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可以說是這段時間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最大也是關注度最廣的一件事,哪怕不關注政治的人或多或少也會聽聞一些相關的消息,我就是那個並不關注競選的人。
可能有人要說了,我既然不關注競選,為啥還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拜登跟川普,而在於另外一個就連去世依舊對美國影響深遠的人,麥凱恩,也是川普失去連任機會的關鍵點。
亞利桑那州雖然是公認的"搖擺州",但自1952年以來,除開這次,整整68年的美國競選中只有一次"翻藍"(藍為民主黨,紅為共和黨)的時候,那就是柯林頓就任之時,另外就是這次的拜登了,在上一次川普競選的時候,正是靠著亞利桑那州才贏過了希拉蕊。
亞利桑那州這次的翻藍很簡單,麥凱恩去世了,川普卻依舊沒有停止跟他的爭執。麥凱恩六次連任亞利桑那州的參議員,被視為亞利桑那州門面,他的妻子辛迪更是當地望族,而川普在麥凱恩去世後的一系列做法,甚至讓英國BBC直言:"川普正在和一個人死人起爭執。"
麥凱恩不是影響川普連任的唯一原因,但肯定是至關重要的原因,這二人的恩怨還得從他們各自的成就之路說起。
川普是以商入政,曾五次成功躲過服役,一向身體健康的他竟最後出示了一張"膝蓋有骨刺"的診斷證書來作為因醫療原因免服兵役的藉口,這讓出身軍政世家的麥凱恩分外看不上,儘管他們屬於同一個陣營。
麥凱恩家族的輝煌可以追溯至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之後的美加戰爭、世界大戰、越南戰爭等麥凱恩家族均有參加,是的沒錯,麥凱恩家族就是這麼剛,一直活躍在美國軍界,尤其是海軍領域,麥凱恩的父親跟爺爺均為美國海軍上將。
並且這個家族對約翰·麥凱恩這個名字迷之熱愛,祖孫三代都叫這個名字,因此我們為了區分,一般稱為老麥凱恩(爺爺),小麥凱恩(父親),以及麥凱恩。
麥凱恩的家族讓他註定會走上海軍這條路,因此在1954年的時候特地考入美國海軍學院。但讀書的時候麥凱恩實在是個"刺頭",調皮搗蛋不說成績還特別差,最終畢業成績雖不至於像川普之後編排的倒數第一那麼誇張,但排在全年級倒數第六似乎也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
不過刺頭歸刺頭,在從軍這條路上麥凱恩走得倒是很堅定,那個時候海軍艦載機航空兵乃是美軍傷亡跟事故率最高的兵種,麥凱恩一畢業後卻立刻報名參加了這一兵種,並在1966年的時候主動踏上越南戰爭的戰場,這一年他剛30歲。順便一說,小麥凱恩擔任了這次戰爭的海軍上將。
拋開美國參加越南戰爭的正義與否不談,但至少麥凱恩在戰爭中的一些行為足以讓他獲得全美的敬佩,被稱為英雄。1967年,麥凱恩在空襲河內行動中被俘,北越確立了他作為海軍上將之子的身份後對其進行了"特殊照顧",想從他口中獲得一些消息,或者將他作為反戰的旗幟。
麥凱恩在被俘過程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忍耐力跟意志力,除開承認了美國介入越南戰爭是錯誤的這點外(這個錯誤當然也是如今美國人所公認的),再也沒有吐露任何東西。
由於當時小麥凱恩是美軍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作為他兒子的麥凱恩獲得了優先釋放權,沒想到麥凱恩卻拒絕了,因為美軍的傳統是"先俘虜先釋放",他寧願繼續過著被俘虜的生活,也不願打破美軍傳統。
1973年初,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奔赴越南籤署停戰協議,越方再次提出可以讓麥凱恩跟著基辛格先回去的提議,但這一次依舊遭到了基辛格跟麥凱恩家族的拒絕。
戰爭結束後麥凱恩終於被釋放回國,在迎接戰俘回國的儀式中,本來安排了小麥凱恩出席,讓他見一見闊別已久的兒子,結果又給小麥凱恩給拒絕了:"並不是每一個戰俘的父母都被邀請到場。"
被俘不是一件值得誇讚的事,但麥凱恩家族,尤其是麥凱恩本人在被俘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卻扭轉了人們對此的印象,麥凱恩因此成為了"戰爭英雄"。
1981年初,麥凱恩已經獲得了晉升準將的消息,但他明白,麥凱恩家族已經榮耀太久,再加上已經沒有大規模戰役讓自己積累軍功,自己想要再到達爺爺跟父親的那個層次可以說是非常困難,所以下定決心棄軍從政,從政的基地他放到了亞利桑那州。
為何是亞利桑那州?這就跟他的第二任妻子有很大的關係。麥凱恩其實在第二任妻子辛迪之前還有段婚姻,不過這些感情糾葛跟今天要講的內容沒太大關係,因此就不多介紹了,我們只需知道辛迪乃是亞利桑那州當地億萬資產家族的獨女,她家乃是百威啤酒的經銷商,人脈在亞利桑那州根深蒂固。
縱使婚前麥凱恩跟辛迪籤訂了協議,表示自己不會染指辛迪家族的財產,但是人脈這個東西卻不好說。事實的確如此,憑藉辛迪家族的影響力以及他本身的名氣,麥凱恩在1982年就成功當選了聯邦眾議員,之後六次連任參議員,將自己變成了亞利桑那州的象徵。
同為民主黨派成員,在川普成為總統後,麥凱恩在大部分大事決斷上都是支持川普的,但這二人間實際關係卻勢如水火,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麥凱恩跟川普的出身上。麥凱恩的軍旅生涯註定了讓他無法接受川普逃兵役行為,因此對川普的態度不太好,在川普特地求見自己的時候視而不見。
川普很生氣,從此也開始針對起了麥凱恩,甚至在2015年的時候公然發表言論:"他是戰爭英雄,因為他被俘虜了,而我喜歡那些沒被俘虜的人。"拿被俘去攻擊麥凱恩,可以說不僅僅戳中了他最在意的事情,也引起了很多民眾的惡感。
最過分的還是在2017年的時候,麥凱恩被診斷出了腦癌,此時二人依舊還在針鋒相對,白宮聯絡室特別助理凱麗卻公開表示:"沒關係,反正他快要死了。"且在引起了強烈的社會批評後白宮還一直拒絕為此道歉。
2018年8月,81歲的麥凱恩去世了,他的告別儀式出席人員規格之高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柯林頓夫婦來了,布希夫婦來了,歐巴馬夫婦來了,大批國會議員都來了,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卻因麥凱恩的遺言:"不允許邀請川普來參加葬禮"而被拒之門外。
對於麥凱恩去世後還讓自己丟臉的這一行為,川普的回應就是連美國總統慣例該給的官方悼念都沒給,最終還是在媒體跟民眾的壓力之下才補了一份官方聲明;之後又在降半旗上面生了么蛾子,社會輿論繼續不買帳,於是只好第二次降半旗。
川普這樣的行為不僅給大家留下了跟去世的英雄斤斤計較的印象,同樣也徹底得罪了麥凱恩家族;而此時的拜登作為民主黨人士,卻在追悼儀式上發言道:"我是拜登,我是一名民主黨人,但我愛麥凱恩。"
如此懸殊的態度對比,使得麥凱恩家族以及亞利桑那州放棄了一貫的站隊,最終選擇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