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同事在巴黎買了一個LV的包,國內的朋友看到很驚訝地說:啊,她有個LV的包呢。在哪兒買的?我說,在巴黎買的。朋友聽完馬上把眼睛瞪得溜圓:法國也賣LV的假包嗎?
以往在法國是很難買到假貨的,同事的這個包憑空被當成了贗品實在是委屈得很。
最近兩年,來法國旅行的人越來越多,有很多遊客到巴黎購物。聽朋友說,她本來要去買巴黎的嬌蘭香水,結果在一家小店鋪裡買到了一瓶驕蘭香水。去買著名品牌,結果買到的是名字相似的假貨。
另外,距法國僅10公裡的義大利小城,開始擠滿從法國去掃貨的人。我也曾和同事去看熱鬧,那裡的假貨品種之齊全、款式之新穎恐怕連香榭麗舍大街也有所不及。法國的打假訴訟多半得不償失。高精度仿製品近在咫尺,公司也無可奈何。我曾見識過假貨市場的名牌LOGO。一行商標被印在極普通的T恤衫上,一件10歐元。既沒有當名牌出售,也不值得用高成本的跨國訴訟來解決。再以法國高級香水及時裝品牌chanel為例子,它曾被其他國家的廠商變換成chanle、charnel等商標。著名的法國高級餐具曾被拉丁美洲一個廚具廠商仿造。這兩家公司的跨國訴訟糾纏了很多年,最後正品公司實在沒脾氣了,乾脆把真貨的代理權交給對方,並特許其生產部分產品。
儘管法國人常說,即便是最好的仿製品,它與真品之間的距離仍要用光年來計算。但如果現在誰再拎個LV的包回國,到底是真是假,還確實有懸念。
原載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