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打柴溝的夏菜,松山的藜麥,抓喜秀龍的牛羊滿山跑……」這是當地群眾常說的一段順口溜,形象展現了近年來天祝縣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近年來,天祝縣聚焦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和鞏固脫貧成果的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持續培育壯大「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
芳菲四月春意暖。在西大灘鎮白土臺村,一座座食用菌棚整齊分布,鄉親們正在棚裡為剛安置好的菌棒種菌、澆水。這是西大灘鎮今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剛剛新建的食用菌棚,談起今年的發展打算,46歲的單主文打開了話匣子。
西大灘鎮白土臺村村民 單主文:我們這地方以前種的是土豆、豆子、麥子,收入一般。現在鎮政府引導我們種植蘑菇大棚,我們在這裡打工,一天100塊錢的收入。我也打算包幾個棚種,(希望)我們今年有個好的收入。
今年,我縣有9個鄉鎮計劃種植滑子菇,共計150棚60萬袋。截至目前,各鄉鎮已和臣祥菌業籤訂滑子菇生產訂單45.2萬袋,種植大戶籤訂訂單50多萬袋,其他訂單正陸續籤訂中,預計2020年滑子菇菌棒產量將達到100萬棒。
眼下正是牛羊產犢、產羔的關鍵時刻。在松山鎮芨芨灘村養殖戶沈文禮家的養殖棚裡,100多隻剛出生的新一代品種羔羊 「黑頭薩福克」在羊媽媽身邊撒歡蹦跳,活潑可愛。這兩年,沈文禮搶抓縣上扶持發展舍飼養殖的政策機遇,通過政策貸款建起了一座高標準養殖場,發展舍飼養殖,積極改良養殖品種,家裡的收入連年攀升,日子過的也一天比一天好。
松山鎮芨芨灘村養殖戶 沈文禮:以前我們松山養的羊都是本地細毛羊,自繁自養。這幾年經過畜牧站和天祝種羊場的協調幫助,給我們提供了像黑頭薩福克、陶賽特等品種的種公羊和本地細毛羊雜交,所產羔羊比細毛羔羊每隻能多賣100到200元。
在牧民保銀良家的春季草場上,90多隻去年冬季生產的「白頭薩福克」羔羊已經長大即將出欄。
松山鎮芨芨灘村養殖戶 保銀良:現在我們養的是「白頭薩福克」,這個品種可以。當年羊羔子就可以宰三十斤,投資也比較小,出肉率高,收入也好。一年養300隻羊,每隻羊成本300元,一隻羊可以賣到1000元左右,一年下來可以賣18萬元。
像沈文禮、保銀良一樣,在我縣還有許多農牧民通過發展特色養殖業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快車道。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我縣積極推進畜牧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牛羊等為主的設施畜牧業,實現了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脫貧攻堅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如何讓群眾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如何積蓄富民產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天祝縣找到了答案——培訓群眾勞動技能。
在武威市大宇工程機械職業培訓學校訓練場上,來自天祝縣華藏寺、松山等鄉鎮的40多名學員正在接受叉車操作駕駛培訓,在教練的指導下,參訓學員們已經可以熟練地完成前進、倒退、轉彎等基本操作。
松山鎮達隆村參訓學員 何萬環:特別感謝天祝人社局和武威大宇學校組織我們免費學習叉車駕駛技術技能。機會難得,我們要認真學習、掌握技術、走向就業、賺錢致富。
一技在手,脫貧不愁。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掌握就業技能,找到致富門路,天祝縣緊緊圍繞「培訓促就業、就業保穩定」主題,推動整合各類資源、平臺、要素向技能人才培訓聚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打造培訓就業一體化鏈條,一對一定向輸出培訓合格學員,真正實現了「培訓一人、合格一人、就業一人」。今年以來,天祝縣人社局共開展技能培訓8期,培訓學員332人,其中創業培訓60人、叉車駕駛員培訓45人、焊工培訓20人、農牧業實用技術培訓207人。向蘭州、新疆等地的用工企業輸出培訓合格學員30餘名,就業技能讓更多群眾拓寬了致富門路,為全縣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記者:劉洪凱
總監:李旭春
監製:李 鑫
原標題:《【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天祝:產業強起來 脫貧「實」起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