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 劉灝 通訊員 高曉聲)12月11日至15日,「新業態·新教育——2020國際數字創意設計論壇」在廣州舉行,海內外眾多數字創意設計產業領域專家學者齊聚,聚焦數字創意產業產教融合發展的關鍵問題,開展同臺研討。論壇以線下會議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為數字創意設計界一次重要的國際性盛會。
本次論壇由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產品設計專門委員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科技設計分會、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四方聯合主辦,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粵港澳數字創意職業教育產教聯盟承辦。
專家學者熱議數字創意產業產教融合關鍵問題
據了解,移動網際網路與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數字創意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內涵的「四新經濟」已成為新的經濟形態。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新一代數位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促進了供需精準匹配,引發了新一代科技革命,給現代數字創意產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
廣輕工藝術設計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論壇將匯集眾多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力量,促進數字創意產業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助力國家高水平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建設,積極推動中國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擴大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據介紹,受邀參會的大咖們共有十餘位,這其中包括: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應放天,現任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品牌市場部總經理兼華南公司副總裁吳駿華,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高級互動設計師周奕霖,「MIRACLES米駱庫」公司創始人之一Olga Sismanidou,「矩刻創意設計工作室」聯合創始人Christophe Branchu,等等。專家學者們還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見,討論構建設計生態、數字創意設計助力傳統文化新發展等當下創意設計界熱門議題。
論壇開幕式當天,廣東省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教育部教指委等單位負責人上臺致辭,充分肯定了移動網際網路與數位技術對現代數字創意產業的價值與重要性,肯定了本次論壇對於助推數字創意產業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和意義,並預祝論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會上,廣輕工校長盧坤建與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產品設計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桂元龍,共同為廣東省產教融合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揭牌。此外,廣東省產教融合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還舉行頒發聘書儀式。
12月13-14日期間,專家學者們還組團參觀白雲設計之都雲谷公園,以及全國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作品「廣交會」同步交易展。
踐行「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作為本次論壇的承辦方,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一直以來都深度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踐行「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率先開展創意設計與數位技術相融合的專業(群)教學改革。2019年,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獲得國家「雙高」專業群立項,成為中國藝術設計職業教育改革的標杆。
據了解,藝術設計學院是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二級學院,前身是設立於1975年的廣東工藝美術學校。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53名,共有四個專業群,開設20個設計專業及方向,在校生5000餘人,是目前國內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門類最齊全、在校生規模最大的二級學院。辦學45年來,累計培養了26,386名畢業生。湧現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廣州雕塑院院長、世界著名雕塑藝術家許鴻飛,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呂雪亮,「傑出華人貢獻獎」獲得者旅美畫家陳萬祥,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吳衛光,白馬廣告聯合創始人餘希洋等數百名海內外知名校友。
改革創新,打通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最後一公裡」;產教融合,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砥礪前行,積極塑造中國職教品牌……廣輕工藝術設計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學院通過這一脈相承、互相緊扣的「三板斧」,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雙豐收。
具體而言,在改革方面,「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創意設計產業崗位群,教學內容來源於企業項目,教學過程等同於設計流程,課程作品轉化為流通商品,將真實項目、教學過程、作品轉化融為一體,實現從學生到設計師的轉變,培養了一大批深受大灣區創意產業歡迎的複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在產教融合方面,藝術設計學院與廣東省廣告集團、廣州阿里雲創新中心、周大福、保發集團、許鴻飛藝術基金會等共建「產業學院」,主動與阿里巴巴設計服務平臺共同開啟「天貓設計節創新商品設計大賽」這一全國性系列賽事,與廣交會PDC攜手籌建中國高校原創作品交易平臺,實現校企協同育人資源的社會化共建共享。
學院負責人表示,面向未來,藝術設計學院將大力推進「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通過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培養「精設計、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的複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繼續朝著服務國家戰略、引領職教發展、塑造中國職教品牌的方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