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白眉長臂猿
小熊貓
菲氏葉猴
「生物走廊帶」是雲報融媒體記者在採訪高黎貢山期間,聽到的新名詞。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生物走廊帶」發揮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覷。
從地理位置看,所說的這條「生物走廊帶」,位於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之間。以前,兩個保護區相對獨立,野生動物也不大可能「相互串門」。
「20多年前,有4847.9公頃的原始森林連接著2個保護區,但這片森林屬於國有林,並沒有按照保護區的管護標準保護起來,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局長姜明詳細分析了造成此問題的原因,「這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兩個自然保護區的有機聯繫,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孤島化和破碎化的狀況。」
改變發生在21年前。「1996年5月17日,以荷蘭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管理專家維赫特先生為組長的荷蘭專家組和林業部國際合作司、省林業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考察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確定把高黎貢山作為『中荷合作雲南森林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實施點之一。」高黎貢山動植物專家李正波回憶說:「當了解到兩個保護區之間還有原始森林連接,荷蘭專家組提出建『生物走廊帶』,以便使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較完整的保護。」
專家的建議,很快得到省林業廳和保山市相關部門的響應。1996年10月,這條「生物走廊帶」納入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按照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進行保護和管理。同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赧亢管理站、整頂管理站2個管理站對「生物走廊帶」實行專門管護。
在赧亢管理站採訪時記者看到,古樹林木參天,野花野草遍地,濛濛細雨間,越往裡走越是霧重林深,有一種電影大片「阿凡達」的感覺。「我們站配備了3名職工和3名護林員,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標準來管護『生物走廊帶』,平時開展森林巡護和社區宣傳,同時還承擔著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的任務,促進了兩個保護區之間的有機銜接。」赧亢管理站站長楊昌級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自「生物走廊帶」建立後,其管護效果不斷顯現。2003年秋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這裡發現了高黎貢山特有植物——保山茜。2005年5月16日,時任赧亢管理站站長的李家鴻拍攝到了3張白眉長臂猿的野外照片,開啟了對白眉長臂猿保護研究工作。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這是一個長臂猿新種,並於今年1月12日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世界上第20種長臂猿。
「建立『生物走廊帶』,更有效地保護兩個保護區之間原始森林的生態系統,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菲氏葉猴、熊猴、短尾猴、豚尾猴、小熊貓、黑熊、長蕊木蘭等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免受人為因素的幹擾。」保山管護局副局長張富有說,更重要的是,「生物走廊帶」擴大了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使物種多樣性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特有的高海拔地段的小熊貓,沿著「生物走廊帶」移居到小黑山省級保護區,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特有的低海拔地區的蜂猴沿著「生物走廊帶」來到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生活,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張富有說:「『生物走廊帶』內的菲氏葉猴從4群130隻,增加到7群200隻。」
大量的數據和案例表明,「生物走廊帶」改變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孤島化和破碎化的狀況,使高黎貢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種群數量得到了恢復增長,野生動物的野外遇見率有了明顯提高,物種順利遷出遷進,真正形成了野生動物通道,被中外專家高度評價為雲南省乃至中國生物走廊帶建設較為成功的典範。」姜明說。(記者 朱金磊 賈雲巍 通訊員 奚志農 李家鴻 艾懷森)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