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山生物走廊帶:野生動物的生命通道

2021-01-10 澎湃新聞
高黎貢山生物走廊帶:野生動物的生命通道

2017-07-25 1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白眉長臂猿 

小熊貓

菲氏葉猴

「生物走廊帶」是雲報融媒體記者在採訪高黎貢山期間,聽到的新名詞。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生物走廊帶」發揮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覷。

從地理位置看,所說的這條「生物走廊帶」,位於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之間。以前,兩個保護區相對獨立,野生動物也不大可能「相互串門」。

「20多年前,有4847.9公頃的原始森林連接著2個保護區,但這片森林屬於國有林,並沒有按照保護區的管護標準保護起來,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局長姜明詳細分析了造成此問題的原因,「這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兩個自然保護區的有機聯繫,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孤島化和破碎化的狀況。」

改變發生在21年前。「1996年5月17日,以荷蘭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管理專家維赫特先生為組長的荷蘭專家組和林業部國際合作司、省林業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考察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確定把高黎貢山作為『中荷合作雲南森林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實施點之一。」高黎貢山動植物專家李正波回憶說:「當了解到兩個保護區之間還有原始森林連接,荷蘭專家組提出建『生物走廊帶』,以便使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較完整的保護。」

專家的建議,很快得到省林業廳和保山市相關部門的響應。1996年10月,這條「生物走廊帶」納入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按照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進行保護和管理。同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赧亢管理站、整頂管理站2個管理站對「生物走廊帶」實行專門管護。

在赧亢管理站採訪時記者看到,古樹林木參天,野花野草遍地,濛濛細雨間,越往裡走越是霧重林深,有一種電影大片「阿凡達」的感覺。「我們站配備了3名職工和3名護林員,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標準來管護『生物走廊帶』,平時開展森林巡護和社區宣傳,同時還承擔著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的任務,促進了兩個保護區之間的有機銜接。」赧亢管理站站長楊昌級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自「生物走廊帶」建立後,其管護效果不斷顯現。2003年秋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這裡發現了高黎貢山特有植物——保山茜。2005年5月16日,時任赧亢管理站站長的李家鴻拍攝到了3張白眉長臂猿的野外照片,開啟了對白眉長臂猿保護研究工作。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這是一個長臂猿新種,並於今年1月12日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世界上第20種長臂猿。

「建立『生物走廊帶』,更有效地保護兩個保護區之間原始森林的生態系統,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菲氏葉猴、熊猴、短尾猴、豚尾猴、小熊貓、黑熊、長蕊木蘭等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免受人為因素的幹擾。」保山管護局副局長張富有說,更重要的是,「生物走廊帶」擴大了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使物種多樣性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特有的高海拔地段的小熊貓,沿著「生物走廊帶」移居到小黑山省級保護區,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特有的低海拔地區的蜂猴沿著「生物走廊帶」來到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生活,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張富有說:「『生物走廊帶』內的菲氏葉猴從4群130隻,增加到7群200隻。」

大量的數據和案例表明,「生物走廊帶」改變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孤島化和破碎化的狀況,使高黎貢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種群數量得到了恢復增長,野生動物的野外遇見率有了明顯提高,物種順利遷出遷進,真正形成了野生動物通道,被中外專家高度評價為雲南省乃至中國生物走廊帶建設較為成功的典範。」姜明說。(記者 朱金磊 賈雲巍 通訊員 奚志農 李家鴻 艾懷森)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淺談生態走廊對動物的影響,是生存之所,亦是生命通道
    人工生態走廊最重要的使命是保護生命進入19世紀之後,是野生動植物滅絕速度最快的階段,背後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無外乎就是破壞環境、狩獵等等。就功能和目的而言,目前人工生態走廊最重要的使命,是保護野生動物不受人類活動而影響或受到傷害,比如澳大利亞的聖誕島,是紅蟹最重要的棲息地,在每年的繁殖季節它們都會橫穿馬路到海洋中產卵,為了保護這些小生命,人們在大橋的下面,修建了一些供紅蟹穿行的隧道,從而有效地避免它們被車輛碾壓。
  • 畢爭: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看雲南,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看高黎貢山
    而高黎貢山並不僅僅是一座山,它其實是一條巨大的山脈,擁有大大小小几十座雪山。它好似盤亙於中國西南的一條巨龍,最北端是青藏高原,最南端是中印半島,就像一條巨大的,從北到南不斷傾斜的走廊,跨越了五個緯度帶,如巨龍般自北向南延伸,將高原和海洋連接起來。
  • 高黎貢山,還有多少秘密待發現?
    攝影/彭建生高黎貢山是1980年以來中國發表新物種最多的地區,共發表627個動植物新種。目前,高黎貢山共記載脊椎動物928種,其中包括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雲豹、金錢豹、孟加拉虎、金雕、白尾梢虹雉、小熊貓、菲氏葉猴、蜂猴、紅瘰疣螈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0餘種,12種為高黎貢山特有種。
  • 珍稀野生動物相繼「現身」雲南龍陵小黑山保護區
    小黑山保護區位於高黎貢山國家級保護區、德宏銅壁關保護區和永德大雪山保護的「走廊」地帶,總面積為5805公頃,有各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68種,其中以白眉長臂猿、綠孔雀、灰葉猴為代表的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60餘種。針對野生動物活動範圍大、行動敏捷和拍攝實體照片難度大等特點,該保護區投入資金7.5萬元,購置和安裝了全自動紅外線照相機50餘臺。
  • 高黎貢山,因何偉大?——脆弱的繁榮
    >這使得高黎貢山還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孑遺物種(高黎貢山的銀杏,攝影師@楊清舜)▼如果故事到此結束高黎貢山也將不過是一個生命的「收容所」因而被稱為生態交錯帶(高黎貢山貢山縣神田,森林與灌木的交錯地帶是典型的生態交錯帶,攝影師@李興富)▼生態交錯帶不僅能容納種類和數量更多的生物
  • 秀雲南|高黎貢山:生命的避難所,雲南的「大興安嶺」
    秀雲南|高黎貢山:雲南的「大興安嶺」這個跨越了五個緯度帶的山脈,聚集了各種珍稀野生動植物,飛瀑流泉、雪山湖泊遍布,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素有:「世界物種基因庫」、「生命的避難所」、 「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的美稱,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雲南最美的地方」。
  • 秀雲南•美景|高黎貢山:生命的避難所,人類的雙面書架
    秀雲南•美景|高黎貢山:生命的避難所,人類的雙面書架!這個跨越了五個緯度帶的山脈,聚集了各種珍稀野生動植物,飛瀑流泉、雪山湖泊遍布,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素有:「世界物種基因庫」、「生命的避難所」、 「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的美稱,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雲南最美的地方」。
  • 養在深閨的國家公園——高黎貢山(20——222)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其生物的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北段的怒江省級保護區併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北迄西藏,雲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 在騰衝高黎貢山博物館,開啟一段探索自然的奇幻旅程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高黎貢山上演。高黎貢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動植物種屬複雜」,「新老兼備、南北過渡、東西交匯」的格局,更有「綠色寶庫、動物樂園」的美譽。高黎貢山是為數不多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區。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列為A級(全球重要)自然保護區。
  • 秘境騰衝,高黎貢山下的伊甸園#騰衝旅遊攻略大全
    世界物種基因庫高黎貢山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舞臺它跨越5個緯度,成為連接青藏高原和中印半島的巨大走廊,是動物遷徙的通道和動植物「避難所」,許多古老瀕危的物種得以在高黎貢山的庇護下保存下來。被科學家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南北動植物交匯的走廊」、具有很高的旅遊和科考價值。
  • 「秘境之眼」下的高黎貢山
    因複雜的地形地貌,較大的高低落差,加之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山腳夏日炎,峰頂冰雪寒,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成為高黎貢山的真實寫照。高黎貢山擁有的極端地形起伏、複雜的氣候特徵,這就為生物群落梯度結合創造了條件,為不同演化背景的動植物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使得很多南北過渡的生物在這裡適應並保留下來。從動物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高黎貢山山脈所在的橫斷山地區南北動物的交匯從未停止過。
  • 雲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辦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風險防範和...
    為貫徹落實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2020年第43次會議精神,按照廳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督促指導保山市、怒江州農業農村局做好「重大動物疫情防控」等工作要求,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於2020年11月29日在保山舉辦了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風險防範和保護專題培訓班,全省16
  • 保護秦嶺丨從隔斷到連通:恢復秦嶺野生動物棲息版圖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曾聯合在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工作,專家在《秦嶺脊椎動物致危因素分析》中指出三種主要致危因素:  大規模人類活動如採伐、區域環境變化如公路等建設導致棲息地破碎化並減小,有的直接造成動物種群數量減少;野生動物(及其製成品)用途廣泛、使用價值高會直接導致種群個體常被非法捕捉和獵殺;生態旅遊
  • 保山| 冬遊高黎貢山自然公園,經典攻略請收好!
    高黎貢山自然公園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自然公園。自然公園佔地面積2000多畝,擁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主要有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等生態系統,是高黎貢山觀賞白眉長臂猿最理想的地方。  高黎貢山自然公園結合深厚的高黎文化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開展科普、教育、休閒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活動。
  • 生物安全從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做起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該決定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奠定了最基本的法律基礎。
  • 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完成第二次十年評估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付琳)日前,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順利完成雲南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第二個十年評估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專家組對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進行了實地考察。
  • 生命之聲:雲南保山拍到珍稀野生動物雲貓
    雨文:雲南保山拍到珍稀野生動物雲貓01:13來自呼籲文明養犬主播:雨文1、曾一度在國內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神秘貓科動物-雲貓,近日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中,留下了大量活動的身影。鏡頭中,雲貓渾身斑點,頑皮可愛。據介紹,每隻雲貓個體身上雲彩狀的斑點都是不同的,通過仔細對比,當地至少能分辨出20隻以上不同個體。
  • 雲南高黎貢山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
    ↑這是5月19日拍攝的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段發現的滇桐植株。新華社發(陳曉丹攝)  新華社昆明5月23日電(記者林碧鋒、趙珮然)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日前對外宣布,科研人員在該保護區保山段發現一個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個體數量達31株。這是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段首次發現滇桐。
  • 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順利完成第二次十年評估
    央視網消息:2020年12月5日至10日,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雲南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第二個十年評估工作順利完成。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專家組對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現場評估。
  • 高黎貢山騰衝境內現珍稀滇桐野生種群 之前國內僅存10株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保山市政府新聞辦獲悉!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段,首次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種群,個體數量高達31株!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大蒿坪管護站站長餘新林介紹:「帶回種子開展發芽試驗,主要是想看看它的發芽率比較低或是不能夠發芽,才造成種群數量比較少,又或者還有其他什麼原因 ,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育,有兩粒滇桐種子已經發芽,如果育苗成功我們將移到室外回歸種植,希望能在人工的幫助下增加滇桐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