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呂琳瑗 長沙報導
「我前幾天在步行街店看好了一款眼鏡,在學校附近的店怎麼就找不到呢?」湖南農業大學的大二學生黃卓準備去學校商業廣場的「寶島眼鏡店」配眼鏡,卻發現,這裡的眼鏡與自己之前在步行街寶島眼鏡看到的都大有出入,雖然店員一再堅稱自己就是「寶島眼鏡」連鎖店,但經過寶島眼鏡中國市場部人士鑑別,這家「寶島」還真不一樣。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正宗的臺灣「寶島」眼鏡,「寶島連鎖」、「杭州寶島」、「廈門寶島」、「廣西寶島」等遍布長沙。對於混亂的行業現狀,業內人士表示:都是暴利惹的禍!
「我們是寶島眼鏡的第695家店」
昨日下午,記者找到了農大的這家眼鏡店,只見黑底的招牌上寫著「寶島眼鏡(連鎖)」幾個大字,字頭前的LOGO也顯得「氣場十足」。
「我們是寶島眼鏡的第695家店。」配鏡員介紹稱。
「怎麼感覺款式和步行街的店子有點不同?價格也不同?」記者提出疑問。
「因為這邊是針對學生的款式!現在搞活動6折,就比步行街便宜。」順著配鏡員的手,記者看到一幅宣傳畫:寶島眼鏡(連鎖)全國695家店一周年慶,全國連鎖已破一千家。
隨後,記者登錄了寶島眼鏡的官網,在湖南區的22家直營店中,找不到這家「寶島眼鏡」的任何記錄,並發現,雖然招牌設計與寶島相似,但同為紅色的LOGO有細微出入。
「我們在全國的所有門店均採用直營方式,都能在官網上查詢;並且招牌全部採用統一設計,除了LOGO和『寶島眼鏡』四字外,別無他物。」寶島眼鏡中國市場部工作人員廖女士接受採訪時透露:「如果不符合以上兩大要素,那麼這家店鋪並不屬於我們的經營體系。」
暴利催生行業非正常競爭
據了解,寶島眼鏡創辦於臺灣高雄市,號稱華人第一眼鏡連鎖集團,隨著市場知名度的上升,很多眼鏡店借「寶島眼鏡」的名氣跟風。據好實再眼鏡店總經理徐小文透露,「寶島眼鏡在業內被稱為『臺灣寶島』,其招牌是藍底的,而白底的『寶島眼鏡』,一家一個老闆,前兩年花5000塊招牌費就能掛上『寶島』的名號,現在10000塊也足夠了。」而福州寶島、新加坡寶島等品牌,在招牌上只會打上「寶島眼鏡」幾個大字,不會註明地區,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
寶島如此走俏,當然與利益聯繫密切,記者走訪了多家眼鏡店發現,寶島眼鏡的價格比其它眼鏡店普遍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
「眼鏡行業透明度低,絕大部分品牌的知名度低,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市場上銷售的鏡框材質、種類繁多,儘管款式大同小異,但品牌卻多如牛毛,不同品牌的價位明顯不同,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其優劣。再加上每家店出售的鏡架或鏡片,牌子幾乎都不同,消費者也難以對比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只能認眼鏡店品牌,而不是眼鏡品牌。」徐小文分析。
「其實,品牌眼鏡店的進貨渠道與普通眼鏡店大多相似,都來自江蘇省丹陽市,那裡佔有全國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份額。只是由於眼鏡本身『半商半醫』的特殊性質,賣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就認為質量越好。」
(讀者互動:如果您發現周圍有山寨「寶島眼鏡」店,可撥打晨報熱線96360告訴我們。)
[記者觀察]
眼鏡行業或將回歸理性
近期在網絡上盛傳的2011十大暴利行業中,眼鏡行業名列第五,在入榜理由中這樣寫道:根據統計,中國約有3億人配戴眼鏡,按每3年更新一副計算,每年的市場需求量就達1億副。有這樣一段順口溜:「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你是講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雖然有點誇張,但不少業內人士承認,眼鏡行業的確存在一定的空間,800%的毛利的現象的確存在,不過,在他們看來,不少的利潤被分攤到附加成本上。
「眼鏡行業毛利高,但純利低,造價低,銷售成本高。」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了眼鏡的自身成本,還包括人工、房租、稅收、運輸等。比如房租,眼鏡店一般會選擇在黃金地段,一年上百萬的租金十分普遍。而按省勞動廳規定,作為中級技工的驗光師,才有資格給消費者進行驗光,每個驗光師月收入可達3500元,光是驗光費,分攤到每副眼鏡上就達50元。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一副眼鏡有許多的隱性成本,眼鏡價格就這樣被拔高了。
不過,隨著競爭的加劇,眼鏡行業也在慢慢回歸理性。近年來,眼鏡店往高樓層發展店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僅步行街,開在樓上的「眼鏡超市」就達三家,其價格只相當於當街店鋪的七折,甚至更低。徐小文表示,「眼鏡超市是未來眼鏡行業發展的趨勢,走量的形式能降低每副眼鏡的分攤成本,而開在內街和樓上能省去大筆租金,從而保證了眼鏡的價格優勢。」文/記者呂琳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