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儒家文化在琉球的影響

2020-12-10 騰訊網

琉球與中國交往五百餘年,從一個貧窮落後、孤懸海外的彈丸小島變成了享有「萬國津梁」美譽的國家,無疑跟琉球王國不斷地認知中華文化,吸納中國文化的精華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毋庸置疑,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非常優秀文化,能為琉球王國所吸納,必然對琉球國家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琉球王國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地移植了中國文化,並加以弘揚光大,反映在琉球社會的各個方面。

琉球社會成功吸納攝取中華文化,完全得益於中國冊封琉球使團的傳播。古代中國1372年與琉球國建立邦交關係,此後中琉交往五百餘年,中國冊封琉球有二十五次之多,每次的冊封琉球使團匯聚了多少才子佳人、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中國文化就是通過冊封琉球使團傳播到琉球的。

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琉球進貢使團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琉球貢使團一年來華數貢,每次都有幾百人之多,他們在中國滯留期間,耳濡目染,學習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琉球,他們攜帶回國的貿易物品也切切實實地反映了儒家文化在琉球傳播的具體映像。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移居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的傳播。自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有福建沿海人民移居琉球,他們帶給琉球人民先進的中華文化,促進了琉球社會的發展,他們開創了琉球社會諸多領域的先河,功不可沒。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來華留學的琉球學生的傳播至關重要。

自與中國建立正式的邦交後,琉球國派遣大批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這些學有所成的留學生,成為中華文化在琉球的主要傳播者。還有飄風難民的傳播、走私貿易商人的傳播,也是值得一提的。譬如中琉交往的歷史過程中,有許多飄風難民流落琉球,他們將中國的生產技術、信仰習俗和娛樂技藝等傳授給琉球人,起到了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中琉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私人貿易商的活動,這些私商與琉球人的接觸,以及他們的貿易活動,有意無意地傳播了中華文化。

琉球王國,四面環海,由於受到航海以及造船技術的制約,在明清以前發展嚴重滯後,處於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半開化的狀態。明清時期,琉球始終與中國保持冊封朝貢關係,經濟文化得到飛速發展,生活習俗等多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吸納並受容了中華文化傳統,其民俗文化也隨之發展並豐富起來。明以前,琉球之民俗文化自成體系,琉球人斷髮文身,事山、海之神,巫術及御嶽等信仰盛行,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榮以為年歲。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隨著中琉兩國間封貢往來的深入頻繁而大量傳入琉球王國,隨養王府以及閩人三十六姓的傳播和推廣,中國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在琉球當地得到廣泛傳播,並且逐漸滲透至民間,成為琉球民間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琉球王國自與中國建立起藩屬關係之後,不僅進入了經濟貿易的黃金時期,同時也進入了民俗發展的黃金時期,琉球的宗教信仰、飲食起居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諸多習俗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隨著琉球中轉貿易的興盛,琉球與中、日等國之間的習俗文化交流也趨於頻繁。

在如此頻繁交流的過程中,琉球習俗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而與琉球保持五百多年友好往來的中國,對琉球習俗的影響尤為顯著。

在中琉友好交流往來的五百餘年間,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福建地區的民間習俗,通過來琉冊封使團、赴華朝貢使團、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赴閩求學的琉球官生、飄風難民等各種各樣的媒介傳入琉球,並對琉球的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譬如在飲食起居上,琉球很大程度上沿襲福建習俗,如茶樹種植、釀酒技術、紡織漂染技術等均從福建引進。在宗教信仰上,琉球工國接受了福建天妃信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關聖帝君、灶神、門神等神像信仰,並且將石敢當、石獅子以及屏風等建築與宗教信仰結合的習俗納入生活之中在社會生活行為中。

琉球人認知、吸納、攝取中華文化是非常全面的,在語言文字方面,琉球的方言受福州方言的影響,古代琉球使用的官方文字以漢語為主,迄今留存的大量琉球歷史文獻都是以漢文記述的。琉球漆器作為琉球王朝時期向中國進貢的重要貢品種類之一,以其獨特、精美的製作技法揚名世界,這些與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明初,琉球服飾日趨漢化。由於與中國建立起正式官方往來,兩國之間的通交往來自此不絕,加之洪武年間所賜閩人三十六姓不僅帶去了中國的思想文化,也將多種手工技術帶到了琉球,其中就包括了織布、紡紗等。至明末,琉球「家家有機,無女不能織者」,服飾已制式多樣,日漸講究。明朝時期,男子結髻於頂,多以色布纏首,髻上插簪,裡衣短狹,外衣寬博,外衣有帶束腰;女子則「上髻甚松,前後偏墮」,並無裹衣,外衣與男子無太大差異,琉球人不著襪,腳皆穿草履。至於清,男子剃頂發,戴冠帽;女服有阿志計古毛子、繞裙、大青衣、白衣、大胴衣、大裙等類,皆著三板。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中琉建立邦交後,琉球仰慕中國文化,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學習。其中學習途徑主要有:琉球入貢使的傳播,中國是禮儀之邦,琉球入貢使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嚴格按照中國根據儒家禮制制定的規則活動,加之,中國皇帝會安排多種活動,入貢使也會從中了解中國儒家文化;中國冊封使的影響,冊封使前往琉球祭諭先王和冊封新王都是嚴格按照中國的禮儀典章制度進行,在琉球逗留期間也常常為琉球國中士子和略曉文字的人解惑;「閩人三十六姓」的傳入,「閩人三十六姓」的人術業有專攻,其中有大儒士也有掌握各種技能的人;琉球王朝每年會選派一批官生留學中國,專門學習中國儒家經典。這些途徑都加速了中國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傳播。

中國儒家思想傳入琉球後,琉球的民風民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華留學的官生歸國後往往會被委以重任參與國家治理,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影響了琉球的國家政策。在此之前,琉球的教育意識相當淺薄教育設施也很落後,沒有公共學校,只有極個別的私塾。為了興教化分別於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修建了孔廟明倫堂以及後來出現的鄉學,琉球自始有了公共的教育機構;琉球對學校的教學內容和老師的選擇相當重視,不僅要求學習中國的四書五經,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的琉球也會在儒家倫理道德的指導下結合琉球當地的實際情況編寫書籍要求學習。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能夠大放光彩影響深遠,程順則和蔡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傳播、發展,使還具有原始特色的琉球直接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琉球興教化之後,國民素質提髙,民風民俗也得到改變,而且經濟也一度快速發展。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儒家文化認同下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成為中國與琉球封貢關係賴以持續和發展的內在原動力,琉球王國以相對開放的姿態吸收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等外來文化,極大地促進了琉球的發展。

千百年的傳統儒家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塑造著琉球,深刻影響琉球的歷史文化。(本文節選自《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ISBN:978-7-5166-530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40.00元

相關焦點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琉球人的漢文遺產
    結合文獻記載所見琉球王國時期士大夫階層對儒家文化的熱衷,甚至像瞞著中國秘密前往薩摩藩的琉球使節鄭元偉,在日本仍會主動「恭拜文廟」,並詠出「素王化雨遍東瀛」、「廟制天朝遵曲阜」那樣寫實的漢文詩句(詳本叢書所收《東遊草》卷上),可見在那個被稱為「守禮之邦」的莊嚴王國,努力吸收、接納乃至傳播當時在東亞具有共同價值基礎的儒家文明的舉措,曾達到如何令人驚異的高度。
  • 琉球王國對古代中國古典文化的受容
    自中國明朝恢復「冊封體制」後,大規模文化交流在周邊積極展開,琉球亦開始納入其中。史書記載琉球三山時代(14—15世紀)的中山察度王即已向化中國,積極朝貢並請求冊封。王國進入17世紀以後,列島內部應激生變、出現史稱「中國化」文化受容過程,從生活文化到意識形態,上至佛教、儒教,下至筷子、品茶和建築,均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過程。
  • 琉球王國消亡史
    一、海中名邦 琉球位於中國臺灣東北部海域中,北接日本九州,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裡。因為地緣相近,古代琉球與中國和日本都有密切的聯繫。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琉球與日本更接近,但在禮儀文化上,琉球又與中國關係深厚。
  • 日本的琉球文化
    第二尚氏十九代の琉球國王 尚 泰 文化琉球群島介於中國大陸和日本本土之間,琉球深受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自1372年起,琉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明洪武帝派遣閩人三十六姓遷居琉球的久米村,此後,琉球開始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琉球的官方語言皆用漢語寫成,對中國、朝鮮、越南的官方文書亦使用漢語。在1879年琉球處分之前,琉球人的傳統服飾為琉裝,其外形與中國的漢服相似。作為漢字文化圈的一員,琉球人亦尊崇儒學,尊敬孔子等儒家聖人。
  • 古琉球王國都城,"首裡城"遺址所在地——日本衝繩縣那霸
    那霸位於衝繩本島的南部,是古琉球王國都城——『』首裡城『』遺址所在地。是衝繩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面積38平方公裡,人口約75萬。在我國的臺灣與日本的九州島之間,有一串像珍珠一樣的島嶼,那就是琉球群島。
  • 衝繩 與古琉球王國「一期一會」(1)
    首裡城歡會門無處不在的琉球石獅去往衝繩,在那霸市登陸,似乎並不意外。作為衝繩縣首府,這裡是日本本島之外當之無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古琉球王國首都首裡城遺址的所在地。對於熟諳石獅與鎮宅驅邪之間關聯的中國遊客來說,這些獅子形象足以喚起他們關於曾經琉球王國的集體記憶。事實上,它們至今仍充分保留著其飽含中國文化的歷史印跡,和明朝洪武年間的移民到漸漸紮根本地,關於根脈的記憶從未間斷。
  • 琉球與三山帝國
    歷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距中國沿海的上海、寧波、溫州約700多公裡。1871年前有琉球國,琉球國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琉球群島上過去存在著琉球國,就在一百年前這個王國還有著自己的語言。中國明朝時曾封琉球島統治者為琉球王。因著水路之便,是鄰近國家的貿易樞紐。
  • 古代琉球居民衣食住行折射中國文化影響
    歷時近30餘年修復剛剛完成的琉球王國的象徵性(復建)遺址再度全毀。首裡城及其代表的古代琉球王國由此越來越多地引發世人的關注。目前,衝繩觀光業舉步維艱。原本竭力維持遊客數量的首裡城公園財團近期發布公告,首裡城公園不得不繼續臨時停業至初秋。
  • 琉球王國興衰:中國海洋朝貢體系擴張與收縮
    中國人所繪的琉球地圖2009年3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日本,與日本外相籤署了將部分駐紮在衝繩的美軍撤往關島的協議,衝繩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原本並不叫衝繩,而是有一個更為響亮更著名的國號--琉球。數年前,徜徉在東京著名舊書街神保町的我,偶然購得一本昭和25年(即1950年)由東恩納寬惇撰寫的《概說衝縄史》。作者將衝繩史置於日本史框架中進行敘述,否定衝繩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王朝國家。而且書中所謂衝繩初民來自日本,衝繩文化是以日本文化為主體的說法也是不可靠的。
  • 重塑國民:佔領期美國對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構建
    另一方面,人類記憶也是社會性的,受人類社會結構、認同與個人社會處境等等之影響。基於集體記憶理論,我們來探究美國在佔領時期是如何對琉球進行典範歷史書寫和典範文化建構的。在報告中第一部分考察了琉球的歷史和對外關係,這一部分總共寫了17頁,其中14頁的內容都是中琉關係,報告注意到了琉球王國與中國明清兩代的朝貢貿易,琉球是中國宗藩體系的一環,琉球的士族階層接受的是中國的教育,中國對琉球的文化影響很深。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古代朝貢體制如何最終瓦解
    東亞朝貢體系是以中國中原王朝為核心的等級制政治秩序,主要內容是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過冊封,並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向外拓展。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和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和侵略,東亞朝貢體系在與西方條約體系的碰撞中逐漸崩潰。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的慘敗,東亞朝貢體系最終瓦解。
  • 日本專家:琉球最高級文化的根底在中國
    近日,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這套大型叢書由中日學者合作編纂,最大限度地輯錄了琉球王國時期的漢文文獻。在新書發布會當天,第一主編高津孝和擔綱本書策劃的陳正宏就現存文獻的保存和分布情況,漢字在琉球人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漢文化的影響,以及琉球官話在語言學上的價值等問題,接受了本報的採訪。
  • 琉球人民的象徵首裡城慘遭大火,為何首裡在東亞諸都城如此特殊?
    回想1879年琉球被日本滅國,琉球群島被日本佔據已經100餘年(算上美軍佔領時期),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所說「琉球是我的群弟」,不知琉球何時才能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國際地位,今日又逢琉球王國的首都首裡城被焚,不由感慨。
  • 「嚮慕文教,琉球最篤」:琉球國赴華留學生的沉浮
    作為未來琉球國的統治精英,他們學習的內容也以儒家文化、冊封禮法為主,官生在華學費和各項生活費用由朝廷承擔,皇帝還專門命人為其建造光哲堂和王子書房,作為他們的宿舍。於夏、冬兩季還分賜琉球官生及其從人季節性衣物、靴襪、被褥,並成為了此後定例。除了在物質上的豐厚賞賜外,官生歸國時,皇帝還派專人一路護送至閩。
  • 琉球王國——衝繩
    首裡城首裡城位於俯瞰那霸市的海拔120米的高坡上,是琉球王國的象徵。城東西長約350米,南北約200米。城池北為末吉山、虎頭山、弁之嶽,南為金城川和識名丘陵,城下為市區。波之上神宮波上宮位於那霸市政廳西北1公裡處,建在可眺望海上風光的珊瑚礁懸崖上。「波上宮」顧名思義,就是當大浪起來的時候,遠觀似乎在波浪之上一樣。
  • 曾經是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為琉球群島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霸風景優美,有很多婆娑多姿的棕櫚樹和檳榔樹、蒼翠挺撥的琉球松、五彩繽紛的各色鮮花,配上蔚藍色的大海和白雲朵朵的天空,一派南國風光,是日本少有的亞熱帶旅遊區。【首裡城公園】首裡城是古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是衝繩群島的重要古蹟,並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的守禮門是衝繩的象徵,也是首裡城的著名景點。守禮門始建於1528年,屋頂的中間掛著一塊寫著:「守禮之邦」的匾額,這是「琉球是禮儀之邦」之意,以代表琉球王國精神,文明,以及風度。就是守禮門名字的由來。
  • 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 【謝必震】琉球二戰勝利果實 為何落入戰敗國日本之手?
    本期繼續選載謝必震教授的會議論文,探討琉球問題的歷史因緣及其與釣魚臺列嶼(大陸稱釣魚島)的關係。其中,謝教授認為儒家思想的影響使中國在歷史上兩度錯失解決琉球問題的機會,對此我們持保留態度。因儒家的「王道」是「禮樂」與「徵伐」並用的,不能把晚清的積弱歸咎於儒家,否則中國難以超越西方及日本「國強必霸」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