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到2020年,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要全部完成。但目前來看,「無法可依」成為試點遇到的最大障礙。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天(10日)召開的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洪波、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張陝寧等均表示,亟待國家公園管理法的出臺,「由於沒有這個大法,目前只能參照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來執行。」
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唐小平日前介紹,我國第一部國家公園法目前正在起草過程中,將於年底給出草案。
據國家林草局新聞發言人黃採藝介紹,去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子,統一管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作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穩步推進。
目前,我國已開展了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神農架、武夷山、香格裡拉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涉及青海、吉林、黑龍江、四川、陝西、甘肅、湖北、福建、浙江、湖南、雲南、海南等12個省份,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裡。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此前表示,試點選擇充分考慮了資源的代表性和突出價值,均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同時,這些試點基本都存在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範圍交叉重疊、管理破碎化現象,亟須進行整合。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跨吉林、黑龍江兩省,試點區國有土地面積約133萬公頃,佔總面積的91%,集體土地面積約13萬公頃,佔9%。涉及6個縣(市)、22個鄉鎮、107個行政村、9.3萬餘人,還有近80個國有、地方林場和12個自然保護地。
「我們承擔著國家公園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國家公園體制兩項試點。」發布會上,張陝寧介紹,兩項試點改革的核心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他說,2018年8月和11月,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已將涉及的國土、水利、林業、農業、環保、住建、森工等7個部門42項職責劃轉移交虎豹局,由虎豹局代中央統一行使事權。
張陝寧介紹,虎豹局在沒有取得法律授權前過渡期間,通過啟動多方會商機制,對歷史遺留問題、涉及環保重大問題、重大民生工程進行會商解決,統籌兼顧生態保護和國家重大民生工程,確保了改革穩妥順暢推進。
王洪波也告訴記者,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牽頭組織草擬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條例》草本,正在啟動立法計劃;起草了《祁連山國家公園勘界立標規範》,已通過專家評審,將作為行業規範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項目負面清單》也已進入徵求意見階段。
向可文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正在按程序報批。《大熊貓國家公園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大熊貓國家公園監測系統建設專項規劃》《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辦法、專項規劃的編制也已相繼啟動。
向可文透露,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加快研究出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辦法》《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管理辦法》《大熊貓國家公園野外巡護管理辦法》等,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奠定製度基礎,為國家公園立法提供實踐經驗。
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目標是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不是為了搞旅遊,更不能搞大開發。發布會上,上述官員們對記者表示,國家公園類型多、情況複雜,「如一園一法,可以更接地氣。」
根據《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到2025年,健全國家公園體制,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併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法律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1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