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莆田系」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用詞。一開始,它代指的是莆田人在全國各地開設的、具有一定組織規模的私立醫院。後來又出現了莆田系鞋子,即大家眾所周知的「假貨」。據說除了這些,莆田系還承包了木材、珠寶,甚至是寺廟。另外還有一款莆田系不為人所知,因為它的創始人真的很「低調」。
早年間隨家人移民新加坡,還創立了新加坡興隆集團的林恩強,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的一個村莊。因為父親常年經商,他很早就進入了這一行業,但和跑船賣魚的父親不同,他踏進了石油市場。彼時的新加坡,石油市場很混亂,而這正是林恩強進入的原因。
18歲出海,兩年的時間就成了新加坡石油圈的「新起之秀」,林恩強顯然不是個小角色。沒幾年,林恩強就創建了興隆集團,四處奔波,為新加坡眾多企業提供石油,他本人也從所謂的油耗子,一躍成了油販子。當時,他才20來歲。
20多歲的林恩強深諳生意之道,他將之前購買到的大量的低價原油囤積起來,等到高價時再賣出去。低價買進,高價賣出,這就是林恩強信奉了一輩子的「生意之道」,而這也確實是他當時能在新加坡爭得一份市場的原因。
25歲那年,林恩強買下了自己的第一艘百噸油輪,正式進軍國際石油貿易和航運業務。這個決定,改寫了他的人生。1998年,在55歲的林恩強作用下,興隆集團在新加坡石油市場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據悉,他還有個OK林的外號,因為他不說OK,你在新加坡就買不到油。
人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到了即將退休的年紀,林恩強卻決定進軍「老家」——福建省。而事實上,早在51歲那年,他就已經有了回中國發展的想法,為此還在福建創立了福興潤滑油公司,並且將一直跟隨自己、並肩奮鬥的黃學宏留在了福建。
後來他決定正式回到中國,而當時國內市場已經放開,政府又大力支持,於是林恩強就「帶」起了福建油幫。缺乏經驗還沒有資源的福建人,在林恩強的帶領下做成了一整套完整且齊全的產業鏈,還在全國各個地區辦起了民營加油站。
據悉,截至2017年,全國各地的莆田系加油站大約有2萬個。而截止如今,福建省有上千位從事該行業的民營企業家,個個身家都早已超過數十億。要知道,一座加油站的盈利可是很好的。而且在2008年那年,中途能源、中能和中福等大型民營加油站已具雛形,在各個地區的市場佔有率也是越來越高。
不過國人應該都沒怎麼聽說過這幾家民營集團,或許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林恩強這個名字。其實這也是因為這些福建商人很「低調」,基本上都沒有什麼高調的行為出現。這又是為什麼?
事實上,這也是因為他們的標誌——莆田系。眾所周知,中國有「兩桶油」,分別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即中石化)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即中石油)。這兩家油企國企加油站,是消費者最為信賴的存在。於是,莆田系動心了,他們決定做「山寨版」兩桶油。
想必大家都曾見到過中固石油和中園石化這兩家莆田系加油站,它們在外觀上看起來和中石油與中石化簡直一模一樣,人們一不小心就會認錯。這是第一步,吸引消費者。然後是第二步,「留人」。一是油價,基本都會比官方售價便宜個塊八毛的。二是服務,莆田系加油站的服務是出了名的好。兩項加持,生意自然會好。
但價格低的東西,要想盈利就得做點兒小手段。據了解,莆田系加油站不僅將非標油與國標油混著賣,還敢直接賣劣質柴油。不止如此,他們還敢「控制」機器,就為了缺斤少兩。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或許他們的「低調」只是為了不引起人們注意,暗地裡掙大錢。而這,也很有可能就是林恩強和興隆集團一直潛水的原因。
但今年4月份,林恩強卻突然「上了岸」:興隆集團蓄意隱瞞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6億元)的期貨虧損,兩大家族企業申請破產保護,林恩強退出管理層,唯一的兒子將責任全推給了77歲的他……
很快,去年還以16.5億美元淨資產登上新加坡富豪榜第18位的林恩強,就被福布斯除去了億萬富翁之名。一代石油教父,眼看著就要以悲劇收場,不知道OK林還能不能挺過這一劫繼續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