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由張秀強編著,全書共841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了《江澤民文選》中的近千成語。每條成語的解析,都對成語在《江澤民文選》中的原文進行了摘引。學習該書,不僅能賞析成語,更是對《江澤民文選》的學習和重溫。
一部由海南作家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11月1日下午在省新華書店海口購書中心舉行首發儀式。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教授專門為此書作序,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諮詢委員、《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李行健教授寫了跋,並審定了該書成語釋義。
該書作者張秀強是海南儋州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海南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先後出版了《實用成語類編》、《成語精華應用範例》等一系列著作。該書是張秀強在認真學習《江澤民文選》中,研究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的藝術編寫而成的,共收編成語條目999條。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等領導和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有關專家出席了首發儀式。周文彰肯定了該書的學術成就和張秀強刻苦努力的精神,他表示,該書在海南舉行首發儀式有兩個方面重要意義。首先,該書在研究《江澤民文選》語言藝術過程中,準確把握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並給予精當、通俗生動的解釋,對普及和深入學習《江澤民文選》很有幫助,也是眼下各界學習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參考。此外,該書的出版發行也彰顯了海南作家的學術貢獻,為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努力。(記者周元)
《〈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序
許嘉璐
《江澤民文選》(以下簡稱《文選》)匯集了江澤民同志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具有代表性和獨創性的重要論著。這些論著展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的歷史進程;凝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寶貴經驗;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理論遵循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願望,所以一經確立並提出,不但極大地武裝了全黨全國人民,推動了中國的建設發展,而且引起了國際上的普遍關注。前幾年在我出訪歐洲、非洲,或接待來訪的各國議會代表團時,對方所提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如何理解「三個代表」,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要提出這一理論。一位西方國家的總理在聽了我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看來我們也應該做「三個代表」。現在,全黨全國人民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新的實踐,正在全力貫徹落實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思想。在中國人民利用難得的歷史機遇,應對國際時時變幻的風雲,破解我們在建設和發展中所遇到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過程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越發顯示出了它作為提高執政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的根本的強大威力。
在我學習《文選》時,或許是由於「職業本能」吧,對其中的語言比較留心。我深切感到江澤民同志有著高超的語言藝術,有著自己的語言風格,為我國各級黨政幹部樹立了運用語言的楷模。例如,無論是書面語性質的還是口語性較強的文章,成語用得多而且靈活、準確就是其特色之一。讓我隨手舉個例子吧。在《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這篇約5000字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就用了近30個成語,而排在這篇講話之後的《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4000字的講話中,成語竟用了30多個。完全中國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正與全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內容相得益彰。我曾經想過,如果有人對《文選》中的語言及其應用藝術進行研究,將是很有意義的。兩個月前,我收到了張秀強同志撰寫的《〈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的清樣,不禁心中一喜:想到此點的不止我,而且有人已經做出了成績。
對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的藝術,我只有閱讀時的籠統印象,現在翻閱張秀強同志的書稿,才知道《文選》中用的成語竟超過1000個!
成語,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文化傳承中從語言中逐步提煉出來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精神的凝聚與沉澱。成語,在其短短的幾個字(即詞,以四字為主)中常常濃縮著一段史實或傳說、神話(或籠統稱之為典故),傳神而引人聯想,同時還含蓄地表達著人們褒貶的感情。因而使用成語,可以言簡意賅地表達一些「不可言傳」的言外之意,但同時也就要求使用者具有淵博的知識、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讀之者也就當然需要一定的古代文化基礎才能理解文中成語的豐富含義。就使用成語而言,江澤民同志文化底蘊之厚是人們所熟知的,廣博的知識來自讀書不輟,成語、典故隨口而出,並未費斟酌,所以用得豐富、貼切、自然,文章、講話因此而增加了說服力、感染力;就讀者而言,就需要有人幫助人們了解《文選》中成語典故的出處、原意和在此處的含義。張秀強同志之編撰此書,用意即在於此。
成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既然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成語不產生於一時,那麼也應該允許、鼓勵現代的人們創造出新的成語,經過約定俗成(社會認可),進入成語的寶庫。例如,「與時俱進」就是江澤民同志首先使用的。就我的見聞,只有清代龔自珍說過「與日俱進」,「與時俱進」是根據我們時代的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和中國共產黨奮鬥不止的品格而創造的。它不是對「與日俱進」的套改,卻更能表達我們的時代精神。因為它切合實際,所以一出現就為人們所接受。當然,要有意無意地創造出成語,需要更高的文化修養。
張秀強同志並非語言學工作者,他學的是世界經濟,因為對修辭,尤其是對成語的運用有著特殊的愛好,所以在出版了幾本有關成語的工具書後,又集中精力編撰了這本《〈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該書搜集之全是自不待言的,釋義、出處和例證嚴謹周詳,皆有所據,這是應該稱讚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未拘泥於成語的傳統定義,把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慣用語、新成語也收進來了。對此,讀者們可能各有仁智之見,這不要緊,只要這本書有助於廣大讀者通過對《文選》中成語的準確理解而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把握,作者和讀者的目的就達到了。再說,像「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改革開放」等等都是近年來人民群眾和廣大黨員的創造,已經為全國人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作為固定結構經常使用,何以就不能稱其為成語呢?當然,成語不能隨心所欲地亂造,能不能成為成語,最終要靠社會實踐、靠人民群眾的「驗收」,即能不能進入全民語言。
《〈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即將出版,作者要我為之序,於是我愉快地寫下了我翻閱書稿後的感受。是為序。
2007年8月13日
——原刊於《人民日報》9月30日二版
《〈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跋
李行健
11月1日,《〈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作者張秀強在海南省新華書店籤名售書。記者王凱攝
中央號召廣大幹部群眾學習《江澤民文選》之際,本人有幸讀到了張秀強同志編著的《〈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書稿。該書全面地收集並準確地注釋了《江澤民文選》中的成語,為讀者正確理解《江澤民文選》內容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以預期,《〈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的出版必將在《江澤民文選》深入學習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通觀《江澤民文選》,令人不禁嘆服大量、熟練地運用成語已成為江澤民同志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他語言風格的一個特色。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是運用成語典故的行家裡手。在這一點上,江澤民同志是一脈相承的。《江澤民文選》中運用成語的高超藝術,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成語是民族語言中的瑰寶,它是隨著民族語言長期應用和發展而形成的。因此,它最富於民族文化的特色,體現民族語言的特點。漢語的成語以它言簡意賅的高度概括性,以及它富含典故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形象生動的背景色彩,為中國人民所喜愛。但真正要應用好成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須要有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的功底,嫻熟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江澤民文選》應用成語的特色很多,本文謹就學習所得談一些個人認識。
一、妙用成語
1.準確、精當運用成語
準確、精當是《江澤民文選》運用成語的最大特色。只有把成語用準確了,才能體現成語之妙,才能很好地表達思想。所以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成語之妙,在於運用。」
江澤民同志滿懷熱情和希望,看到農村改革中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時,他說:「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1—215)在分析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時,他說:「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能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兩種優勢的創新機制,形成一個拴心留人的環境,培育一個爭相創新的氛圍,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發揮才幹。」(3—121)顯然,「異軍突起」和「脫穎而出」這兩個成語最恰當不過地表達了江澤民同志確切的意思和對新事物的激情。可以設想,我們很難換別的詞語比這兩個成語表義更準確、精當了。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說:「我們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團結。我們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封建式的割據局面在中國大地上也一去不復返了。」(3—268)「一去不復返」這個成語用得太妙了。這很自然讓人想到唐朝詩人崔顥《黃鶴樓》詩中的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原詩是對黃鶴一去不返的懷念,而這個成語巧用在這裡,表達了送走「瘟神」後憎恨和興奮的心情,而又暗含尖銳的諷刺,使話語十分有力又非常風趣。幽默、譏諷、嘲笑和憎惡交融在一起,很能讓人回味。
2.正反對照使用成語
對比是幫助說明問題的有效方法,對比使用成語有助於從正反兩方面分析論述問題,可以更好地發揮成語的表達功能。
江澤民同志在談到老幹部保持革命晚節時說:「特別讓我感到痛心的是,有的人表現一直是好的,快要離退休了,本來可以功成名就、很好地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最後卻搞得自己身敗名裂。」(1—624)「功成名就」和「身敗名裂」對比非常鮮明、準確地表現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給人印象十分深刻。
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不能照本宣科,空喊口號。」(3—89)江澤民同志在這裡將成語成組對比使用,使分析的問題能多層面和多角度地展現出來。
《江澤民文選》中有時還多項兩兩對比使用,更顯出成語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或事物中繪聲繪色的作用。在《領導幹部要增強政治鑑別力和政治敏銳性》一文中說:「對於這類事情,既不能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也不要草木皆兵,驚惶失措,而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2—113)江澤民同志這裡要求領導幹部「敏銳地發現問題,正確地加以處理」。從要重視發現問題,然後正確對待再到認真處理,用三組成語深刻、形象地逐層加以說明,把成語運用得豐富多彩。
3.創造性活用成語
創造性活用成語有形式和內容不同的方面。這裡只說意義上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突破原有的語義範圍,在特定上下文中賦予它面目一新的含義。成語的語義是多年流傳下來不能隨意變動的,要從語義上按自己的創意活用成語而不被人誤解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必須要有極高的語言修養和使用成語的藝術。
江澤民同志在談到黨風建設時說:「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我們黨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2—45)「取之不盡」本指物質資源等有形財富,江澤民同志卻很自然地把它移接到精神財富的源泉上面,讓讀者感到自然順暢。
「新陳代謝,不舍晝夜。年輕的總要代替年老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一般規律。」(2—136)「青出於藍」原比喻人通過學習增長才幹而改變自己,後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不舍晝夜」本為孔子在川上看到河水的流逝而發出的感嘆,江澤民同志卻把它們的內涵擴展成「新陳代謝」、「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一般規律」,境界大大提高了。
成語「前無古人」,我們都知道它的含義原指超越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從未出現過的人或事,江澤民同志卻輕鬆自然地把超越的範圍擴展到全世界。他說:「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這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是開創性的,在世界社會主義的歷程中也是前無古人的。」(3—516)這個「前無古人」用得太妙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是創舉,因為它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物,在世界上老祖宗那裡當然找不到先例,在世界的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自然它也是當之無愧「前無古人」的創舉了。
二、連用成語
為了更全面地從各個側面描繪或說明事物,使讀者對某一事物有更深刻全面的印象,往往可以將同義或近義的成語連貫使用,形成成語排比的宏偉氣勢。
江澤民同志在《大力弘揚不懈奮鬥的精神》一文中說:「要宣傳和弘揚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我們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前列,不斷把事業推向前進。閉目塞聽,坐井觀天,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無視世界發展潮流,必然會落伍。」(3—197)從「閉目塞聽」與外界隔絕開始,連用四個成語,從主客觀和前因後果關係刻畫了脫離時代的落伍者的面貌,既形象又全面。
江澤民同志在談《做好經濟發展風險的防範工作》時說:「我們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避免臨渴掘井。」(1—544)連用四個成語,鏗鏘有力,全面概括了防範風險的指導思想。
江澤民同志在談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時,強調不同群眾有自己的不同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地工作。他說:「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3—90)我們熟悉成語「因地制宜」,但為了說明思想工作必須要按照不同的群眾有針對性地進行,所以江澤民同志按照表意的客觀需要,很自然地連用了後面新的準成語。這樣就從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不同的人和事四方面說明了要用不同方法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江澤民同志連用成語還有集大成者。《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處在艱巨的創業時期。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有偉大的創業精神來支持和鼓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鬥、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這些都應該成為新時期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所要大加倡導和發揚的創業精神。」(1—301)
上面用了8組共16個四字格的固定語,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常見常用的成語。這樣氣勢磅礴地連用成語確實不多見,把要發揚的革命精神的各個方面表述得淋漓盡致,酣暢有力,一般人不易做到。
三、創造新成語
語言是為適應使用語言的社會需要不斷發展的,成語自然也不例外。創新成語首先是社會的需要,因為要反映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的日益深化,當原有語言無法適應這種情況的時候,使用語言的高手、大師們就會創造新的語言成分來滿足社會表達的需要,使現有語言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服務。這就說明,新成語的創造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是社會需要所催生的;創造新成語也不是誰都可以的,只有豐富地掌握語言並能熟練地運用它們的語言大家才能勝任。江澤民同志在這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成果。
在《加強反腐敗鬥爭,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中江澤民同志說:「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主要表現是貪贓枉法、行賄受賄、敲詐勒索、權錢交易、揮霍人民財富、腐化墮落等。」(1—322—323)「在堅決克服腐敗現象、懲處腐敗分子的同時,要大力宣傳和表彰廉潔奉公、勇於同腐敗現象作鬥爭的先進典型,弘揚勤政愛民、艱苦奮鬥、樂於奉獻的新風尚。」(1—326)「權錢交易」「勤政愛民」「樂於奉獻」都是新創的成語。前者正是當前腐敗中權力尋租的一種普遍的腐敗現象,但還沒有一個有高度概括性的成語來表達。江澤民同志抓住問題實質,概括出了「權」和「錢」的交易,創造了這個準成語。「勤政愛民」「樂於奉獻」同樣也是為建立新風尚經常要表達的意思,用兩個四字格的準成語加以概括再恰當不過了。
上述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人民富裕後怎麼辦,特別是農村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常會迷失前進的方向,所以江澤民同志在多處提到「致富思源、富而思進」(3—90)的問題。前文談到留住人才時,江澤民同志創造了「拴心留人」。這些固定語概括得非常好,隨著中國人民走向小康社會,它們很可能被反覆使用而成為新的成語。
「文人相輕」,是大家熟悉的成語。為了適應新型的文化人之間的關係,有人便把「輕」改為「親」,創出了「文人相親」,但沒有得到社會承認,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活用的成語形式,說明還需要創造新的成語來滿足表達的需要。江澤民同志在《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說:「要促進文藝工作者進一步加強團結,相互學習,相互激勵,提倡文人互勉,反對文人相輕。」(3—404)「文人互勉」是江澤民同志的創新,正好同「文人相輕」相映比照。
現實中的語言可以創出新成語,歷史上的事實也可以用成語的形式加以格式化,使之成為新成語。江澤民同志在總結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時,就用「勵精圖治、納諫任賢、輕徭薄賦」(3—186)總結形成盛世的原因。
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創新的準成語已經流行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成語。它們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語彙,又增強了漢語的表達功能,滿足了某些特殊語境中對成語的需要。
四、復活起用舊成語
江澤民同志很喜歡成語,對成語的應用也有很高的造詣。這除了他個人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和高超的語言修養外,大概還同漢語的特性有關,一般成語都採取表達功能很強的四字格的形式。四字格詞語不僅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它的語素語義構成也容易恰到好處,表達意思也就能達到完滿充分。為了表達的需要,語言大師們除了創造新成語外,也時常復活起用舊成語。自然,這隻有具備深厚的成語知識,熟悉漢語古今豐富的成語,又能體察現實語言需要的大家才能做到。這也正是《江澤民文選》中運用成語的特色之一。
江澤民同志在《正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一文中,鼓勵青少年勤奮學習時,列舉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刻苦學習的範例:「古時候,有刺股懸梁、穿壁引光、積雪囊螢、燃糠自照等勤奮好學的故事,主要是要教育青少年樹立好學上進的志向。」(2—589)如果不熟悉中國的歷史,不大量地掌握成語,絕不可能一連舉出四個不同情況下刻苦學習的歷史故事成語。青少年接觸到這四個故事成語會受到很大的鼓勵,說明勤奮、刻苦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立志向學的決心,就可以克服各種困難,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和手段。而這種表述是非常形象生動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江澤民同志在《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中說:「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2—61)「親仁善鄰」是我國傳統思想中很好的經驗概括,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但這個成語並未使用開來,大家感到生疏了。經江澤民同志挖出,當會在我國和平崛起中發揮它的交際功能。類似的情況,還有「寢不安席」「食不甘味」(1—549)「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玉汝於成」(1—620)等等。
上面僅談了四個方面,不可能深刻全面。但僅此也可以看到,江澤民同志在成語運用上許多特點和創新,值得我們在運用成語中認真學習,也應該進一步研究總結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的成果。
張秀強同志編著的《〈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在發掘江澤民同志成語運用方面的成績是很大的,它不僅是我們學習《江澤民文選》很有用的工具書,更是我們學習研究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首先,《〈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在精選典範用例時,非常注意例句能夠充分體現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之妙。只有典範的用例才能很好體現江澤民同志運用成語的藝術。大量常用的成語在《江澤民文選》中多次運用,就必須將所有用例全部收列進行對比後,選出一種最典範的作為範例。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者選用了江澤民同志表達自己任軍委主席以來的態度和心情的用例(3—604),非常典型。又比如「安居樂業」,《江澤民文選》中不止一次出現。作者選用江澤民同志在《建立時代需要的新安全觀》中的用例:「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應該成為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家園。」(2—317)顯然,這裡的「安居樂業」意義已達到了極致。它不指一家、一地或一國,而是指整個星球。又如「與時俱進」,使用率非常高。作者從中挑選第一次使用的做範例。為了保持用例語境的完整性,讓讀者很好地體會江澤民同志使用該成語的準確含義,作者將整段原文引出。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原著和選例認真嚴肅的態度,為此作者也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其次,《〈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認真探索了每條被使用的成語在《江澤民文選》的具體語境中的確切含義。如果抽象地討論成語的含義,我們在書店找一本成語詞典即可解決問題。但詞典中所注釋的語義只是該成語可能有的概括義,但該條成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活的語義卻是千變萬化的,特別是在江澤民同志的著作中,更是把成語用得靈活多變,不結合上下文,甚至整段原文的語義,有時不大可能準確、全面地理解該成語的意義。張秀強同志編寫的這本《〈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最難能可貴的是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這本書是張秀強同志在學習中反覆閱讀原文體會出來的成果,所以《〈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不是一般的工具書,它是專門為讀《江澤民文選》服務的,是很有特色的工具書。比如注釋「死灰復燃」時,首先指出「原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後,又特別指出《江澤民文選》中「這裡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這就能夠很好地幫助一般讀者領會江澤民同志原文的語義。
又比如作者對「溫故而知新」的注釋。該成語是江澤民同志號召大家對經典著作要反覆學習時說的話,所以作者首先注釋為「這裡指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是完全必要的。但這條成語有時還用於別的意義上,作者又接著注釋出「也用來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這樣就注出了成語的多層語義,讀者可以更好地把握該成語而不致發生片面的理解。
特別不容易的是,某些成語在具體語境中還含有言外之意。這種意義不易發現,更不易注釋。我感到本書作者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比如「天花亂墜」,作者注出典故和難字後,指出《江澤民文選》中「這裡用『天花亂墜』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後,又用括號注出「多指誇張而不合實際」。「推波助瀾」注釋出「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的蔓延和發展,擴大影響」時,特別在「事物」後括注「多指壞的事物」。「求同存異」,注出「找出彼此間的共同點,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見」後,又用括號注出「以便繼續合作」。括號內的釋義可謂畫龍點睛,指出了言外之意。「求同存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於今後再合作。這對於我們理解《江澤民文選》的原意和成語的隱含義都非常有好處,而這種意義是注釋中的大難點。
上述事實說明,作者注釋是十分認真和細緻的。不少成語都是多義性的,既要注釋出該成語在具體上下文中的確切含義,又要向讀者說明該成語還可能有的別的語義以及它的隱含義。這樣既能幫助讀者學好原著,又能讓讀者全面準確地掌握成語的含義。僅就這一點說,我認為就是十分可貴的,也是學習《江澤民文選》時很實用的輔助讀物。
再次,《〈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一書,在注釋成語時,用語相當通俗易懂,能做到深入淺出。比如:
「求真務實」——「追求真理、講求實際。」「趨利避害」——「趨向有利的,避開不利的。」「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以貫之」——「指用一種思想或理論貫穿於各類事物之中。」對於上面這類成語要注釋得簡明扼要、明白如話,也是要下功夫的。這非常便於不同文化水平的讀者學習。
自然,上面一類成語中也有需要疏通的難字,只有理解了這些難字才能明白作者的注釋,所以作者先註解難字。比如「一言以蔽之」中的「蔽」,作者先注出「蔽:遮,引申為概括。」「一以貫之」中的「貫」,「貫:貫串。」對於比較複雜、含有需要注釋的典故時,作者也適當簡明做注,這就較好地滿足了一般讀者的需要,對《江澤民文選》的外語翻譯工作也是很有幫助的參考資料。比如「天花亂墜」,作者先說明典故:「傳說南朝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然後才指出成語的語義。又如「拔苗助長」,作者先指出「《孟子·公孫丑上》說,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慢,就一棵棵往上拔起一點,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然後作者才指出「這裡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最後,我們還要指出《〈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的作者為了讀者方便和需要,連某些成語的不同形式這個特點也未忽略。成語在流行中,有時會出現一些變體,即同一條成語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為了讓讀者認清這些不同的形式實際上是一條成語,作者在這些成語注釋後就用「又作某某」說明,如「前車之鑑」末尾指出「又作『覆車之鑑』」,「矢志不移」指出「又作『矢志不渝』」,「人心所向」指出「又作『人心歸向』」等等。這就無形中擴展了讀者的成語知識。
作者張秀強同志是一位黨政幹部,《〈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完全是用業餘時間編寫出來的。能編寫好這本書,全憑著他對《江澤民文選》執著地學習鑽研的精神。自然,這同他原來喜愛研究成語,並且先後出版過《實用成語類編》《漢語反義成語詞典》和《成語精華應用範例》等專著分不開。這些工作和成果為他注釋好《江澤民文選》成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其他類似的書一樣,不足之處也在所難免,我想我們就不必求全責備了。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必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2007年8月9日
——原刊於《光明日報》9月30日二版
《〈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作者簡介
張秀強,男,漢族,1958年2月生,海南省儋州市人。1976年2月參加工作,197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世界經濟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中國修辭學會理事。現任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中共海南省文聯作協黨組成員,中共海南省文聯作協機關黨委書記。中國文聯第七次、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責任編輯: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