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巴文化之鄉」正式落戶達州市宣漢縣。與此同時,由宣漢縣委縣政府出品的大型情景史詩劇《夢回巴國》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巴山大峽谷劇場盛大開演。這是一場以舞臺劇形式挖掘巴文化,探索文旅融合,打造旅遊景觀的重大事件。
近日,「中國巴文化之鄉」正式落戶達州市宣漢縣。與此同時,由宣漢縣委縣政府出品的大型情景史詩劇《夢回巴國》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巴山大峽谷劇場盛大開演。這是一場以舞臺劇形式挖掘巴文化,探索文旅融合,打造旅遊景觀的重大事件。
《夢回巴國》將巴國兒女誕生、遷徙、建立家園到撻伐商紂王戰爭精巧勾連,讓巴人古樸忠厚的靈魂穿越到當下世界,以古人的規矩,開出時代的新面。該劇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發掘有限的舞臺空間至無限的表現力: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以影像之力為巴族兒女臺前歷險涉難渲染造勢;看見了在舞臺裝置層層布設下,古老遺址朱玉洗塵,璀璨於世;還看見了舞臺近前觀演區上方乘著竹筏凌空飛下的巴國勇士,他們懸空或做奮勇廝殺狀,或做披星戴月狀,或做馳騁戰車狀,或做揮舞戈矛狀……好不颯爽!是夢境還是現實,劇場專門建造了升降式觀眾席,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巴人生活,沉醉在巴音巴情的氛圍當中。史書有記:「周武王發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發紂,前歌后舞!」上述此情此景無不生動印證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遠古巴國先民在推翻成湯王朝、確立八百年周王朝歷史變革中所扮演重要角色被濃墨重彩地演繹出來。與此同時,該劇請出《山海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對巴文化進行溯源。作為太皞後裔,巴人就是伏羲的直系血親。巴文化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支脈。這些旁證,組成了今日致敬巴文化的重要論據。四川省文聯副書記劉建剛在演出結束後給當地負責文化同志說道,巴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原始股東」。誠如其言,該劇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地闡釋巴文化,凸顯了巴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正如《夢回巴國》一樣,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大背景下,各地紛紛以開掘當地人文資源打造旅遊景觀製造文化作為其城市文化建設、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然而,各地文化積澱不同,旅遊景觀文化備份也各不相同。對於文化積澱豐厚的地方,打造旅遊景觀製造文化,則意味著對原有文化的敬畏傳承,對於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地方,則意味著正向開發,做出特色,做成標誌,強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的辨識度。而不管旅遊景觀開發者佔據文化原材料如何,他們在打造景觀的過程當中,都會面臨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通並傳遞傳統與當下的精神氣象的時代課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一切文化最終沉澱為人格。」所以,檢驗一個地區旅遊景觀的文化製造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對當地人文傳統精華,溯其源,正其流,求其變,當地人遊覽過後能否自我確認,外地人遊覽過後能否會意一二,並帶上疑問,進一步去研究、發現。總之,能否讓人看到景觀,帶走、留存文化。
我覺得,《夢回巴國》一劇,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在商周時期,巴國所轄範圍在大巴山一帶。雖然巴人已經絕跡,但是,透過同樣地理位置和地域特徵,巴文化對今日大巴山下生活的人們依然會產生影響,即便這些人來自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舉兩個例子。比如今天達州人、宣漢人做事潑辣,幹勁十足與古時巴人勇武善戰何其相似;古時巴人在戰場上威風凜凜,勢如狂飆,讓商紂王畏懼,卻在破商告捷之時,選擇帶上自己圖騰白虎,歸隱了巴國山林。而在今天,我們同樣可以從達州人、宣漢人身上找到這種忠厚質樸的特質。等等。可以說,《夢回巴國》這齣旅遊演出,雖是宣漢這個地區對巴文化進行的一場懷念和緬懷,但是我們卻從中感受到了宣漢這方地域美學積澱而來的地域文風。這個地域文風屬於宣漢縣的,也屬於古代巴國的,並成為觀眾可以帶走、留存、共享的文化記憶。祝福《夢回巴國》常演常新,用巴文化去浸潤更多人的心靈。(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圖文/鄧添天)
鄧添天,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戲劇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劇目工作室研究人員、四川文藝界年度推優工程優秀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