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期
創意的因循、精神之失傳
一般的看法是,自原作者過世後,該系列的水平每況愈下,雖然這的確是事實,但也不代表《南海大冒險》以後每一部作品的水平都比不上原作者生前的。真正令筆者感到該系列創意開始乾涸的,是《貓狗時空傳》。自該部作品起,製作公司開始了重製舊作的計劃,也自該部作品開始,幾乎每一套新作都脫胎自現有的短篇(除了《秘密道具博物館》),這正說明了靈感欠奉。
以前哆啦A夢的電影很感人,但不代表它必須感人。感人源自什麼呢?正是上述說的犧牲精神。看見一輛吉普車為了保護靜香捨身撞向海神波士頓,看見哆啦A夢撞向巨大的氣體罐,劇情流暢自然,很難不被觸動。但新作往往為「感動而感動」,例如重製版的《新魔界大冒險》和《新宇宙開拓史》都加入了原作沒有親人重逢,在情節上毫無必要甚至相當突兀。最不堪入目要數《奇蹟之島》,父子情在電影完全得不到發展,卻硬是要不停渲染親情,不禁令人掩目。
另外,商業上的考慮甚至破壞了電影本身。要問一個問題,為何近年的作品,都必定會有類似「吉祥物」的角色呢?除了要推銷賣周邊產品除,大概沒其他理由。這都算了,但這類考慮有時到了影響故事的地步。就以上述談論過的新版《新鐵人兵團》(2011)為例,這本來是機械人零露露的成長故事,但為了置入吉祥物,竟把大機械人的腦袋換成一隻小鳥,由敵人變成朋友,部分劇情更轉移到它身上,令前者的描寫削減,影響了整個人物和故事的深刻度。同時,場景的設計馬虎,仿佛只為了替角色加上新服飾而設,實在令人失望。
最大問題,少了犧牲的覺悟,故事變得「不勞而獲」,角色沒有成長,沒有領悟,輕輕鬆鬆又完成一次冒險。俗套一點說,這些新故事中,敵人變得低能、單一、平面,很容易被解決掉。又以《奇蹟之島》為例,(這實在是最差的哆啦A夢電影之二,另一部是《人魚大海戰》),眾人呼求「黃金海格力斯」(奇蹟島上的神之甲蟲)的幫助,敵人就被打倒了。說好的犧牲呢?就當這真是兒童向電影,教育意義在哪呢?難道這是福音電影?哆啦A夢的故事不是一直述說依靠某種力量的惡果嗎?《奇蹟之島》帶給我們的精神,這還真是懦弱呀……
評一評《大雄的宇宙英雄記》
說了這麼多,也該談談這部2015年上映的作品吧。基本上,剛才的批評全部適用。
故事講述大雄他們希望拍攝英雄電影,找哆啦A夢幫忙,拿出法寶漢堡包導演,卻在拍攝期間被波古路星人阿倫誤會,被當被真正的宇宙英雄,因此邀請其解救母星的危機。該星被一群偽裝的宇宙海盜入侵,以興建樂園為名,實行某種恐怖計劃,然而國民仍被蒙在鼓裡。主角一行人也以為這是漢堡包導演的安排,欣然接受。不料,到達波古路星後才發現不是做戲。一番掙扎後,很快就決定幫助阿倫,與海盜們戰鬥……
故事背景與《宇宙開拓史》非常相似(而《宇宙開拓史》在2009年才重製過)。不過平心而論,這系列的場景──海陸空宇宙甚至魔界都用過了,因而總會找到相似的前作的。但若仔細比較,前者在設定上仔細,這更顯得本作的隨意馬虎。波古路星的國民除了單純,無別的性格,明明是一個星球,卻展現得像一條小村莊。比起《宇宙開拓史》的曠野星,有其自身的歷史、地貌、特產和地緣政治,連時間和重力等細節都有詳細描述,波古路星在設計上的貧困實在一目了然。心思花在哪裡了?是主角們的服裝造型?是漢堡包導演的「萌」?
波古路星之所以貧困,因為它只是一個讓大雄他們完成英雄活動的舞臺,它只扮演了最單純的,被解救的角色,就像在城堡等待王子親吻的公主一樣。異域與主角沒有交流,這是很大的問題。在過去的作品中,通常看重的不只是大雄他們給予了異域什麼,更加是異域本身帶給了主角們什麼。例如大魔境令胖虎成長,魔界的恐怖反而令大雄學會了承擔,這種交流是重要,但在波古路星,除了阿倫與大雄尚算有一點關係,其他完全空白。甚至阿倫為何會如此信任大雄他們,其實也鋪設得不太合理。另外,當看到宇宙海盜以大型主題公園為偽裝,進行某種陰謀時,我以為這是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偽善面具的一種隱喻,但故事沒有就這方面有任何發展,證明了這可能只是我的幻想。
電影一再吶喊「我們可以成為真正英雄」,和對大雄的戲謔一樣過多。如果說後者只為了製造千篇一律的笑點,那麼前者同樣擁抱著廉價的信念。「英雄」在哆啦A夢電影中是一直存在的,在《雲之國》中是捨身就義的哆啦A夢,《鐵人兵團》中則是殺身成仁的零露露,如前所述,勇於犧牲自己成就「義」的人物,就會是這系列中的英雄。這簡單、大眾化的邏輯一直存在,又何必倒退到口號式的吶喊?
這電影中是大家都成為了英雄,但他們都沒有履行英雄的責任。本作再沒有限制哆啦A夢的能力,其法寶的大能直接輾壓敵人。穿著被高性能電筒照射過的英雄服,主角們如此簡單就「秒殺」(我不想用這個詞,但這真的最精準)了海盜三大幹部。大雄獨自面對海盜首領,不是出於其勇氣,而是偶然的產物。那首領出奇地虛弱,不是吹噓得很強但實際很弱,而是真正的虛弱,它也被大雄無意義地叫喊下,無意中使出的必殺技秒殺了。整個故事都在引誘觀眾如此詮釋︰誰都能成為英雄,只要你有一隻哆啦A夢。這簡直是對原作精神的背叛。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飾演哆啦A夢的配音員黃昕瑜的表現很好,她的確配出了日版哆啦A夢的感覺。觀眾們起初不習慣是必然的,但以她的表現,是值得被期待的。若要比較新與舊誰較好,絕對是林保全,只因為他實在太出色了,甚至比日版更出色。他的叮噹同時詮釋了小童與老師的兩面性,是我聽過所以叮噹配音中最出色的。即使在日本,他仍會是最頂尖的配音員。新舊之比的意義是否只在於懷緬過去,感嘆昔日的好?無論是配音也好,作品本身也好,哆啦A夢仍然存在,就有超越舊作的可能,寄望下一套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