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羅電影交流史學術研討會在羅馬尼亞舉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芊):6日,正在羅馬尼亞西北城市克盧日-納波卡如火如荼召開的第18屆特蘭西瓦尼亞國際電影節將焦點聚向中國,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羅馬尼亞電影交流史」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和羅馬尼亞的4位著名電影學者在會議上做了發言,共同圍繞中羅兩國建交70年來的電影交流闡述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是近年來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的中羅電影交流史學術研討會。
作為本屆電影節「聚焦中國」單元的特邀策展人,國內羅馬尼亞電影研究的權威專家,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的王垚老師在會上詳細介紹了1949年以來羅馬尼亞電影譯製片在中國的深入影響,兩國在電影交流的選擇差異以及對各自觀眾的影響,並深入分析了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近年來在中國的反響。
羅馬尼亞藝術研究院電影史專家馬裡安·楚楚伊教授對在羅馬尼亞播放的中國電影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用詳實的數據指出,80年代羅馬尼亞對中國電影的大量進口與羅馬尼亞債務狀況和經濟政策直接相關,並分析了在羅馬尼亞最成功的三部中國影片《白毛女》、《神鞭》和《紅高粱》的背景和原因;他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80年代羅馬尼亞電影中出現的中國日用品,這是源於當時羅馬尼亞對中國日用品和消費品的大量進口,很多中國產品進入羅馬尼亞千家萬戶,於是在當時的羅馬尼亞電影中留下了印記,如《測試麥克風》《學生愛情故事》等等影片。此外,他還分享了《多瑙河之波》主演伊琳娜·佩特雷斯庫在中國廣受歡迎的故事。
羅馬尼亞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米哈伊·福爾傑分析了中國影片《羊城暗哨》和《斷喉劍》作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娛樂片的不同類型影片在羅馬尼亞的不同接受渠道,對羅馬尼亞重要的電影期刊《電影》雜誌對中國電影日活動的報導進行了頗有啟發性的解讀,此外他還對《紅色娘子軍》在羅馬尼亞的接受和評論進行了分析。
羅馬尼亞I.L.CARAGIALE國立戲劇與電影大學、著名電影史學家、影評人達娜·杜馬教授在研討會上分析了羅馬尼亞評論界對中國第五代、臺灣新電影和香港新浪潮的介紹和接受歷史,以張藝謀不同時期的創作(從八十年代到最新作品《影》)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並結合新世紀以來,羅馬尼亞各種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策展,對中國電影的美學風格進行了分析。她特別談到中國電影對羅馬尼亞年輕導演如圖多爾·克裡斯蒂安·茹爾玖等人的影響。
今年正值中國羅馬尼亞兩國建交70周年,作為中東歐地區影響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本屆特蘭西瓦尼亞電影節特別增設「聚焦中國」單元,共有9部中國電影參加展映,並舉辦了中羅電影交流史研討會,羅馬尼亞電影中文譯製片海報圖片展,以及和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舉辦了「電影修復技術」大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