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說】李磊:5年,世博中國館如何「轉身」中華藝術宮?

2020-12-25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中華藝術宮

2017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將迎來開館五周年。我們首先用一組數據來了解下中華藝術宮走過的這5年。

作為一所集收藏保管、學術研究、展覽展示、公共教育國際交流、數字服務以及文創產業於一身的「國家重點美術館」。

5年間,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1230萬人次,舉辦展覽180餘場。開展公共教育活動760多場,活動涵蓋講座、親子、導覽、文學、戲曲、影展、演出等多種形式。1100餘名「文化志願者」為觀眾服務近25萬小時,開發文化創意產品360餘款。開通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超82000人,推送信息750餘條……一座「整潔、誠實、友好、美麗、知性」的藝術博物館屹立在浦江之濱。

開館之初,中華藝術宮就明確了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和「世界美術史」為主要學術研究定位,以「海派繪畫」和「中國當代架上美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學術研究,舉辦成果展覽。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

5年來,中華藝術宮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策劃推出《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東方之路——20世紀中國美術的探索》、《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賀友直捐贈作品陳列展》、《俞雲階精品展》等一批學術研究展覽並將之納入常設展覽體系。

中華藝術宮名家館

為賀天健、林風眠、關良、滑田友、謝稚柳、吳冠中、程十髮等7位享有盛譽且有作品完整捐獻給國家機構的藝術名家設立「名家藝術陳列」專館長期陳列展,使得常設展覽數量與展示面積接近全館的1/3。

此外,中華藝術宮每年還開展數場中外藝術家、機構之間的對話研討等學術活動,如「俞雲階藝術研討會」、「呂佩爾茨對話會」、「文心雕龍——超越時代的中國繪畫傳統」等,研討內容既有對知名藝術家藝術歷程的回顧與研究,也有如何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思考。

中華藝術宮俞雲階精品展

中華藝術宮 呂佩爾茨

呂佩爾茨對話會

photographer ZHAO Dongyang

同時,積極參與「創世神話」「時代風採」等創作工程,編發年報和館刊,出版展覽畫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術研究平臺及內容載體。

作為全國僅有的13家「國家重點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日益構築起更為廣泛的文化自信。

在建黨、建軍、建國等重要紀念日組織舉辦的《慶祝建黨95周年、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上海美術作品展》、《「鐵的新四軍」紅色記憶·經典美術作品展》、《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1927-2017)「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美術作品展」》、《第八屆上海美術大展》等大規模、高品位、綜合性的美術展覽,正是中華藝術宮用藝術語言講好主旋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懈努力和責任。

與此同時,中華藝術宮還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國際重要美術館的合作,在一系列工作中進一步融入國際美術館體系,讓中國了解世界,更讓世界了解中國。

中華藝術宮

「魯本斯、凡戴克與佛蘭德斯畫派」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展

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展

舉辦《來自世界的祝賀——國際美術珍品展》,引進《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展、《「魯本斯、凡戴克與佛蘭德斯畫派」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展》、《「蒙卡奇和他的時代」藝術展》、《「時間停留——世界藝術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茲藝術展」》;響應和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與歐洲、非洲等藝術機構合作舉辦《上海與巴黎之間——中國現當代藝術展》、《轉折——20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美術》、《博特羅在中國——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展》,開展「世界藝術巡禮系列展」、「拉美大師系列展」等系列展覽,就是對建構起貫通中外、對話中西的綜合展覽格局的有益嘗試。

博特羅在中國: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展

開館5年來的經驗證明,中外美術展覽的這種「對話」讓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在內容與形式上所具有的互聯、互證、互通的特性愈發明顯。

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1927-1949)

2014年,中華藝術宮推出了自有展覽品牌「同行——美術館聯合展」,每年確定一個主題,讓中外美術作品的「同場競技」,先後以表現主義、現實主義和寫實性繪畫、人物肖像為主題,舉辦了《德國繪畫大師珂勒惠支作品展》、《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繪畫大展》、《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1927-1949)》、《俄羅斯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藏品展》、《現實的光芒——中國畫現代人物畫邀請展》等10餘個子展項。事實證明,這一品牌很好地展示出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之間的關聯,凸顯中華文化自信,更從中映射出中國藝術成就的世界意義。

館藏藝術精品是一座美術館的「家底」和「底蘊」。這些藝術精品既是歷史與精神的載體,也是文化與藝術的傳承。而如何讓這一傳承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讓更多人體會到文化精品之美,是中華藝術宮開館5年來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擁有16000餘件館藏珍品的基礎上,中華藝術宮自開館以來不斷加大對藏品的研究力度,牽頭創建了「1+16市區美術資源聯動機制」,策劃專題展覽配送到區縣藝術場館,讓更多的藏品與更多觀眾見面。

5年來,中華藝術宮確立了收藏定位,營造社會捐贈氛圍、鼓勵無償捐贈,積極與藝術家及其家屬聯繫,先後募集了徐悲鴻、哈定、沃爾蒂、瓜亞薩明等名家珍品750餘件。

對內重點推行藏品電子化管理,梳理了藏品管理的各項規範制度,完成了包括23項管理標準在內的《中華藝術宮收藏保管制度》。積極參與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如期完成藏品數據採集、審核、信息上報等藏品普查工作。

對外利用館內藏品資源優勢,在系統性研究的基礎上,於2014年牽頭建立「1+16」市區美術資源聯動機制,「1」是指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積極整合市級美術機構、市美協等資源;「16」是指包括各區縣、行業以及民營等在內的各級各類美術館,「1+16」機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區聯動、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中華藝術宮已向5個區縣的6個藝術場館配送了《簡慶福攝影藝術展》、《館藏俄羅斯版畫展》、《賀友直漫畫藝術展》等館藏精品展覽,並同時配送了配套講座,藏品利用率以及社會覆蓋面顯著提升。

作為上海美術的一面旗幟,中華藝術宮開館5年來充分發揮場館的地理位置優勢、地標建築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以各種體驗、演出、講座、電影、音樂會等教育活動,逐步構建起以展覽為核心、融多元藝術教育形式於一身的「藝術服務綜合體」。

約見大師 奧賽珍品臨摹活動

除了定期推出面向社會大眾的「上海美術大課堂」藝術普及講座和「藝文會」、「四季品劇」等跨界高端講座之外,中華藝術宮於2013年率先在全國美術館中以文教結合為理念開闢常設的藝術教育長廊,集普及教育、互動體驗、成果展示於一體,在舉辦各類兒童特色教育展覽的同時,用親子閱讀、動手體驗等更具參與性的方式開啟美術啟蒙教育的「第一課」。

豐富多彩的中華藝術宮活動

此外,中華藝術宮也嘗試著「走出場館」,通過開展「快樂330」進校園工程,用現場授課的方式對課本教育進行延伸,「流動的美術館」則是把優秀少兒作品送到學校、社區巡展。2016年,結合「創世神話」創作工程,又與市教委、新民晚報社等聯合開展「我心中的創世英雄」兒童繪畫教育與作品徵集系列活動,開展了17場公開課、親子體驗、專題講座等活動,徵集到320件兒童創作作品,其中163件優秀作品在中華藝術宮藝術教育長廊展出並製作成圖錄。

與此同時,中華藝術宮還通過長期放映各類藝術電影、定期舉辦電影主題展映活動、推出微電影徵集活動、打造品牌公益音樂會「中華藝術宮之約」等藝術衍生活動,將「藝術服務綜合體」的理念進一步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開館5年來,中華藝術宮招募的1300餘名「文化志願者」不僅為觀眾和嘉賓提供了專業講解,還在講座、親子體驗等活動中擔任著現場維持工作,有的還擔任著展覽策展團隊現場助理的工作,成為了「藝術服務綜合體」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中華藝術宮在開館之初就將數字信息服務作為未來工作的重要部分。五年來,始終以信息獲取渠道的暢通度、方式的便捷度、內容的準確度、信息的時效性為首要考量,在建立起數字美術館的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推出手機APP客戶端,在數位化領域越走越紮實,既在信息推送上做到「快」與「準」,又在網絡資源共享上做到「精」與「細」。

開館5年來,中華藝術宮的數字服務已經實現了多屏互聯、多平臺互動。

在最常規的語音導覽的基礎上,場館中隨處可見的信息屏為參觀者提供最直觀的展覽和活動信息,通過手機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或使用最先進的AR技術獲取作品介紹,或者打開中華藝術宮官方APP客戶端查看展廳所有樓層和展廳的三維導覽地圖,場館再大也不會迷路,還可以在中華藝術宮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進行活動預約。

數位化的信息服務從根本上實現了從「向觀眾開放」向「為觀眾服務」的轉型,一座「永不落幕的美術館」業已形成。

回望中華藝術宮開館以來的5年,是再一次「艱苦創業」的5年,是轉型發展的5年,也是奮發進取的5年。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

雅昌藝術網專訪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聊一聊中華藝術宮這五年。

雅昌藝術網:五年來,首先從非常感性的來談,您覺得中華藝術宮有什麼變化?

李磊:中華藝術宮的前身是世博會中國館,它是一個象徵。在世博會期間,這個館無論是建築還是內容上,都是代表了國家「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中國進步的戰略方向之一就是城市化,用城市化來解決中國改革發展的許多問題,所以它更多的是標示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加上它突出的建築形態,也是中華民族視覺的象徵。通過改造,世博會之後它華麗轉身為中華藝術宮。這個建築本身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徵。但它在功能和工作的目標上有所調整,從內容上從一個單向的世博會主題,轉化為中國視覺藝術的載體,呈現中華民族視覺藝術的載體。

雅昌藝術網:中華藝術宮完成了從世博會場中國館到內容轉型的工作。

李磊:視覺藝術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非常重視,又極其發達的藝術表達的手段之一,尤其在上海面向未來城市發展的格局當中,市委市政府提出這樣的布局,建設更多的具有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藝術場館,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中華藝術宮它轉型為美術館,它的職能又是轉型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文化場館。

雅昌藝術網:中華藝術宮在公眾服務上如何推進?

李磊:在內容上,中華藝術宮以全球華人的視覺藝術為主要的內容,它的時間段是以美術近現代和當代美術為主要載體。它的服務以惠民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和主要目標。強調普惠,是因為我們所有的經費都是由市級政府財政支持,同時我們所有的對公眾的服務:門票、講座、其它課程都是免費的,只要你能報上名,就可以參加,它不以經濟作為槓桿,所以我們在積極的朝這個方向走。

雅昌藝術網: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您如何總結中華藝術宮五周年?

李磊:在五年的歷程中,我們提出兩句話: 「攀高峰,樹民族魂。播春雨,潤百姓心」。我們要樹立起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豐碑,但是樹起這個豐碑的目的是讓人民群眾能夠在這裡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我們也向市政府提出來,我們要做一個有溫度的美術館,做一個有情有義的美術館,做一個大家在這裡能夠心靈休息、相互交流、獲得滋養的美術館。

我們的目標是更加人性化,作品與觀眾是相互互動的關係,我們有很多的名家大師的作品,是給大家欣賞,但是更多的是能夠互動、交流,這是我們的想法。中華藝術宮場館已經是現成的,所以我們做的不是場館,我們做的是如何把更加充實、更加富有知性的內容,充實到這個場館當中,這是我們大量要做的工作。

雅昌藝術網:中華藝術宮的體量非常大,是否也給運營帶來壓力?

李磊:5年裡我們進行了一些微調,目前是35個展廳,中華藝術宮總面積是16萬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的面積接近7萬平方米。所以我們的內容是非常充實的,是因為我們打開大門,和全國各地的美術家、美術機構一起合作;和全球華人的相互交流;和世界各個重要的博物館進行的交流。我們做了很多的品牌,也做了很多的展覽,這些展覽充實了我們的展廳。

雅昌藝術網:在整個展廳設置上如何規劃?

李磊:目前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展廳面積,我們長期陳列展為主,比如現在的49米和41米展廳;還有三分之一是自主策劃的重要展覽,以中華藝術宮學術研究為基礎進行的展覽;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是和社會合作的展覽,這樣展覽就會豐富多彩。

十一以後,按照規劃,我們會把中華藝術宮鬥冠部分的三個樓面,調整為長期陳列的結構, 49米層為「江山如此多嬌」,體現中國美術的文心與詩情,把它放眼於全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美術的綜合成就。在這個綜合成就當中,我們特別強調了文心與詩情,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這是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呈現方式,這其中會結合許多耳熟能詳的中國的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

41米展廳未來將規劃為「海上延伸」,這是上海這座城市面向未來的藝術的暢想和表現,這是上海當代藝術的一個截面。這部分區域與49米展廳有所不同,它更加具有實驗性、更加有創新性,同時又代表上海的地域性。我們固守海派,海派特質在當下有一些什麼樣的新的表現?上海是個非常開放的城市,上海當代藝術的表達也是非常多樣的,在這裡希望能夠有一個長期的陳列,讓外地的、外國的觀眾來到這裡的時候,就能看到上海一個基本的視覺藝術的面貌。

33米層展廳將以展示近代和現代的捲軸的紙本繪畫為主的陳列。從總的方向上,觀眾從三層樓看下來,從全國到上海,再到看近代、清代和民國老藝術。

雅昌藝術網:在參觀路線上如何做出引導?

李磊:未來我們在參觀動線上也會做出區隔,可能會設置兩條動線:一條是旅遊動線,鬥冠部分基本上是做旅遊動線,它是一個普遍的視覺呈現的區域,這是讓遊客有一個基本的審美的感受,只要旅遊者來這,可能看完這部分就可以了解到中華藝術宮的幾件重要館藏作品。另一條是學術動線。這個學術動線將運用特展,把一般的旅遊者跟藝術愛好者進行適當的切割,針對不同的觀眾,進行區隔,不受互相干擾。

雅昌藝術網:把中華藝術宮的觀眾群體作出區分。

李磊:從總體來看,中華藝術宮主要有四類觀眾群體,我們要圍繞不同的需求去做:第一類是遊客性的普通觀眾,對他們來說,只要知道中華藝術宮是個美術館,就可以了。因為中國是審美教育非常貧乏的國家,雖然我們歷史上文人是非常重視美術,但是普遍的民眾和教育結構,對於藝術,陶冶心靈這些是不重視的。在這種缺乏的情況下,美術館是滋潤心靈的,就像一滴水灑在乾涸的大地上一樣,很多人的心靈是乾涸的,你到了這裡,滴點水,種下粒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讓這些不了解,不懂,不喜歡的人看一看,有所了解或者有點喜歡,這是最基礎的。

第二類是受教育型的觀眾,包括學校的學生。目前學生參觀普遍問題是缺少前期功課和準備,我們正在做一個課件,希望以後進來的學生跟我們能夠聯動,系統化以後,能夠變成一個課程。這個工作其實要細心的去做,而且要課程化、系統化。我們曾經測算過,如果每一天接待十場,每一場我們有270個位置的多功能廳,一天能夠有一千個孩子進來參觀學習,這個工作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們慢慢朝這方面做。

第三類觀眾是藝術愛好者,目前攝影展擁有最多觀眾,其實是書法,最後才是其他展覽,這其實就說明了,真正美術核心觀眾並不多,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僅僅局限在中國畫、油畫、雕塑這幾個樣式中,要有多樣性。

第四類觀眾是專業型觀眾,他是自己創作的觀眾,他是看門道的,他在展廳轉一圈,其實是很挑剔的,同時對環境也很要求,所以我們也要想辦法營造氛圍。尤其是個展,要慢慢變成一個思考型的空間,是心靈洗禮的空間,就像一個教堂一樣,我們也要去朝著這個方向做。

還有一類觀眾是學習型觀眾,比如說講座的觀眾,就是針對真正愛好藝術,想學習的觀眾。

雅昌藝術網:中華藝術宮在講座設置上,也不局限於藝術,有很多不同門類的講座,在公共教育方面如何考慮?

李磊:中華藝術宮它是個美術館,但是它更加是傳播價值觀,傳播真善美的地方。我們現在的講座內容和社會服務與藝術交流的內容,已經不局限在美術本身,內容有美術、戲曲、文學和文化研究類。

雅昌藝術網:不設定講座的內容與邊界。

李磊:在文化傳播和文化的內容當中,我們在做四個圈:核心的圈是美術,美術館的功能要求美術是我們的核心業務;第二塊是多樣的藝術,涵蓋戲曲、電影、音樂等其他的藝術門類;第三個圈是文化,涉及到生活方式、社會治理,都可以在裡面來討論。第四個圈是價值觀,中華藝術宮秉承的價值觀,是正能量與建設性的思想方法。所以中華藝術宮整體的氣質是向上的、正能量的、建構性的,但我們的文化態度是多元、豐富而開放的。

雅昌藝術網:中華藝術宮如何梳理和呈現藝術家的捐贈?

李磊:現在我們收藏全部是無償捐贈的,比如我們剛剛接受的蕭勤老師的捐贈,這件事情就有很強的象徵意義:蕭勤老師說,我對於中國文化的根脈的堅守是一貫的,我的精神和我的藝術必須回家。他的態度非常堅決,不是模模糊糊的,含混的模稜兩可,必須回家,這是他的理想,他會把八十件作品捐給中華藝術宮。所以重要的就是這個館和城市的魅力,這是精神和文化的回歸。當這樣的文化開始向中華藝術宮這樣具有象徵性的文化場館開始聚集,我們的內容會開始越來越充實,越來越多樣。

雅昌藝術網:對中華藝術宮未來的期望?

李磊:未來,中華藝術宮將繼續與其他藝術門類開展更多跨界融合和創新實驗,以傳統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文創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到文化傳播、藝術研究、文創產業、社會建設等領域,構建教育和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不斷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魅力。我們用四個詞來描述我們的工作:叫「傳承、創新、開放、融合」,這是我們的方法,「打造全球華人美術的雄偉殿堂」是我們的口號。

雅昌藝術網:謝謝!

相關焦點

  • 上海世博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迎客在即
    上海世博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迎客在即 China Art Palace to open soon The China more>>   中新社上海8月30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十二五」期間的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鼎盛中華,世博中國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世博會結束後,更名為中華藝術宮(位於上海地鐵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
  • 中華藝術宮開館5周年 接待觀眾1230萬人次
    ,來自上海的68名青少年在中華藝術宮舉行迎國慶升旗儀式,並用繽紛的畫筆描繪都市變遷和城市發展。當天,作為原世博會中國館「變身」的中華藝術宮迎來了開館5周年。5年間,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1230萬人次,舉辦展覽180餘場,開展公共教育活動760多場……通過傳承、創新、開放、融合,打造全球華人美術的雄偉殿堂是中華藝術宮的宏偉目標。
  • 世博場館再利用方向明晰 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中廣網上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周強)根據「十二五」期間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總體思路,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虹橋國際舞蹈中心等市級重點項目將於今、明兩年開工建設。
  •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中華藝術宮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6855萬平米。展示面積相比世博會中國館增加0.9萬平米,達6.4萬平米,擁有27個展廳。宗明介紹說,中華藝術宮是具有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為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
  • 曾經的中國館,現在的中華藝術宮
    2010年夏,世博會期間,我和我的閨蜜,我從南京,她從海門,我們都奔向一個目的地——上海。目的:參觀世博會。原本計劃參觀中國館,當我們看到長長的隊伍,由於出行時間的緊迫,只能做了其他安排。這一擱淺,十年過去了。我們都已經是孩子的媽媽了。心中的中國館,雖然沒有去現場看過,但似乎一直在身邊。經常惦記著,一定要去看看中國館。今年暑假,帶上我的孩子,去了上海。
  • 世博會過去10年了,中華藝術宮還在創造第一
    在2010年5月1日起的184天裡,浦江兩岸5.28平方公裡範圍的園區迎來了一場國際交流盛會。共有190個國家地區和56個國際組織參展,7000多萬觀眾來到現場,盛況空前。當年,呈四稜台鬥冠狀的中國館以一抹「中國紅」豔壓全場。世博結束後,它轉型成了中華藝術宮,於2012年10月1日開館,馬上就要迎來它的第8年了。
  • 「黃牛」鉚牢中華藝術宮 免費預約券加價出售
    隨著中華藝術宮的開館運營,原世博浦東片區各展館又熱鬧了起來。各大旅行社都將中華藝術宮和當代藝術館列入新的「上海一日遊」景點。「我說的價格你肯定接受不了。」記者搖了搖手。「你說說看呀!我這裡還有兩本,都很好的。」「3本10元錢。」記者答。「什麼啊!我進價都不夠!」 ……【中華藝術宮】永遠的「最後兩張」 中華藝術宮目前尚不對外售票,參觀者需要網上預約,然後前來領取預約券。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將於今年「十·一」開館試展
    這是中華藝術宮展廳(8月30日攝)。8月30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的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中華藝術宮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示面積達6.4萬平方米,擁有27個展廳,是以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為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為公益性、學術性的機構,將收藏、展示和陳列反映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的藝術珍品。
  • 「天女散花:李磊藝術展」將於12月在北京開幕
    天女散花海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思恩):「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12月23日,北方冬季,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將迎來南方上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李磊帶來的個展「我要把這個展覽做成一部『戲劇』」,李磊說,戲劇是人類的遊戲,是對理想與未知的情緒性模擬。因此戲劇是非真實的,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非真實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做這部『戲劇』時可以想入非非,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打破現實時空的邏輯與情緒的藩籬。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設置空間關係和情緒節奏來構建屬於我們控制的特定空間的思想和情感張力」李磊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 藝術家李磊大型個展借「天女散花」說生死
    藝術家李磊大型個展借「天女散花」說生死 2016-12-24 1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天女散花——李磊藝術展
  • 世博中國館原本要臨江而建?總規劃師10年後透露選址「奧秘」
    可是早在2004年上海還只有4條地鐵,短短6年間8條地鐵通車,到2010年上海已有12條地鐵線路。也許你沒有察覺,但這其實是世博會帶給上海市民紅利。吳志強說,他從未將世博園區建設看成一次性項目,而是當作中國城市可持續建設實驗與示範的載體,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模式。在吳志強看來,上海世博會帶給這座城市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把路網全部打通,方便了之後百姓的出行。
  • 今晚中華藝術宮首開夜場 「中國紅」熠熠生輝
    今晚6點至9點,中華藝術宮首個夜場開啟。除了「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剪紙展,帶領觀眾領略鮑賢倫的書法藝術和欣賞陝北的剪紙藝術之外,中華藝術宮的景觀燈也同時亮起,曾經的世博中國館的「中國紅」在夜色中熠熠生輝。
  • 閉館中的中華藝術宮|立足上海 豐富線上推介內容
    對此,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立足上海,以中華藝術宮為樣本,一窺疫情之下,上海美術館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機遇。中華藝術宮外景據中華藝術宮館長沈捷介紹,這次疫情加快了館內豐富「線上推介內容」的步伐,「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在疫情過後將成為常態。
  • 十二藝節丨中華藝術宮三大展今天開幕,怎麼看?攻略在這裡
    今天上午,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同時在中華藝術宮正式對公眾開放。三大展覽分別位於藝術宮的0米層、5米層和B2層,幾乎覆蓋了中華藝術宮所有的臨展空間。
  • 李磊用大型藝術展《天女散花》探討「生死」
    即將亮相的「天女散花:李磊藝術展」以佛學典故「天女散花」為切入點,以「生」與「死」的表現為內容,藉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約5000平方米全部藝術空間,通過繪畫、雕塑、裝置、表演等方式討論「生命的存在與消亡」、「時空的轉換與摺疊」、「意識與物質的互文與轉換」、「抽象與具象的對話與因果」等命題,展現李磊近年的藝術思考與實驗,是一個集思想性、學術性與觀賞性於一身的大型展覽
  • 5月13日世博會中國館專題新聞發布會
    5月13日,世博新聞中心舉行中國館專題新聞發布會(一)  在今天舉行的世博會中國館新聞發布會上,世博會中國館館長徐滬濱介紹了中國館和省區市館的展示主題為此,中國館積極呼應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把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中國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讓觀眾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可以用16個字表達中國館的主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師法自然」。中國館的展示努力展示出5000年的燦爛文明、30多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在這基礎上詮釋城市發展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師法自然」的特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於10月1日開館
    昨天(8月30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這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名片」。    兩館的建設可填補上海藝術博物館體系的空白,即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