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二十二】
下一個問題,淨土的追隨者們會非常感興趣。當菩薩在道上,會發許多願和祈禱,比如:「當我成佛後,讓我能證得如此這般的美麗佛土,讓眾生可以轉生到那裡,修證成佛。」
所以,佛問須菩提:「當菩薩祈禱時,這名菩薩建立起了莊嚴美麗的佛土嗎?」須菩提說:「沒有。」當我們說到佛土時,這立刻就意味著有中央及邊界,還有方向,如果有邊界,那就有圍牆,如果有圍牆,這就表示我們在談論房地產了,這會帶出許多問題。
當菩薩建造佛土時,他們怎麼做呢?他們建造一個沒有方向,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佛土,每一個地方都是佛土,沒有終點,佛土中沒有哪個部分是真佛土,而其它地方不是真佛土。這點和金剛乘壇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壇城常常以圓形作象徵,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當然,當我們談到淨土或極樂世界,有限的人類的思維就觀想宮殿和遊泳池,可是想像一下,如果你在被描繪的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裡住上一百年,你不覺得你會很無聊嗎?我是以身為人的角度這麼說的。
人類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今天被我們叫作美麗莊嚴舒適的,明天就不一定是美麗莊嚴舒適的了。所以,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淨土?其實,任何通過分別心所經驗到的對象,包括淨土,不都是很有限嗎?
所以,聯繫開始時的陳述,基於所有我們討論過的,釋迦牟尼佛強調,所有的佛和大菩薩,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住於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於聲,比如佛的教授,不住於味道、感覺、意識的對象。菩薩摩訶薩應不住於所有這些,生起菩提心。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的身體像須彌山一樣大,這樣的身可以算大嗎?」須菩提說:「是的,大的難以置信,因為如來說非身,所以是大身。」
【二十三】
佛又提出另一個挑戰:「你說恆河的沙多嗎?」須菩提用跟前面一樣的推理回答:「多。」
現在,釋迦牟尼佛回到相對的修持。他問須菩提:「如果一位佛子或佛女,用像恆河沙一樣多的七寶來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佛菩薩,這樣會累積很多的功德嗎?會有很大的福德嗎?」須菩提回答:「是的,這將累積無盡的福德。」
然後佛說:「如果一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這部經,為他人解釋哪怕是一個偈頌,所得的福德,比供養無盡的寶藏要大得多。」
佛更進一步說:「須菩提,不管是那裡,只要念誦討論這部經中的一個偈頌,天、人、和阿修羅將恭敬此地猶如聖地。須菩提,無論是誰,只要受持讀誦哪怕是這部經的一個偈頌,這個人已經成就了一些稀有難得的事。不管是那裡供奉了這部經,佛就在那裡。並且,不管是誰保存了這部經,這個人應該被視作佛的傳人和傑出的弟子。」
【二十四】
既然我們已經聽到所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利益,同時,為了讓這個周末更值得,我想我們可以念這本經的一部分,然後,你們可以在家把剩下的念完。我認為大家一起念會很好。有時候,一、兩個人不能抬起一座大山,不過,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們就講到這兒。如果你每天哪怕只能念《金剛經》裡的幾個偈頌,那會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念或者如何去觀想的心咒,更有價值。如果可能,你應該自己手抄書寫這部經,然後送給別人作禮物,那應該會很有利益。
【相關連結】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們試著逐漸放開,拋棄所有的參考點,例如見地、道、果,和目標...
【宗薩欽哲仁波切】這就是為什麼須菩提問佛陀:「末法時代的普通人能接受這種教法嗎?」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宗薩欽哲仁波切】菩薩一定要有度化一切眾生的決心,然而不要認為有任何眾生得到了度化,這是真正的關鍵...
【宗薩欽哲仁波切】這就是為什麼,修布施的菩薩一定不能住「相」...
【宗薩欽哲仁波切】《金剛經》是最高等級的經典...
【宗薩欽哲仁波切】這就是切斷或淨化所有染汙串習最強有力的方法...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實質上,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就如同從來沒有噩夢裡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樣...
【宗薩欽哲仁波切】上師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給你,別忘了,我們的修道是消除煩惱染汙的道...
歡喜轉載,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