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的冷月,它一頭連著炎黃女兒的心房......長城雄風萬古揚,你要問長城在哪裡,就在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唱起這歌詞,歌聲有多雄渾,激情就有多雄壯。問好作者。登長城,這裡所說的是在北京登八達嶺長城,要說感受實際上只不過是些許對登長城的體驗以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激情生成。在小學的課本裡我們都學過了長城這篇課文。中學畢業後,我幸運地考上師範,這與後來當上老師講解長城又有了機會,但對八達嶺長城的認識,這只是書本裡的東西,因此能親身登上長城,這是我心儀已久的願望。
這次我有幸到了北京參加作家班進修,如願以償登上了八達嶺長城深秋的一天,天高雲淡,清風迷人。我們全體學員在導遊小姐的導航之下,尋訪了明十三陵後前往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西北部延慶縣境內,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從北京到八達嶺長城大約120公裡,一個多小時可到達。在八達嶺停車場下車,先遊覽了八達嶺熊樂園,沿通往景區盤旋曲折的瀝青路步行進入登城口,映現在眼前的是八達嶺長城巨大刻石。很多遊客都在巨石旁拍照留念。我們也不例外。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都留下讚美的詩篇。然而,八達嶺名稱的來由,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眾說紛紜。一說,元代曾有一名叫巴達黎的皇帝巡幸至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花木蔥蘢,便乘興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然而查閱史料,並沒有記載有巴達黎的皇帝;一說,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徵戰攻城至此受阻,心急如焚,忽聽探馬稟報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不行了,便改道而去。後來這裡稱八道嶺,繼而稱八達嶺;又說,在明代,八達嶺一帶駐軍為滿族人,古代漢人把北方的少數民族稱韃靼,故而把韃嶺,意為守韃靼之嶺的諧音,誤傳為八達嶺。不管什麼由來,其實八達嶺,顧名思義就是四通八達的意思。據明朝蔣一葵所著,記述了北京明代地方歷史和地理沿革的長安客話解注,路從此分,四通八達,稱之八達嶺了。我是贊成這樣的說法。一個地名非要這說那說有什麼必要嗎?關鍵在於這與現實生活中的你我沒有什麼作用。
進入登城口,在正方形臺階兩邊,置有5門明代神威火炮,雖經滄桑歲月,風吹雨淋,容顏蒼老,但卻老氣橫秋,枕戈待旦,使人思緒仿佛回到當年將士們守土衛邊的那個場景。當年,將士們就是利用神威火炮,抗擊了入侵之敵,捍衛了故國的神聖和尊嚴。站在城臺上,放眼縱觀,一條逶迤於群山峻岭之間的長城,依山而築,隨山而曲,奔騰起舞,雄偉壯觀;長城兩側,山深谷峽,山峰陡峭如削,怪石嶙峋,突兀森鬱;遠處,天空蔚藍,雲靄縹緲。此時此刻,我們不得不對長城這偉大的建築工程的感慨油然而生。長城作為華廈民族精神的象徵,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穿越崇山峻岭,蜿蜓6000多公裡,像一條鐫刻著歷史滄桑的巨龍,數千年依然挺立於華廈大地,與埃及金字塔、印度秦姬陵、羅馬獸馬場、比薩斜塔、巴士倫空中花園等,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1987年被載入世界遺產名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解除北方邊患,抵禦匈奴,建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遂稱萬裡長城。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創造了人類建築史的奇蹟,一曲孟姜女哭長城成為千古絕唱。繼秦皇之後,在明朝200多年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建。八達嶺長城以甕城為中心,修葺於明洪武初年至明弘治十八年(3681505年)。城牆長達3700米,以巨石為基,上層用大型城磚砌成,高達7米至12米、牆基寬5米到9米、牆頂寬5米到8米不等,可容5馬並騎10人並進,是明長城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凝視古磚古城,深為我們華廈民族而驕傲,而自豪。置身於八達嶺長城,腳踩古老的城磚,隨著摩肩接踵的人流,披著西斜的陽光,從北一樓開始攀登。儘管長城狹窄,空間有限,點綴於城樓以及城內牆邊的照相點、旅遊觀光點眾多,賣工藝品的商販不停地招攬顧客,逗誘遊人,仿佛天上街市。若你不帶照相機,也許你在此毫不吝嗇地讓他們給你拍下開心一照我登上長城了!或許是購上一塊長城旅遊工藝品帶回作紀念。
到了北二樓,需要攀過一段很長的斜坡臺階。臺階高度約35公分,大約有100級。我深吸了一口氣,手扶,俯身拾級前走,深嘆路之漫長,時間之短暫。人生也是這樣。穿過北二樓,到達北三樓。佇足回首,憑風而眺,發現腳下的長城體態居然是那麼豐腴,似彩綢飛舞,似巨龍騰雲,多姿多彩。登城的遊客,人頭攢動,如絲如織。觀其神態,有的走路不看景,有的看景不走路;有的疲憊萬分,氣喘呼呼的,走走停停,喝口礦泉水,仰首上望,深感路之漫長,何處才是盡頭;有的精神煥發,幹勁沖天,勇往直前,體現了我勸天宮重抖擻的豪情壯志......此時,從垛口徐徐吹來的山風,像多情的少女,扑打著遊人的臉,撩起遊人如絲的頭髮,掀起遊人的衣襟,使人感覺到涼意絲絲。再往前走,就是北四樓。北四樓是八達嶺纜車上落點。這裡人更多,從城臺乘纜車上來和從城臺登城上來以及從北八樓返回的三股人流匯聚於此,並都穿梭來回於僅能容納兩人側身而過又矮又窄的小門。這種擁擠堵塞、人滿為患的苦澀滋味卻實難於言狀。
登上敵樓,向北仰望,八達嶺長城好像一條通天的路,直上雲端,遙不可及。路程好像被天翻轉過來,一波三折,然而路也變陡了,樓梯變窄了,牆體變小了,人似乎懸掛在半空,恍惚不定,一不小心就會滑落下來似的,險不堪言。登城的路是漫長而艱苦的。然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順著城道,跟著黑壓壓一般的人群,繼續向頂峰邁進。翻過幾座敵樓,便是七樓。走近七樓,似乎沒路可走了。其實,這是北七樓到北八樓有一個轉角罷了。通過北七樓,繼續走一段,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條通往北八樓的路坦蕩地鋪就在人們的腳下,屹立在山巔就是北八樓。走上北八樓只有一段距離,很簡單,似乎一步可登天。但談何容易啊!走一步,喘一氣,停一停,似步履維艱。登山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很多人到此,心裡矛盾乾脆往回走,省點力氣,但心又不甘。
為何呢?不到長城非好漢,無限風光在險峰!你是好漢嗎?往前衝!想到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想到登泰山的挑山工,苦不苦?看到很多人都上去了,於是,你就有萌發了敢上天攬月的情豪,決心往前走,步上青天!到了北八樓。北八樓也叫好漢坡,為八達嶺長城最高峰,毛主席不到長城非好漢大理刻石屹立其中。登上壯觀的北八樓,極目遠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山巒起伏,氣勢雄奇,清流縈繞,翠峰重疊,一派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蜿蜓曲折的長城宛若不見首尾的巨龍,氣勢磅礴。長城因山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險峻、更美麗,令人嘆為觀止。鬥轉星移,物是人非。不到長城非好漢,如今登上了長城,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岭之中的雄姿,領略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想著長城經歷過無數次的暴風雨的洗禮,接收過太多場硝煙戰火的考驗,數千載歷史長河,彈指一瞬,不變的依然是你昂首挺立的身軀,凝聚的乃是華夏兒女頑強拼搏的鬥志。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的冷月,它一頭連著炎黃女兒的心房......長城雄風萬古揚,你要問長城在哪裡,就在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唱起這歌詞,歌聲有多雄渾,激情就有多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