村貧困發生率從32.94%降至0.66%,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3260元增長到2019年的8719元,增長167.49%。
3年駐村扶貧,在與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朝夕相處裡,在與幹群勠力同心攻堅克難中,李德輝收穫了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