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在沒有擊中彈藥庫的前提下,以中俄最優秀的飛彈和美制最優秀的航母為例,到底需要多少枚飛彈才能擊沉一艘航母?
其實,全球各大軍事強國在研製海上作戰艦艇的初期設計階段,就會考慮到戰艦遇襲以後面臨的「生存性」問題。例如,法國和義大利在聯手研製「歐洲多功能護衛艦FREMM」的時候,設計要求之一就是要保證艦體在遭到兩枚「魚叉」或同級別飛彈攻襲後,不沉的概率能達到90%左右,依然可以作戰的概率能達到70%以上。
不難想像,護衛艦的要求都這麼高,更何況是航母。關於「到底需要多少枚飛彈才能擊沉一艘航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相關實驗的美國海軍最有發言權。
美國在2005年進行過一次「航母抗打擊」實驗,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測試航母在遇到各種襲擊情況下的被動防護和抗攻擊能力,給新一代航母研製提供相關數據參考。結果,美國海軍常規動力航母的巔峰之作,在1965年下水,於1996年卸甲退役的「小鷹」級第三艘艦「美國」號CV 66被選為了測試對象。
測試過程中,美海軍不僅動用了各種打擊類型的飛彈,還派出自殺式小艇等武器對美國號實施了一系列立體飽和式打擊。最終,航母上事先就安裝好的數百套傳感系統和眾多攝像機完整記錄下了相關數據,和「驚心動魄」試驗畫面。通過這場持續25天之久的測試,也能想像到「要擊沉一艘航母,並不是一件輕鬆事」。
此外,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美國還搞過一次代號為「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這次行動分為兩個環節,Able空爆核試和Baker水下核試。據悉,在Able空爆核試期間,美軍B-29轟炸機在目標艦頭頂投下23000噸TNT當量的吉爾達核彈。
不過,按計劃原本會在「內華達」號戰列艦上空160米處爆炸的核彈,實際卻偏離目標650米左右,最後在「吉列姆」號海軍運輸艦上空引爆。隨著震耳巨響,吉列姆號和另外一艘軍艦當場沉海。緊接著約1個小時內美國兩艘驅逐艦也相繼葬身海中,然而美軍輕巡洋艦酒匂號卻十分頑強,直到次日才沉沒。既然核彈都是如此,那其他飛彈想搞垮航母肯定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