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之都哈爾濱:冰城非遺傳承多彩文化

2021-03-04 東協與中日韓文化城市網絡

哈爾濱市2020年國家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一)

為慶祝2020年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網絡平臺展示為主,體現「非遺傳承進萬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的保護理念。主要以非遺圖展、「非遺體驗式教學」、非遺購物節等方式,組織廣大非遺傳承人把集中傳承變為網絡傳承,把節日大舞臺變成居家創作的小舞臺,發揮自身優勢,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本期非遺圖片展,集中展示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的優秀作品圖片,讓廣大市民通過手機在家就能體驗美輪美奐的非遺手工藝術品。

   李家10號燻醬館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著名商標,是龍江老字號企業,從祖輩傳承下來的配方,到代表性傳承人李秀珍從父輩手裡繼承下來的燻醬手藝,歷經五代傳承,已經有百年歷史。從李書生先生,發明煮雞秘方到如今,經歷了百年風雨。熬煮食材的秘方,仍舊保留祖輩傳下來的嚴格配料。

       

     義利糕點糖果其前身是老香坊地區人人皆知的「劉氏糕餅鋪」。代表性傳承人劉成立的曾祖父是滿清正白旗的包衣,清朝末年曾在宮中任專司點心的御廚,最拿手的就是花生糖、奶糖、宮廷桃酥和綠豆糕。其祖父繼承了父親的手藝,1928年來到哈爾濱後,定居香坊一帶。

     1961年,劉成立的父親劉超繼承了劉記糕餅鋪,經過傳承發展,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尤其是花生糖、奶糖、桃酥和綠豆糕這幾種點心, 可以說,有了「義利」糕點「重義輕利」的因,才有現在「因義而利」的果。所以將店鋪更名為「義利」糕點。

亞溝粘豆包製作技藝

 粘豆包系滿族人傳統食品,東北特產之一。粘豆包沿襲了女真人吃粘米的習慣,具有上千年的歷史。粘豆包因不易消化,所以老話都說「粘乾糧抗餓」(俗語「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由此而來),因此更適宜滿族人經常在天寒地凍、饑飽無常的野外環境漁獵時食用。亞溝粘豆包選用優質糯米、大黃米、粘玉米、芸豆為主要原料,採用獨特的發酵工藝精製而成。色澤誘人、香粘可口、營養豐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屬直鏈澱粉,便於消化,老少皆宜,是一種極好的保健食品。

龍濱酒傳統釀造技藝

     


     龍濱酒傳統釀造技藝一直秉承傳統手工古法釀造技術,引進南方茅臺酒廠優良菌種,吸取了茅臺、五糧液釀酒工藝之精華,精選優質高粱為釀酒主要原料、屬純糧固態發酵,酒中香源是大自然微生物在傳統發酵過程孕育的結晶,小麥培制高、中溫大曲,採用一年為一個大生產周期循環,七輪發酵(一周期30天),六輪取酒,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餾酒,回酒養醅,老醅增香,分質陳貯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原漿酒。經數十年陳貯原漿年份酒採用酒與酒的勾兌,不添加任何外來的人工合成香味物質,完全靠原生態、原汁原味的醬香、芝麻香、醇甜、窖底四大特質原漿酒組成自然香韻,形成高端品質白酒。

賓縣農民畫

   賓縣農民畫創作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八十年代創作群體形成。它的誕生是以傳統民間美術為根基,綜合運用箱櫃畫、剪紙、刺繡、皮影的表現手法,融合現代美術特點,發掘了中國北方農民的審美世界,表達了中國北方農民的生活理想及情感,賓縣農民畫為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方正剪紙


方正剪紙,剪功精巧,以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求變求新的特點,形成了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意寓深遠、貼近生活的藝術魅力,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黑土地民間民俗藝術之一。2008年方正剪紙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麥 秸 工 藝

     


      哈爾濱的麥秸工藝始於1903年,民間老藝人喬淑荷的父親喬汝翼把山東麥稈編草鞋、包、扎風箏和一些生活用品的手藝帶到了哈爾濱,又研究出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紋理和質感,經過煮、刮、燻、制、熨、漂、染等十幾道工序加工處理的麥秸粘貼藝術畫,給人以美的感受,並傳承至今。麥秸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冰雪雕技藝

     冰雪雕是冰雕和雪雕的統稱,是一種以冰雪為主要材料來雕刻的藝術形式。冰雕有晶瑩剔透之美,雪雕則是不透明的白色,有樸實造型之美。故此冰雪雕出的形象通透潔白,立體感強,形象鮮明,雖然受季節和溫度影響,保存時間短,如曇花一現,但這也成就了冰雪雕這一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布貼畫

   

      呼蘭布貼畫,其藝術造型、色彩都很獨特,製作出來的效果是筆墨無法代替的。目前,呼蘭布貼畫藝術的材料是特製的染色布,貼畫的特點是野貼法。貼的組合體現了美的時空、美的情趣,體現了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通過傳承人的巧手以新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蛋雕

   

     蛋雕,即以禽蛋蛋殼的自然色彩為基調、運用各種雕刻技法在其表面上鏤刻造型。代表性傳承人盧天壯和趙麗娟在汲取前人「雕卵」藝術精華的基礎上,發展了這一古老的民間「絕活」。由他們首創的色彩漸變浮雕、內壁浮雕雕刻技法,發明的「蛋腐蝕鏤空雕刻方法」代表了現今蛋殼工藝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黑陶

   

     黑陶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李氏黑陶技藝源於祖籍山東的李姓燒制陶盆的世家。從1920年傳承至今,歷經三代百餘年,由最初的僅僅燒制簡單的日常生活使用的土陶製品,發展到現今的兼有實用、觀賞、收藏價值於一身的黑陶藝術器物。

樺樹皮畫

   

      唐德濱樺樹皮作品,博採眾長、大膽創新。近年來代表性傳承人唐德濱開始探尋黑土文化與油畫藝術的結合,以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貼切的藝術語言發明創造了北方樹皮山水畫表現新技法,打造龍江特有的文化特色,開拓了樹皮畫的新視野。其作品中不僅有江南水鄉的柔媚,更有塞北雪鄉的飄渺。

剪紙(道外)

   

      剪紙(道外)的傳承人施麗華是國家一級藝師,省高級美術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省、市、區民協會員。榮獲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中國剪紙終身榮譽獎,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2012年中國工藝創意設計大獎賽《金鳳凰》金獎。

剪紙(南崗)

     剪紙(南崗)的作品風格,在傳統嬤嬤人形象的基礎上,結合漢族傳統紋樣,少數民族紋樣創作出嬤嬤人、薩滿神像。造型思維來自於黑龍江本土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目前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大量的時代時尚元素,形成了風格多樣,造型新穎,裝飾性強,寓意吉祥的嬤嬤人形象,突出了黑龍江本土文化特色。

角雕

   

   「角雕」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在上世紀70年代初已名揚海內外。「角雕」 的許多技法借鑑了玉雕、牙雕的製作手法。與牙雕、玉雕等藝術品相比,「角雕」的工藝最為複雜。製作一幅「角雕」作品需要經過描邊、去皮、畫稿、鏤空、粗雕、精雕、拋光、配座、包裝等三十多道工序完成作品。因此,1978年曾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中國三大新工藝類之一。

金漆鑲嵌工藝

      金漆鑲嵌工藝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金漆就是金與漆的結合。如描金、搜金等。明代漆藝專著《髹飾錄》稱之為"金髹",名"金漆"。涵蓋彩繪、雕填、刻灰等工藝皆可統稱為"金漆"。"金漆"與"鑲嵌"工藝的結合稱之為"金漆鑲嵌"。它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高雅的藝術價值,廣泛的實用價值和珍貴的收藏價值。

金水陶製作技藝

  

      金水陶瓷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洗禮有著自己完整的製作生產流程,製作需要分批瀝乾、揉練、盤拉、修丕、塑性、燒制、潤色、精雕等30餘道工序。原料來自於阿什河車床千年沉積於地下的黑土淤泥,其土質根據流域不同可堅細可粗獷、富含礦物質豐富使其具有獨特魅力。特別在北方陶土不適宜成瓷的問題上,金水瓷有其祖傳的工藝解決方法,實現了南北方陶瓷的結合,是北方陶瓷的一大重要突破。

烙畫葫蘆

     烙畫葫蘆手工技藝,又稱火繪,俗稱「燙畫」或「烙畫」,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工藝。「火畫」 葫蘆出現於清代,其人在方寸之地用極細的火針,精心繪製出山水、人物,意境深遠,大大提高了葫蘆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層次。

瑪瑙浮雕製作技藝

      瑪瑙雕刻常見的三種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和鏤空雕。由於瑪瑙本身質地硬、脆,雕刻過程中容易出現崩口現象,所以作品以浮雕技法居多,大多用來雕刻掛件和牌雕件。浮雕雕刻技藝注重在「雅」、「精」、「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所需表達的意境,這需要雕刻者具有靈活多變的設計和紮實的雕刻功底。

毛筆製作技藝

     

      毛筆製作,選用東北的黃融尾巴(元尾)上等的山羊毛、山兔毛等數十種動物毛為原料,經過特殊的工藝、精工細作而成,作品具有尖、齊、圓、健、聚,揮灑自如之特色。尤其是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於同尚製作的狼毫筆,貨真價實,在全國制筆業中屬領先地位。

麵塑

     

      麵塑,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其主要原料是麵粉與糯米粉蒸製成麵團,在其中加入各種顏料,進行充分混合後,並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捏出各種古今人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麵塑的起源與古代麵食製作有著緊密的聯繫,直至今日很多地方民間仍流傳著每逢節慶、喜慶日用麵粉做巧餑餑、棗花、月糕、面魚的風俗。

木雕

     

      黑龍江省廣袤的森林,大量的伐區剩餘物,原始森林裡的奇形異木,給龍江的手工木雕,癭木雕刻提供了大量材料,通過木雕藝人的妙手天工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曲氏木雕,以其粗獷原始、簡潔概括、巧借自然等特色,亦成為中國北方木雕的一朵瑰麗奇葩。他的雕刻工藝既吸收了江南木雕細膩柔美的風韻,又獨具北方木雕的粗獷大氣的風格。

納鞋底兒手工技藝

     

      手工千層底布鞋,在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東北千層底布鞋製作工藝在闖關東時代與來自各地域的闖關東人群相結合,集百家於一長,形成了它特有的風格。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的傳承人程雪傑將這一獨特的千層底納鞋底兒手工技藝繼續傳承並進行了更好的發展。在保持原有千層底的舒適、透氣、養腳的功能基礎上,還增添了按摩抑菌功效,使其應用更廣泛,並於2007年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手抓鼓製作技藝

     

     手抓鼓系自女真人及滿清時期,朝廷及民間大祭司(巫師)祭祀使用的。手抓鼓相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歷程。它屬於漢族、滿族、內蒙古、鄂倫春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活動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手抓鼓的製作過程比較精細,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鼓的音質,所以製作工藝必須是口傳身授的。

手工布藝

     

     手工布藝,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布上的藝術,它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中國民間工藝中一朵瑰麗的奇葩。通過色彩搭配與刺繡圖案,賦予了作品靈動的表現力和想像力。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得到了更好的傳承。

靰鞡鞋製作技藝

     

      靰鞡鞋製作技藝是黑龍江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數百年來,民間流傳:「關東山,三件寶,人參、貂皮、靰鞡草」之說。做靰鞡的皮子要用穀草燻,東北的穀草經霜梗硬、葉厚,點燃後煙大。用穀草燻後的牛皮幹溫適度,抹拉得體,上針下抽不走型。拿完褶、上完臉,還要在後跟上釘兩個扁釘,以便走起路來抓地穩。靰鞡鞋採用獸皮(主要用牛、豬皮縫製而成),形似今天的靴子。

冷兵器手工製作技藝

     

     冷兵器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不利用火藥而直接殺敵的或保護自己的兵器。「傳統冷兵器手工製作技藝」由楊家爐傳承演變而來,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直至今日依然由其第四代傳人楊平、王加明保持著手工製作,主要採用傳統的「凹」式打磨,刃薄背厚,最大程度減少了重量但又不失強度,作品風格迥異,展現作品形、材、工的統一和諧之美。

青牛葫蘆

          青牛葫蘆講究物體與烙畫色調之間的統一,物體與形式的和諧之美。葫蘆烙畫「沙點皴」 技法,使葫蘆藝術與詩、書、畫相結合,更具自然成趣、妙趣橫生特點,增加了葫蘆工藝的文化內涵。因在作品上落款青牛二字,人們喜愛便稱為「青牛葫蘆」。

(轉載自哈爾濱文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可聯繫後臺,及時刪改,特此聲明。)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精彩等你來發現

相關焦點

  • 「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開展
    莊文斌 攝記者 居小春 孔茜刻畫傳神的揚州雕版印刷、憨態可掬的西安布藝老虎、幾可亂真的長沙湘繡……昨天,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開展,泉州、寧波、青島、長沙、揚州等9座城市的30多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各地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全方位展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絢爛多彩的地域文化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 泉州非遺瑰寶驚豔亮相
    日前,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揚州開幕,泉州、寧波、青島、長沙、揚州等9個城市的30多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各地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全方位展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絢爛多彩的地域文化。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 泉州非遺瑰寶驚豔亮相
    來源:泉州網泉州非遺惠安石雕在展會現場收穫許多關注(王海波 攝)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日前,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揚州開幕,泉州、寧波、青島、長沙、揚州等9個城市的30多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各地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全方位展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絢爛多彩的地域文化。
  • 9座城市30多項非遺集中亮相,「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暨城市非遺展在揚舉辦
    交匯點訊 11月24日,「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在揚州召開,並在「486非遺集聚區」舉行「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個城市的30多項非遺參展,全方位展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絢爛多彩的地域文化。據了解,這是國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首次齊聚一城。
  • 紹興非遺添彩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
    11月24日上午,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江蘇省揚州市隆重啟幕,來自全國9個不同城市的30多項非遺代表性項目齊聚一堂,交流互鑑、以藝會友,共同演繹出一場精彩的非遺「群英會」,紹興市選送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紹興花雕製作工藝參加展會,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國榮和紹興花雕製作工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文俊進行現場技藝展示。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讓人流連忘返
    以「東亞文化之都」為名,以「優秀非遺文化」為媒,作為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今天(11月24日)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集中展出,16位大師和傳承人應邀在現場表演,令人眼界大開,流連忘返。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舉行
    揚州市市長張寶娟(前排左二)、文旅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張西龍(前排左三)同嘉賓觀看敦煌彩塑製作11月24日上午,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揚州市市長張寶娟、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張西龍、「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城市各市領導、各市非遺傳人代表出席了展覽儀式。
  • 鈞臨冰城——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
    9月22日上午10:30,隨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高超宣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項目優秀作品全國巡展——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活動開幕」,鈞瓷——這個古老的火的藝術撩開了她在冰城哈爾濱的神秘面紗。
  • 鈞臨冰城——禹州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
    9月22日上午10:30,隨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高超宣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項目優秀作品全國巡展——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活動開幕」,鈞瓷——這個古老的火的藝術撩開了她在冰城哈爾濱的神秘面紗。
  • 敦煌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首席記者 田蹊 攝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據蘭州晨報報導(通訊員 王文江 記者 楊亮)近日,記者從江蘇揚州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上了解到,敦煌市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2013年啟動,目前中國已有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座城市當選。
  • 揚州正式榮膺2020年度「東亞文化之都」
    據悉,揚州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在中日韓交流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保護傳承中弘揚歷史文化、在擴大對外交往中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成績經驗得到評選委員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成功當選2020年度「東亞文化之都」,這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後中國首個當選城市,也是「東亞文化之都」首次引入終審答辯和專家評審環節後第一個公開評選產生的城市,是繼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和西安後,中國第七個獲選城市
  • 敦煌彩塑亮相「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
    敦煌彩塑亮相「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圖片由甘肅省文旅廳提供每日甘肅網11月2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精彩技藝目不暇接。11月24日,「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開幕。來自泉州、青島、敦煌、長沙等9個國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30多項代表性非遺項目亮相揚州古韻河畔。甘肅展區展出了來自敦煌市莫高裡工匠村的敦煌泥塑、敦煌壁畫古法臨摹體驗。展會現場,敦煌彩塑、泉州花燈、長沙湘繡、揚州刺繡等非遺項目奪人眼球,非遺傳承一絲不苟地創作作品,成品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 文化濟南擁抱「東亞文化之都」
    在「東亞文化之都」走過的8年曆程裡,已經有25座城市獲得桂冠,中國有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以及敦煌,日韓則有奈良、京都、大邱、釜山等。這些城市已經成為東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輻射帶動了整個東亞區域文化與旅遊事業的繁榮昌盛,助力亞洲地區一體化進程。為什麼?
  • 第34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暨2018「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哈爾濱...
    人民網哈爾濱1月5日電(蘇靖剛)第34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暨2018「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哈爾濱活動年於1月5日晚正式啟幕。本屆冰雪節以「冰雪之冠上的明珠——哈爾濱」為主題,圍繞七大類主題產品,打造100餘項冰雪主題活動,助推哈爾濱成為國際化冰雪旅遊目的地。
  • 文化特色的打卡新地標 哈爾濱首家「藍染非遺美學館」正式開放
    傳承數千年的非遺文化有多麼驚豔?人們熟知的板藍根是怎麼變成染料的?親手做一件「藍染」作品是什麼體驗?10月2日,一座來自3200公裡外的貴州黔東南的「藍染非遺美學館」落戶冰城,詩意盛開,成為這個國慶假期哈爾濱新的網紅打卡地。
  • 第34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暨2018「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開幕
    2018「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哈爾濱活動年開幕式於1月5日在哈爾濱松北香格裡拉舉行,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領導、黑龍江省市領導、「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政府代表團、「歐洲文化之都」城市代表團、「冰雪之約」嘉賓、冰雪旅遊峰會嘉賓、寒博會嘉賓以及中外主流媒體記者共參會,一場世界性的冰雪狂歡拉開序幕。
  • 「紹興花雕」是以酒罈命名的「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開眼界
    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開展。記者看到,活動現場,我國各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設立展臺,進行非遺技藝展示,令人眼界大開。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我國已有7城成為「東亞文化之都」,揚州是江蘇首個獲選城市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和揚州市政府主辦,是該市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進一步促進「東亞文化之都」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升「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 哈市開展「福盈冰城·雲享中國年」文化旅遊線上系列活動 四大板塊200餘項重點文化活動讓在哈過年朋友盡享文化旅遊盛宴
    今年春節線上文化活動覆蓋到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一是組織「冰雪劇會·獻禮百年」戲劇線上展演。哈爾濱歌劇院、哈爾濱話劇院、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將通過ZAKER哈爾濱,推出《情動哈爾濱》《索菲亞教堂的鐘聲》《水果部落夢想+》《良宵》《江姐》等8部原創大劇。2月10日,哈爾濱芭蕾舞團將在央視頻、文旅中國、微信視頻號播放「冰城傳奇」全息芭蕾《冬日夢幻》,2月20日,播放現代芭蕾《愛的樂章》。
  • 擁抱「東亞文化之都」,濟南已經準備好了!
    這項工作也成為三國共同實施的中長期文化合作的戰略性項目,並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之都聯繫緊密,互動頻繁,進入全球「文化之都」品牌陣營。  在「東亞文化之都」走過的8年曆程裡,已經有25座城市獲得桂冠,中國有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以及敦煌,日韓則有奈良、京都、大邱、釜山等。
  • 「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在揚舉行「兄弟城市」共謀發展「國際名片」增光添彩
    本月24日、25日,「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在揚州召開。會上,各「兄弟城市」聚焦「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聯盟」成立及未來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大家表示,要充分利用這次機遇,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擴大文旅「朋友圈」,為「東亞文化之都」這張「國際名片」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