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3日)是第29個「國際減災日」,減少災害損失,創造美好生活。自然災害雖不可抗拒,但減輕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負面影響意義重大。
我國作為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已成為我國基本國情。如何減輕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認為,多部門應急聯動將是防災減災救災的「尖刀」力量。
10月10日,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接受記者採訪,現場介紹我國地震情況。(應急網記者 陳江南攝)
「過去,各救援力量往往較為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影響救援效率。應急管理部組建後,綜合救援的整合優勢逐漸顯現,成為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鄭國光告訴記者,以中國地震局的內部調整為例,機構改革後,現在中國地震局內部的應急救援司和應急救援搜救中心劃歸應急管理部,其他職能不變,同時中國地震局整體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轉為由應急管理部管理,實際上突出了統籌協調應急管理,提高了綜合防災救災能力。
近段時間,山東、廣東、雲南等多地遭遇強颱風襲擊,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輪番登場。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遭遇大考,也創下了多個首次:自汶川大地震以來首次跨區域規模調動消防部隊,消防部隊首次長時間連續作戰執行抗洪排澇等綜合性救援任務……初步形成的應急管理部統一指揮、國家救援隊伍跨區域支援、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有序聯動,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等工作模式,這些都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近日川藏交界處山體滑坡和金沙江堰塞湖險情應對中,應急管理部牽頭多部門應急聯動處置。應急管理部已於11日晚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氣象局、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等單位建立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全力協助指導地方搶險救援、做好轉移安置避險群眾、排除堰塞湖險情等工作。
截至10月12日20時,西藏、四川2.1萬餘人緊急轉移安置,消防救援力量490人69車已趕到災害區域,消防救援尖刀隊已攜帶衛星設備到達核心區,並傳回清晰視頻畫面,供後方分析研判。此外,消防救援力量812人154車在周邊區域集結待命,隨時支援。
與其他國家把地震預報作為科學探索不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預報作為政府職能的國家,始終把防震減災作為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鄭國光認為,組建應急管理部後,能夠把各種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統籌起來,從體制機制上形成新突破。
鄭國光表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包含安全在內。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應減輕災害損失,提高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全感,這也是踐行新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