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語】臺媒說開罰是「敲山震虎」!海霸王造假被罰,是大陸「殺雞儆猴」,還是臺灣「杯弓蛇影」?
近日,大陸一則很普通的消費性新聞,被臺媒廣泛關注——
新聞發端於成都地區的一家媒體,有報導稱臺資企業成都海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撒尿牛肉丸沒有牛肉,鮮蝦脆卻摻有鴨脖皮等成分,而且這個和標示不符,不是偶爾的一次抽驗結果,而是從去年11月24日至今年3月1日期間,長達四個月內的一共9個批次的同類冷凍食品均不合格。於是,該公司於日前被罰款40萬元人民幣。而與此同時,11月,廣州、汕頭也爆出海霸王食品公司的負面新聞,稱生產存在隱患,將依法處理。
按說冬季來了,又到圍爐吃火鍋涮肉的季節,類似火鍋料質量問題的報導,就會應季飄出,畢竟食安關係到老百姓餐桌,所以關注度也還是不錯的,但是通常也只是止於這個食安的層面,不過這一次「海霸王」造假事件有些不同,引起了臺媒高度關注,而且關注的角度還是政治議題——
臺灣《旺報》在焦點新聞的版位,以《打擊綠色臺商 大陸敲山震虎》這樣標題,對此事進行關注——
從最近海霸王爆發食安事件,似乎已讓人嗅到扁「政府」時代奇美集團許文龍事件重演,這也意味著大陸懲處「支持臺獨的臺商」正在貫徹落實,而不再只停留在「說說」階段。
從《旺報》的報導可以看出,臺媒觀察海霸王被罰事件,關注的不是海霸王如何造假,而是關注海霸王背後的背景,換言之,他們更關注的是臺灣海霸王集團創辦人兼總裁莊榮德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家的關係。
蔡英文家族和海霸王什麼關係?
蔡英文曾在島內節目《臺灣啟示錄》中承認「這(海霸王)是我家族的產業」,不過,蔡英文進一步解釋「餐廳股份不在我們的範圍之內」,但去年在選戰過程,她又稱與海霸王只是「房東和房客的關係」;
臺媒踢爆蔡英文父親蔡潔生和海霸王總裁莊榮德是忘年交,莊榮德尊稱蔡潔生為「老師」,他的「養地」哲學就是蔡潔生教的;
根據臺灣《中國時報》的調查,蔡英文家族有兩家公司地址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上的海霸王餐廳,分別是蔡英文三哥蔡瀛南及姐姐蔡英玲的公司。1967年此處地產的建造者即為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海霸王集團總裁莊榮德早年憑藉靈活的生意頭腦,與蔡潔生成為忘年之交,兩人合作投資房地產。海霸王目前仍把部分樓層保留給蔡英文家族使用,包括辦公室、會議廳等。蔡英文在該處也有一個自己的辦公室,她擔任公職後,多在晚間及周末時前往這個辦公室處理相關事務,甚至以前連她愛開快車被開的罰單,都會寄到這裡。不過,蔡英文本人對投資海霸王表示否認,稱與海霸王只是「房東和房客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蔡英文家族和海霸王總裁之間關係親密卻是毋庸置疑的!
此次海霸王被查,臺媒就依照這個背景進行生發和挖掘,換言之,他們認為海霸王被查、被罰,是因為這後面有蔡英文,這後面勾連著「綠色資本」、暗藏著在大陸賺錢回臺灣搞「臺獨」的行為,才因此被大陸有關方面「關照」,並以此「關照」釋放「反「臺獨」的信號和決心,以「殺雞儆猴」的方式,預告對臺商的「差別待遇」,「臺獨」立場是第一波,「不表態支持統一」,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看到這,小編真想給這位臺媒的主筆老兄「透過現象尋求本質」的努力點一個大大的贊,但是,小編有點疑惑的是,你確定走對了方向?
到底是大陸在「殺雞儆猴」,還是臺媒在「杯弓蛇影」?
回歸事件的本質,我們來看看海霸王為什麼被罰?
從成都地方媒體的報導已經透露得很清楚——
牛肉丸沒有牛肉,蝦脆蝦餃查出「鴨源性成分及豬源性成分」
現場查到了以鴨脖皮、凍雜油等原料冒充牛肉、蝦肉等原材料
簡言之,就是「食品標示不誠實而違法」,掛了「羊頭」,賣了「狗肉」!
而且原新聞稿還有一句很關鍵——
「不合格產品已全部銷售至終端市場,無法召回」。
也就是說,難以消除影響,無法召回處理進行罰金處理。對違法行為進行開罰,天經地義、合情合理。
從上述種種事實來說,開罰的根本原因是違法在先,換言之,海霸王被罰首先是由它不規範的商業行為而引發的,就要承擔責任,接受大陸相應處罰,今天就算不是臺資企業,是大陸本土企業,或者說,今天不因為後面可能的「綠色資本」甚至與蔡英文的牽扯,任何一家企業造假都將被罰。
所以臺媒將此引導到與蔡英文家族的關聯上來,存在很明顯的邏輯漏洞,為什麼海霸王被查,就要把它歸因為「支持臺獨」,難道對臺商的預設前提是有權在大陸賣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劣質商品?
從這個邏輯上來看,臺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12月1日的公開發言「不樂見這種拙劣手段今後再度發生」就顯得特別可笑,難道「打假」也是拙劣的政治手段?
所以與其說是大陸在「殺雞儆猴」,不如說是臺媒在「杯弓蛇影」、臺灣當局在「借題發揮」。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
臺媒尤其是一向偏藍的《旺報》為什麼會過度解讀海霸王被罰事件?
說白了,還是對蔡英文當局始終不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中」原則,破壞了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使得兩岸制度化交往停擺,兩岸關係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氣氛受到很大的影響,臺灣民間對於兩岸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安全感,生怕臺灣被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意識形態給牽連了,生怕臺商在大陸的經營活動會被「臺獨」給害了。
臺灣是外貿型經濟,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一年高達近千億美元,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被批「辛難巷」,艱苦難走,很可能是死路一條,大陸仍是臺商重要投資地,也正因為如此,臺商圈才對海霸王事件高度敏感,而在此之前,臺商圈也一直有耳語,臺商的「差別待遇」,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大陸對臺商的政策會變嗎?張志軍給臺商信心 給「臺獨」警告
今日(12.2),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出席「2016年全國臺協會長座談會」與大陸各地臺商協會代表舉行閉門座談,一再重申大陸對臺的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會因為臺灣政局的變化而改變。
「我們歡迎臺商到大陸來打拼,但是我們絕對不會允許那些到大陸來掙錢,回到臺灣以後支持臺獨、分裂,這是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的,這是我們不允許的。」
而面對有關與蔡英文家族互動熱絡的海霸王被罰一事如何看的問題時,他表示——
「地方上在進行食品安全檢查時發現一些問題,這都是依法、依規處理,我沒有更多要說的。」
從張志軍主任的這番談話來看,看海霸王事件就要看其本質,回歸到市場法則下來看,不必過度解讀。
《今日海峽》特約評論員江岷欽在接受本欄目連線採訪時就表示,做生意不老實,依法當罰,標示不識和傳統中國人的文化美德「童叟無欺」顯然背道,沒有道德還違法,當然該罰,不要有怨言,更不要牽託政治。而從政治的層次、民族的情感、歷史的層次而言,臺商能來大陸賺錢,是因為兩岸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彼此追求美好的未來,在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在「九二共識」之下,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賺了錢,回饋兩岸是好事,拿來搞「臺獨」就是不對了,飲水思源,都不應該這樣,這是理的層面;而從兩岸的情感角度而言,兩岸是割捨不開的,不應該有分離主義,在臺灣的民眾、在大陸的臺商,心裡都應該有一把尺,兩岸只有共榮共利、和平發展,才能維繫兩岸長久的發展,一旦出現分離主義的傾向,人人鳴鼓而攻之,可也。
香港中評社的評論認為:「不歡迎支持『臺獨』的臺商,又來賺大陸的錢」,這是大陸公開說的,從政府到民間,都是這個態度和立場,都不歡迎「綠皮臺企」。「挺獨、助獨」是要付出代價的。臺商如果不想成為民進黨政府惡化兩岸關係的犧牲品,就應遠離「臺獨」,不做「兩面臺商」。是否「綠皮臺企」,要經得起檢驗;不是「綠皮臺企」,就不存在秋後算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