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2021-03-06 環球旅訊

中國旅遊業近20年的高速增長,基本是一條持續上揚的大陽線,只有春夏秋,罕見過冬期。旅遊產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都掩蓋在繁榮的光芒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事件」,讓我們重新思考市場和商業的本質。

2019年可謂是過去十年最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支撐中國市場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已經結束,整個行業面臨著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階段,多個細分市場的增長開始放緩。調整結構,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將是很多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黑天鵝事件」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加速了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倒逼旅遊企業更冷靜地思考:核心用戶是誰?核心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用戶有什麼變化?需求有什麼變化?當用戶從60、70後到Z世代,旅遊企業將如何提供符合新生態的產品和服務? 

環境永遠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永遠是自身的競爭和應變能力。疫情過後的旅遊業企業,認知需要重構,思維需要重構,價值需要重構。

01 

2020旅遊業下半場:

危機風暴後的重構

疫情之下,旅遊業遭遇重創。與此同時,互聯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更加巨大的衝突與變革,導致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人們越來越覺得無法獲得「穩態」。雖然風會熄滅蠟燭,但是也能使火越燒越旺。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依舊會充滿機遇。我們要依靠主動創新,尋找新賽道和新機會,提升反脆弱能力,才能贏得增長。

近年穀歌在旅遊業的布局可謂主動進取。從航班搜索產品Google Flight 的誕生到建立酒店搜索產品Google Hotel Finder,再到整合旅遊信息的Google Trip,最後關閉Google Trip將旅遊搜索功能合併到Google Travel中。谷歌在旅遊業的布局一定程度上衝擊並顛覆了現有的行業格局。

2020年是「老旅遊死」的元年,只有破壞者才能帶來全新的供應鏈結構和孕育新一代強調品質的服務者。旅遊業結構性機會在未來一年會更大,符合未來需求的新商業模式將開始繁榮,企業間的差距將會逐步拉大。

根據我國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9年三線及以下城市貢獻著中國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2018年末城鎮化水平已接近60%,交通的便利性以及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使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力增加。隨著一線城市的逐漸飽和,非一線城市已經成為行業增長的主力,更加高效地挖掘非一線城市潛能將成為多數企業保持穩定增長的基石。

疫情之後,旅遊業的消費分級和下沉趨勢將繼續加快,未來旅遊格局將更加細分化,專業化、精細化程度也將逐步提高。消費分級將不斷推動旅遊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多元化分眾化的市場需求,將倒逼旅遊企業的創新轉型發展。當個性化、多元化的細分領域產品開始逐步顯現實力,如何優化產品結構、制定高效精準的市場策略,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消費體驗,激活並釋放更多人的消費潛能,是旅遊業未來的重要課題。

在數位化浪潮推動下,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將帶給旅遊行業無限的想像空間,大大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一系列消費新場景應運而生,從而在旅遊消費內容形態、購買方式等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影響旅遊業未來的數字趨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當下已成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在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還有哪些可以施展的空間?布局數位化是順勢而為,同時也意味著不小的成本投入,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旅遊企業應如何評估長期的ROI?

消費者端經歷了這次疫情之後,消費結構和傾向會發生改變。小企業的經營受困、普通大眾可支配收入水準下降,普通大眾將在消費上更為謹慎。他們會延緩決策部分非必要開支,而在必須進行的開支上,人們將把錢花在更穩妥、確定性更強、信賴感更強的產品上。簡單而言,就是用戶優先選擇在潛意識裡化為標準、常識、不假思索的產品。

很多人以為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但是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的核心在於產品創新和品牌打造。然而在中國,創新不止,模仿不斷。產品創新後也會有大量模仿者,把藍海變紅海。因此,通過打造品牌,搶佔消費者心智顯得尤其關鍵。

02

開啟旅遊業的「共生邏輯」

疫情之下,讓我們明白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孤立而生;上下遊緊密關聯的旅遊產業,疫情之後,上下遊的融合將進一步加劇。一切都在重構之中。這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更加互動的關聯以及更加開放的格局。

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行業邊界,都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傳統價值鏈,注重利益分配;共生邏輯,注重共同成長設計。對於企業而言,需要具備「強連結能力」,連接上下遊的合作夥伴,連接相關產業的合作夥伴組合在一個共同生長的網絡中。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是今天企業應對變化的基本選擇,而創新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構建共生邏輯,以達成價值共生,共同生長。所以,無論企業目前處在什麼階段,什麼位置,形成共生邏輯都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共生邏輯與價值鏈(產業鏈)之間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注重共同成長設計,後者注重價值分配。在一個重新定義價值的環境下,分配價值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少,只有成長才會創造價值,也才有帶來價值共享的可能。

更多的跨界融合將為旅遊業帶來新的機遇,「旅遊+」或「+旅遊」的複合型產品將散發獨特魅力。

如何從不確定中受益,是你必須掌握的能力。在短期衝擊和企業長期發展的邏輯中,大危之中必有大的機遇。五年之後我們來回看這次疫情,應該是中國經濟的一次分水嶺:消費市場將加速兩極分化,企業也將加速度分化。因此,尋找企業未來成長機會,以及疫情帶來的行業短期結構性調整後的長期發展機遇,刻不容緩。 

2020環球旅訊峰會將以「重構與共生」為主題,引領業者重新思考和探討:行業短期結構調整後的長期發展機遇;消費分級&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趨勢下,產品結構、運營&營銷策略如何調整;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體驗;「技術紅利「時代,如何布局規劃企業數位化,降本增效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打造戰略上的」反脆弱能力「;旅行者需求日趨多元化,上下遊緊密關聯的旅遊產業,如何構建柔性價值網,形成共生邏輯,以達成價值共生,共同生長。

相關焦點

  • 環球旅訊CEO李超:重構&共生,中國旅遊業再進化
    從左到右依次為李超、張煥傑、孫潔、王睿、陳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今年環球旅訊峰會(TDC)仍然有超過1000位來自頭部 OTA、酒店、航司、旅行社、景區目的地及文旅領域的高層參會,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全球旅遊業的「重構&共生」。
  • 「重構&共生」 || 深圳捷旅&同程藝龍旅智科技亮相2020環球旅訊峰會
    11月26日,「2020環球旅訊峰會&數字旅遊展」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正式揭幕,每年的環球旅訊峰會都是一場旅遊行業商家聚集的盛宴,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仍然吸引了行業眾多精英領袖出席參與,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全球旅遊業的
  • 90%的維也納居民都表示:「我們從旅遊業中受益」
    維也納2017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維也納旅遊局(Vienna Tourist Board)在維也納居民中間進行了迄今範圍最廣的調查,研究維也納居民對發展旅遊業的態度,調查結果非常令人滿意。
  • 旅遊業正在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我們能做什麼?
    旅遊業正在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倒逼我們重新思考市場和商業的本質。認知需要重構,思維需要重構,價值需要重構。「環球旅訊峰會」自2008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二屆,並成為全球旅遊業最具影響力的盛會。「2020環球旅訊峰會」將於2020年11月25日-27日在上海舉行。
  • 協爾餐創立足數字時代發起餐飲湘軍聯盟 搭建共生平臺重構湖南餐飲...
    數字時代全面來臨,從競爭邏輯到共生邏輯對餐飲業的改變正在加速呈現。在1000+餐飲精英匯集的盛會上,協爾餐創立足湖南給出了數字時代,如何通過結合湖南優秀的餐飲產業資源,為餐飲品牌與供應鏈、餐飲品牌與創業者、餐飲品牌與餐飲品牌之間等搭建共生平臺,達成互利共贏,重構湖南餐飲產業鏈的答案。
  • 《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益言聽書
    但是,塔勒布認為,世界上存在一類事物,它們不僅能對抗壓力,而且能從不可預測的和不受歡迎的刺激因素中獲得成長、堅強和獲利。塔勒布看到了不同程度的反脆弱性,從禁食、希臘神話、計劃經濟、技術、文化到生物體系。塔勒布在書中定義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僅能從混亂和波動中受益,而且需要這種混亂和波動才能維持生存和實現繁榮的事物的特性。
  • 《反脆弱》── 從不確定中獲益
    書中提到的脆弱的表現正如我們現實的世界:《反脆弱》一書中所定義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僅能從混亂和波動中受益,而且需要這種混亂和波動才能維持生存和實現繁榮的事物的特性。暢銷書《黑天鵝》作者、傑出思想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極力為不確定性正名,讓我們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證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他還建議我們以反脆弱性的方式構建事物。
  • 人類算不算共生動物?(全文)
    你知道什麼是生物共生嗎?生物共生又是怎麼進化而成的?我們人類又算不算共生生物呢?什麼是共生什麼叫共生?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有密切軀體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互惠互利關係。目前大多數生物學家仍然堅持這一定義,但也有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只要有頻繁密切的相互接觸,不管某一方是否從中受益,任何種間關係都可以稱為共生。
  • 國福讀書第7期 |《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受益
    正如人體骨骼在負重和壓力下反而會越發強壯,謠言和暴動在遏制和鎮壓下反而愈演愈烈一樣,我們生活中的許許多多事物也會從壓力、混亂、波動和動蕩中受益。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所定義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僅能從混亂和波動中受益,而且需要這種混亂和波動才能維持生存和實現繁榮的事物的特性。
  • 昆明直飛臺北明日首航 兩地旅遊業最受益
    昆明直飛臺北明日首航 兩地旅遊業最受益 2008年12月27日 10:5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明清漢族移民與雲南少數民族和諧共生
    因漢族移民土著化進程而導致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雲南漢族和各民族之間一直保持了團結和睦、互惠共生、水乳交融的關係,並肩創造了維護祖國統一、促進邊疆穩定發展的光輝歷史。那麼,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漢族移民社區與當地民族交錯雜居、並邑同耕的共生地理格局。漢族移民以城鎮、壩區、交通幹線和開發新區中的相對聚居點為依託,移民屯田定居呈現出「軍旗與民雜耕」、「漢夷雜處」的並邑同耕、村屯同名的態勢。
  • 分子重構技術 - CSDN
    本教程介紹了根據SAXS數據重構大分子形狀的串珠(虛擬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實踐。概述許多SAXS實驗的預期結果是確定樣品的「溶液結構」,即溶液中存在的大分子結構。不幸的是,與晶體學,cryoEM和NMR不同,SAXS數據不能用於生成高解析度3D模型(儘管可以用來約束其他結構確定方法)。
  • 攜程重構攜程
    2021年隨著中國旅遊業的復甦及旅遊供應商廣告投入強度的增加,預計全年中國旅遊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800-1000億元,未來旅遊廣告將會成為旅遊業新的「千億賽道」。 旅遊廣告市場規模可觀,一頭手握大量供應端資源,一頭連接海量用戶的攜程要吃下這個市場的大蛋糕難度不高。因此,發力營銷的顯性結果之一就是增厚攜程營收。
  • 人類算不算共生動物?(全文)
    你知道什麼是生物共生嗎?生物共生又是怎麼進化而成的?我們人類又算不算共生生物呢?什麼是共生什麼叫共生?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有密切軀體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互惠互利關係。目前大多數生物學家仍然堅持這一定義,但也有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只要有頻繁密切的相互接觸,不管某一方是否從中受益,任何種間關係都可以稱為共生。
  • 共生,數位化時代的答案
    在戰略上,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在組織價值重構上,從傳統的組織形式轉向共生型的組織形式。  李新春著作《日本百年老店:傳統與創新》中,介紹了日本學者後藤俊夫所做的有關日本百年老店的數據研究:日本超過500年的公司有168家,超過200年歷史的公司有3937家,超過100年的公司有
  • 「十三五」中國旅遊業發展確定四大目標
    「十三五」中國旅遊業發展確定四大目標 2016-12-26 21:28: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支持旅遊業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州、甘肅礦區、蘭州新區國土資源局:  為促進全省旅遊業發展,推進我省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產業強省轉變,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關於支持旅遊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國土資規〔2015〕10號)、《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旅遊強省的意見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分子重構技術 - CSDN
    本教程介紹了根據SAXS數據重構大分子形狀的串珠(虛擬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實踐。概述許多SAXS實驗的預期結果是確定樣品的「溶液結構」,即溶液中存在的大分子結構。不幸的是,與晶體學,cryoEM和NMR不同,SAXS數據不能用於生成高解析度3D模型(儘管可以用來約束其他結構確定方法)。
  •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旅遊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楊文斌攝 (新華社發)從這一周和一年的數字對比,足以證明旅遊業驚人的發展速度。這40年間,我國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長為世界旅遊市場中的重要角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