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人說定了位子要去GAYLORD吃飯,單從名字看來,以為是家酒吧或西餐廳,去到才發現是家印度餐廳……都不明白他為什麼一年總會幾次嚷著要吃咖哩。題外話,GAY本來有歡樂的意思,但現在已經和「基」劃上了等號。其實餐廳有個中文名字叫爵樂,但很少人用。餐廳於1972年開業,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印度餐廳之一。最初由一印度富豪經營,因此環境舒適,而且印度菜正宗。現在已賣給某某飲食集團,幸運的是餐廳保持著一貫的水準。
在香港,筆者曾經光顧過不少印度餐廳,印象中大部份是以家庭形式經營,因此服務不太專業;而且環境昏暗,又充斥著香草及咖喱的味道。一進入這裡則另有一番風味,第一眼看上去就是個時尚的酒吧。再走進去,發現餐廳以深紅、金色及木色為色調,配合半圓形的梳化座位、充滿印度風情的抱枕,再加上牆上的幾幅充滿印度風情的畫,營造印度和西方互相交替的高雅舒適環境。
餐廳差不多坐滿,但來這裡的以外國人居多,可能印度菜在香港仍然不是主流。半開放式的廚房十分搶眼,另外前面有個小型舞臺。每晚7:30均有駐場印度樂隊演奏傳統印度音樂,氣氛十足。餐桌擺設認真、講究,十足西餐廳一樣。穿上西裝的印度經理,用流利英語講解推介食物,加上親切切的笑容,一洗筆者心中印度餐廳的形象。
甫坐下,經理呈上印度餐廳必有的免費餐前小食<胡椒脆餅>及印度醬汁。這個胡椒脆餅十分脆口但又沒有半點油膩,十分健康的小食。越食越感受到胡椒的辛辣,要一面食一面飲水,真刺激。一般的印度餐廳都至少提供四款醬汁,但這晚只有兩款醬汁:薄荷奶酪醬及芒果醬。薄荷奶酪醬比較常見;芒果醬則比較特別,可是味道不太嘗到芒果香,反而有一種勁酸、勁鹹、勁辛的味道,非常重口味,並不是筆者的那杯茶。
經理再呈上另一款小吃,同樣是胡椒脆餅,但上面放了些番茄、紅蔥頭及香草。這個食法不錯,有些似墨西哥taco,味道清新又可以減輕胡椒的辣味。
就在這時候,筆者點的芒果拉西送上。口感滑溜,芒果的甜配上奶酪的酸,甜酸比例恰到好處,正好可以解除口中的辣味。
先要一個印度咖哩角。這是印度非常普通的小吃,街頭也隨處可見小眅售賣,以薄麵皮卷上餡料成三角形狀,再經油炸而成。餡料通常包括馬鈴薯薯泥、青豆、茴香子、洋蔥及其他香料。這裡的Samosa原本一份4件,但經理說可以只要兩件,真是夠彈性,最適合我們這類小家庭。
本來在掙扎應該叫串燒羊肉串或者印度烤雞,但又擔心份量太多,最後餐廳經理推介炭燒羊排,同樣可以只要2件。與所有印度式的燒烤食物相同,一律燒烤到100%全熟,即使是羊扒,也沒有須要提出五成或七成熟之類的要求,即使是餐廳經理,也不會提出這些問題。當然,用炭火燒烤肉類至全熟,無可避免流失大量肉汁,肉質也隨之變得偏乾,但印度菜的特色一向重視香料的運用,肉質反而是其次。所以,食印度菜重點不在於肉汁及肉質,而在於香料的運用。
羊扒表面呈橙紅色,這是用了香料醃製的效果,也是印度燒烤的傳統。燒烤在印度菜中,所選用的香料相對較為清淡,加上羊排本身肉味濃厚,餐廳在香料及肉味兩方面的平衡又把握得非常好,所以依然品嘗到羊排的獨有羶味。本來也擔心全熟羊排的肉質會變老、變粗,但仍然相當腍,對於吃慣普通medium羊架配芥末醬的筆者,又有一番體驗。
每次吃印度菜,老婆總想點一些咖哩汁多的、又稀的菜式,以便蘸烤餅,但總是失望而回。本來,這一晚想向那個熱心的餐廳經理賜教,但又實在很難表達我們的要求。對於一個印度人來說,關於咖哩汁的多寡及稀稠,與我們的觀點與角度實在並不可能一致!所以,內人再一次自己作出抉擇,點了一個椰汁香濃雞,希望多一點咖哩汁,結果……
汁太少、太稠。香料份量秉承印度菜的傳統,蓋過椰汁味,較淡口。雞肉份量並不太多,每件雞肉表面都被濃稠的咖哩汁所包裹,幸好印度式咖哩汁一向著重香料味,本身並不會太辣,否則,對於怕辣的筆者來說,一定吃不下。
叫了兩件烤餅,分別為蒜蓉烤餅及免治羊肉餡烤餅。表面看來,蒜蓉烤餅與免治羊肉餡烤餅沒有太大分別,即時吃進口中,也實在品嘗不到羊肉的味道。再看真一下,原來羊肉餡料已打成非常糜爛的肉醬,並塗在烤餅內,又只是非常非常薄的一層,難怪吃不到明顯的羊肉味道。
本來打算用烤餅去蘸印度式咖哩汁,但椰汁香濃雞的汁份量太小、而且太濃稠,用來蘸烤餅的效果比預期中差。雖然若有所失,但餡餅表面焦香、內裡鬆軟,即使羊肉的份量又比預期中少;依然是一個非常好吃的烤餅。
這一頓印度晚餐帶給筆者全新體驗,原來在香港也有較高級而且正宗的印度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