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與中國交往五百餘年,從一個貧窮落後、孤懸海外的彈丸小島變成了享有「萬國津梁」美譽的國家,無疑跟琉球王國不斷地認知中華文化,吸納中國文化的精華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毋庸置疑,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非常優秀文化,能為琉球王國所吸納,必然對琉球國家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琉球王國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地移植了中國文化,並加以弘揚光大,反映在琉球社會的各個方面。
琉球社會成功吸納攝取中華文化,完全得益於中國冊封琉球使團的傳播。古代中國1372年與琉球國建立邦交關係,此後中琉交往五百餘年,中國冊封琉球有二十五次之多,每次的冊封琉球使團匯聚了多少才子佳人、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中國文化就是通過冊封琉球使團傳播到琉球的。
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琉球進貢使團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琉球貢使團一年來華數貢,每次都有幾百人之多,他們在中國滯留期間,耳濡目染,學習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琉球,他們攜帶回國的貿易物品也切切實實地反映了儒家文化在琉球傳播的具體映像。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移居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的傳播。自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有福建沿海人民移居琉球,他們帶給琉球人民先進的中華文化,促進了琉球社會的發展,他們開創了琉球社會諸多領域的先河,功不可沒。琉球社會吸納攝取中華文化,來華留學的琉球學生的傳播至關重要。
自與中國建立正式的邦交後,琉球國派遣大批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這些學有所成的留學生,成為中華文化在琉球的主要傳播者。還有飄風難民的傳播、走私貿易商人的傳播,也是值得一提的。譬如中琉交往的歷史過程中,有許多飄風難民流落琉球,他們將中國的生產技術、信仰習俗和娛樂技藝等傳授給琉球人,起到了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中琉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私人貿易商的活動,這些私商與琉球人的接觸,以及他們的貿易活動,有意無意地傳播了中華文化。
琉球王國,四面環海,由於受到航海以及造船技術的制約,在明清以前發展嚴重滯後,處於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半開化的狀態。明清時期,琉球始終與中國保持冊封朝貢關係,經濟文化得到飛速發展,生活習俗等多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吸納並受容了中華文化傳統,其民俗文化也隨之發展並豐富起來。明以前,琉球之民俗文化自成體系,琉球人斷髮文身,事山、海之神,巫術及御嶽等信仰盛行,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榮以為年歲。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隨著中琉兩國間封貢往來的深入頻繁而大量傳入琉球王國,隨養王府以及閩人三十六姓的傳播和推廣,中國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在琉球當地得到廣泛傳播,並且逐漸滲透至民間,成為琉球民間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琉球王國自與中國建立起藩屬關係之後,不僅進入了經濟貿易的黃金時期,同時也進入了民俗發展的黃金時期,琉球的宗教信仰、飲食起居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諸多習俗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隨著琉球中轉貿易的興盛,琉球與中、日等國之間的習俗文化交流也趨於頻繁。
在如此頻繁交流的過程中,琉球習俗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而與琉球保持五百多年友好往來的中國,對琉球習俗的影響尤為顯著。
在中琉友好交流往來的五百餘年間,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福建地區的民間習俗,通過來琉冊封使團、赴華朝貢使團、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赴閩求學的琉球官生、飄風難民等各種各樣的媒介傳入琉球,並對琉球的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譬如在飲食起居上,琉球很大程度上沿襲福建習俗,如茶樹種植、釀酒技術、紡織漂染技術等均從福建引進。在宗教信仰上,琉球工國接受了福建天妃信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關聖帝君、灶神、門神等神像信仰,並且將石敢當、石獅子以及屏風等建築與宗教信仰結合的習俗納入生活之中在社會生活行為中。
琉球人認知、吸納、攝取中華文化是非常全面的,在語言文字方面,琉球的方言受福州方言的影響,古代琉球使用的官方文字以漢語為主,迄今留存的大量琉球歷史文獻都是以漢文記述的。琉球漆器作為琉球王朝時期向中國進貢的重要貢品種類之一,以其獨特、精美的製作技法揚名世界,這些與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明初,琉球服飾日趨漢化。由於與中國建立起正式官方往來,兩國之間的通交往來自此不絕,加之洪武年間所賜閩人三十六姓不僅帶去了中國的思想文化,也將多種手工技術帶到了琉球,其中就包括了織布、紡紗等。至明末,琉球「家家有機,無女不能織者」,服飾已制式多樣,日漸講究。明朝時期,男子結髻於頂,多以色布纏首,髻上插簪,裡衣短狹,外衣寬博,外衣有帶束腰;女子則「上髻甚松,前後偏墮」,並無裹衣,外衣與男子無太大差異,琉球人不著襪,腳皆穿草履。至於清,男子剃頂發,戴冠帽;女服有阿志計古毛子、繞裙、大青衣、白衣、大胴衣、大裙等類,皆著三板。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中琉建立邦交後,琉球仰慕中國文化,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學習。其中學習途徑主要有:琉球入貢使的傳播,中國是禮儀之邦,琉球入貢使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嚴格按照中國根據儒家禮制制定的規則活動,加之,中國皇帝會安排多種活動,入貢使也會從中了解中國儒家文化;中國冊封使的影響,冊封使前往琉球祭諭先王和冊封新王都是嚴格按照中國的禮儀典章制度進行,在琉球逗留期間也常常為琉球國中士子和略曉文字的人解惑;「閩人三十六姓」的傳入,「閩人三十六姓」的人術業有專攻,其中有大儒士也有掌握各種技能的人;琉球王朝每年會選派一批官生留學中國,專門學習中國儒家經典。這些途徑都加速了中國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傳播。
中國儒家思想傳入琉球後,琉球的民風民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華留學的官生歸國後往往會被委以重任參與國家治理,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影響了琉球的國家政策。在此之前,琉球的教育意識相當淺薄教育設施也很落後,沒有公共學校,只有極個別的私塾。為了興教化分別於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修建了孔廟明倫堂以及後來出現的鄉學,琉球自始有了公共的教育機構;琉球對學校的教學內容和老師的選擇相當重視,不僅要求學習中國的四書五經,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的琉球也會在儒家倫理道德的指導下結合琉球當地的實際情況編寫書籍要求學習。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能夠大放光彩影響深遠,程順則和蔡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傳播、發展,使還具有原始特色的琉球直接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琉球興教化之後,國民素質提髙,民風民俗也得到改變,而且經濟也一度快速發展。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儒家文化認同下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成為中國與琉球封貢關係賴以持續和發展的內在原動力,琉球王國以相對開放的姿態吸收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等外來文化,極大地促進了琉球的發展。
千百年的傳統儒家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塑造著琉球,深刻影響琉球的歷史文化。(本文節選自《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ISBN:978-7-5166-530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