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先生,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先生,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先生,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先生。我是國新辦副主任郭衛民,今天的發布會由我主持。
新冠病毒發生以來,在全球迅速蔓延,應該要進行溯源,來還原其過程,明確病毒到底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經過了一個什麼樣的傳播發展軌跡。這是全球科技界的責任,也是疫情科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中國自疫情發生以來,就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溯源研究,力爭還原疫情的發生和發展的自然過程,了解發現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這件事情,從一開始我們就看的很重,並且已經作了安排。
從內在邏輯上來講,因為溯源活動是一項科學的活動,涉及多個學科,包括剛才馬曉偉主任和王辰院士講到的流行病學,以及病原生物學、分子信息學、數理統計以及大數據等多學科。另外,整個病毒溯源過程對邏輯、實證的要求是非常嚴謹的,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堅持依靠科學家、堅持科學態度、堅持運用科學方法來做溯源工作。
同時,病毒溯源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科學地應對人類共同的威脅,也就是新冠病毒。具體來講,一個方面,怎麼樣能夠防止同類疫情再次發生。我們要搞清楚它從哪來,到哪去,作為一個蛋白,怎麼樣寄生,怎麼樣對人的健康產生威脅,以及怎麼樣從動物身上來,現在有各種說法。總之要服務一個總的目的,就是不要再發生類似疫情,以及如果發生了如何應對。另一個方面,我們要制定一個科學防控疫情和治療疾病的方案,也必須要對病毒本身的溯源工作做得更科學。疫苗也好、藥物也好、檢測試劑也好,只有把溯源這項工作做得更科學、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才能使我們在疫苗研發、藥物篩選、新藥研製以及在檢測試劑的科研工作中,能夠隨著病毒的發展變化,有針對性的開展。所以,病毒溯源的目的就這一個,沒有其他目的。它是一種科學的活動,應由科學家為主來開展,解決和回答的是科學問題,最後要用科學來支撐人類應對疫情的發生和發展,最終能夠阻止它。
從工作布局上來講,溯源工作的主體就是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包括王辰院士所在的醫學科學院,包括各個大學、企業等等,他們是主體,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包括剛才講的病原生物學、分子信息學、數理統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等方法,圍繞動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環境溯源等重要方向,開展科學溯源。目前有一些成果,都反映在學術論文中,大家都看到了。截止到5月底,國內的科學家發表論文已經有206篇,國外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也有282篇,中國與美國、英國等國外團隊聯合發表溯源相關的論文有19篇。建成了全球共享的新冠病毒信息庫,已經收集分享了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36442條,其中高質量的病毒序列達到18967條。這些成果都是科技界為了回答剛才溯源相關的問題所做的貢獻。
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人類歷史上病毒溯源一直是一個科學難題,特別是像新冠肺炎病毒這樣一個新的病毒,我們的認識還是非常有限。下一步,還要繼續堅持科學態度,繼續依靠科學家,繼續在科學的方法論上多研究,同時也要保持一種對科學的尊重和科學的敬畏,把研究的目的純粹了,就是為了應對人類共同的威脅——新冠肺炎。我在剛才回答疫苗的時候也講到,疫苗也好,藥物也好,防控方案也好,檢測方法也好,包括動物模型的建立等等,都需要溯源的支持,所以這件事我們還要繼續做。整個中國科技界目前還在為疫苗研發,藥物篩選和新藥研製,包括抗體藥物研究都在努力工作,這些工作也都需要溯源工作一步步地深化來加以支撐。
【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