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生近照。
王吉生和戰友的合影。
「歌唱吧同志們,歌唱吧親愛的同志們,我們為勝利歌唱!我們為志願軍歌唱……」近日,我們走進冀州區褚家莊,看望抗美援朝老兵王吉生,老人高興地將剛剛收到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佩戴在胸前,再一次激動地唱起了這首志願軍戰歌,我們的思緒也跟著老人的講述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朝鮮戰場。
王吉生出生於1934年10月,今年已經86歲高齡,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王吉生從小就飽受戰爭的苦難,1937年他的父親為了抗擊日寇在忻口戰役中壯烈犧牲,母親和姐姐也早早過世。1949年4月,他在太原參軍,成了解放軍60軍179師臨汾旅537團團部的衛生員。臨汾旅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部隊,曾是全軍最早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師旅級單位。講到臨汾旅,老人又激動地唱了起來:「我們是光榮的臨汾旅,勇猛頑強老傳統。黨教育我們不怕犧牲自己,無限忠於人民……」參軍後他跟著部隊參加了解放太原的戰鬥,太原解放後,部隊向西南進軍。1950年10月,部隊動員戰士參加抗美援朝,他踴躍報名並得到了批准。從四川灌縣(今都江堰)步行到綿陽,然後從綿陽坐汽車到寶雞,再坐火車經河北滄縣(今滄州),於1951年3月18日入朝作戰。
當時的朝鮮戰場,條件非常艱苦,出國作戰的時候,部隊給每位戰士配給了30斤炒麵、2斤幹餅和1斤牛肉乾,在剛入朝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只有這些食物,經常是就著雪吃炒麵。衣服只有1950年發的棉服,到了夏天就把棉絮掏出來,接著穿。行軍經常是在晚上,一走就是幾個小時。為了防止敵軍襲擊,到了宿營地要挖很深的坑壕,戰士們都躲進坑壕裡,以免暴露目標。在部隊,他擔任衛生員,金城反擊戰後成為助理醫生。主要工作是在陣地為傷員進行急救,對傷員進行簡單處理後送到戰地醫院,對重傷員組織就地手術或者送回國進行治療。
在朝鮮戰場上,王吉生所在的部隊先後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反擊戰等戰役。在出國作戰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先後兩次榮立三等功。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他們的任務是追擊敵人,在追擊了一段時間以後,敵人發現了他們,用飛機、大炮、榴彈炮轟炸對他們進行阻擊,11班副班長腿部和胸部受傷,由於傷勢嚴重當場犧牲,12班班長和4名戰士受傷。當時天已經黑了,他和戰友們連忙把受傷人員挪進防空洞裡,並配合醫生李元沛對傷員進行止血、包紮,等忙完以後天就漸漸亮了。這時他走到洞外觀察情況,發現27軍的戰友正在掩埋犧牲戰士的遺體,其中就有11班副班長的遺體。王吉生趕快上前說犧牲的同志是他們的副班長,27軍的戰士把從副班長身上卸下來的武器交給了他。醫生李元沛讓兩名戰友在原地守護受傷的戰友,然後讓王吉生和自己一起去追趕部隊,想弄幾個擔架把受傷的戰友一塊抬走。在追趕部隊的過程中,他們遇到別的部隊受傷的一名衛生員,這名戰士在救治傷員時腿被敵人的炮火打斷了,他們給這名衛生員包紮後,由於那兒沒有防空洞,王吉生怕他再次受傷,就背著他往前走。當時王吉生身上還背著11班副班長犧牲時留下的武器,還得躲避敵人扔下的炸彈,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就這樣走了一天多才找到擔架隊,他們向部隊首長報告了敵機轟炸和戰友受傷情況,將受傷的衛生員交給擔架隊,並告知受傷戰友所在防空洞的位置,為下一步戰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為此,團裡給他記了三等功。
另一次記功是在金城反擊戰中。王吉生老人一邊讓我們看他頭上的疤痕一邊說,那是1953年夏天,在行軍中他所在的團被敵人的飛機發現了,向他們投扔燃燒彈和炸彈,團宣傳幹事陳耀元、團文書劉玉聖負傷,在搶救他們的時候,王吉生自己的頭部和腹部也被彈片擊中,鮮血直流。戰地醫生為他的頭部做了手術,把彈片取了出來,後來他被評為三級甲等殘疾軍人,他的兩名戰友則長眠於朝鮮戰場。因為他在戰場上不怕犧牲,先後搶救了47名傷員,得到了部隊的褒獎。
1953年10月,王吉生跟隨部隊回國,駐紮在安徽蚌埠,接受了志願軍慰問團的慰問,收到了紀念章、搪瓷茶缸、筆記本等禮物。高興之餘,他還和戰友去照相館照相留念並保存至今。老人還特意拿出自己珍藏的搪瓷茶缸讓我們看,「送給最可愛的人」字樣讓我們感受了全國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愛戴。1955年,王吉生奉命到舟山群島參加國防工程建設,1957年隨部隊調回南京,1961年離開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
談到今天的生活,王吉生老人高興地說:「現在我享受離休待遇,醫療費全部報銷,去年我獲得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黨和國家給了我們這麼高的榮譽,讓我們這些志願軍老兵深受感動。」
我們跟王吉生老人告別時,他指著如火一般綻放的雞冠花說,等你們明年再來,這花一定比今年開得更好!他再次給我們唱起了鏗鏘有力的戰歌:「緊敲那個板來呀慢拉琴,我來唱光榮的志願軍……」
耿寶輝 王麗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