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遊、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這為全市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時期,全市文化和旅遊系統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充分把握雙循環市場趨勢,更加突出文旅融合主題,更加突出沿海發展主線,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目標,努力讓文化旅遊「靚」起來、文旅品牌「響」起來、文創資源「活」起來,全力打造以世界自然遺產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增國家5A級旅遊景區2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2家,3-4個縣創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七成以上縣(市、區)創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鹽城列入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市級)創建單位。2025年力爭全市遊客接待量破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破千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5.5%;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超9%,力爭長三角有位次,世界旅遊目的地品牌初具影響力。
打響世遺品牌。放大資源優勢,打造「麋鹿、丹頂鶴、勺嘴鷸」等溼地「吉祥三寶」支撐項目,加快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黃海森林公園「森鄰裡·藝宿空間」、《只有愛》月下愛河旅遊綜合體、條子泥景區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形成品牌支撐力。提升管理品質。依託珍禽保護區、麋鹿保護區、條子泥溼地等核心資源,提升溼地觀光、森林康養、科普體驗、風光攝影等旅遊線路品質。豐富產品特色。依託海堤公路、條子泥、麋鹿小鎮等項目載體,開發探秘、攝影、體驗、康養等高端遊、小眾遊、深度遊產品。
深度全域旅遊。構建「1+5+19+N」全域旅遊發展格局。「1」是圍繞黃海溼地專屬元素,聚焦國際互動交流、文藝精品創作、文創產品開發等重點領域,加強與主流媒體戰略合作,集中力量打響世界自然遺產金字招牌。「5」是提升「探秘自然遺產,解碼古老串場,戲水湖蕩溼地,尋蹤黃河故道,傳承紅色基因」5條精品經濟帶。「19」是以全市19家旅遊園區為抓手,帶動重點景區周邊「一核多點、協同發展」。「N」是把握雙循環格局下,外需轉移、內需放大趨勢,加快「旅遊+」「+旅遊」工作統籌,推進「旅遊+體育」「旅遊+商業」「旅遊+文化」等業態開發,培植「鹽之有」系列產品,打造新弄裡、串場河、建軍路商圈等一批文旅商融合集聚區。
厚植文化產業。圍繞鹽城爭創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目標,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亭湖、鹽南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建軍路文旅商集聚區將借鑑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東路、成都春熙路等商圈的開發經驗,沿建軍路串聯泰山廟、先鋒島、陸公祠、銅馬廣場、新四軍紀念館等,建設建軍路步行街、老鹽城記憶館,圍繞老鹽城歷史風貌、紅色文化、風俗人文等打造最具鹽城特色的文旅商綜合消費場所。新弄裡文旅商集聚區將重點發展文創商店、小劇場、文化娛樂場所等業態。依託鹽城高校資源,創辦文化科技園、眾創空間。利用老化纖廠、老肉聯廠等工業遺址,打造工業遺蹟文化創意園。壯大聚龍湖、西溪、長三角(沿海)廣告創意等文化產業園,培植數字動漫、創意設計、文化裝備製造等文化企業。
文旅高度融合。踐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思路,不斷放大品牌演藝影響力,統籌文旅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深度內涵融合。舉辦景區音樂節、民俗活動等,將文化活動植入景區,提升演藝項目品質、拓展景區劇場的表現形式,賦予發展新動能。豐富場景融合。創新社區劇場組織形式,策劃發布「紅色鐵軍印記」地標,開展百件文物解讀、百場專題巡展、百個口述歷史、百件文創產品聯展等活動,賦予文化新內涵。拓展產業融合。做好景區(點)非遺活態展示,加快文創產品開發,建立文化傳承與旅遊創新共融機制。記者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