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政府怎麼控制《紐約時報》?

2020-12-12 騰訊網

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來治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向他開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聞自由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1年12月7日第12版《國門開》(冰點特稿第820期),轉自公眾號:頭牛關注。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原美國駐華聯絡處一等秘書、建交後擔任美國駐華使館新聞與文化參贊的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中文名唐佔晞)負責兩國的文化交流工作。

我國新時期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

1979年初在送走和迎來中美雙方第一批留學人員後,湯姆森還要落實美國的「國際訪問計劃」,即每年選幾十個中國人到美國訪問,包括媒體、教育等方面的人士。第一批,他邀請了北京5家頗有影響的媒體的國際新聞編輯。

他當時想,「媒體很重要,訪問美國後,可以寫文章報導,傳播信息。」出發前,湯姆森和美國使館的幾個官員請這幾位編輯吃飯,跟他們確定訪問路線,並安排在各個地點的訪問內容。

在湯姆森看來,媒體人士一定要訪問紐約,因為那裡是美國的媒體中心。他介紹完紐約的情況後,問眼前的編輯:

「你們到紐約想看什麼?」

編輯們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確定由一位稍微年長者發言。他非常鄭重地說:

「我們到紐約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紐約市黨委怎麼控制《紐約時報》。」

33年後的2011年11月15日,湯姆森這位前外交官以美國加州大學北京中心主任身份接受了中青報記者王波的採訪,他回憶說:

「我當時告訴他們,美國有兩大黨,但《紐約時報》不屬於任何一個黨,跟政府沒有關係。但他們不相信,一臉疑慮。」

這段現在看似荒誕可笑的舊聞,卻真實地反映出經歷長期閉塞之後的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無知達到難以置信的程度。

其實,相似的舊聞還有不少,如改革開放初期由中國政府派遣到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留學的部分中國學生,由於出國前長期受到的政治教育是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出國後的見聞立即使他們的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結果相當多數的中國留學生學成(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滯留不歸。

然而,這段舊聞讓我想到的主要是,就在北京5家有影響的媒體編輯訪美之前的十多年間,《紐約時報》恰好經歷過兩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憲法訴訟。兩次訴訟都涉及到美國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對新聞出版自由的保護問題。

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傑斐遜也是憲法修正案的重要促成者,他在1804年的一封信件中指出:「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來治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向他開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聞自由。」

《紐約時報》公司訴沙利文案

第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憲法訴訟是1964年「《紐約時報》公司訴沙利文案」。

1960年3月29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聲援馬丁·路德·金和南方爭取自由委員會的名為「關注他們的吶喊」的廣告,廣告描述了南部地區肆虐的種族歧視現象,不點名地批評了當地警方打壓民權人士與示威學生的行為。

由於審查者把關不嚴,廣告部分細節失實。事後,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警察局長沙利文以誹謗為由,在當地法院起訴了《紐約時報》,初審最終判處《紐約時報》和四名牧師賠償沙利文50萬美元。

1962年8月30日,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駁回《紐約時報》的上訴,指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不保護誹謗言論」,維持原判。兩審失利後,被各地政府官員相繼提起的索賠幾乎逼至絕境的《紐約時報》,請求聯邦最高法院覆審此案。1963年1月,聯邦最高法院同意覆審該案。

1964年3月9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們以9票對0票,撤銷了下級法院的裁判。這是在聯邦法庭上首次將憲法第一修正案原則應用於州誹謗法。

由布倫南大法官主筆的判決指出:在美國,參與公共討論是一項政治義務,「對公共事務的辯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並廣泛公開,它很可能包含了對政府或官員的熱烈、刻薄、甚至尖銳的攻擊……本案中的那則廣告,抗議的是我們所處時代的主要公共議題,它顯然有權得到憲法保護。

這段話成為日後被頻繁引用的經典判詞。判決宣布了在美國,針對政府官員的誹謗言論,同樣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美國不存在誹謗政府罪;強調批評政府和批評官員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這個判決也改造了普通法中誹謗訴訟程序。此後,原告必須證明被告明知所言不實,存在重大過錯,或者罔顧真相,明顯不負責任。

關於該案始末,曾擔任過《紐約時報》編輯和記者的安東尼• 劉易斯所寫的《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值得一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中譯本)。

該判決顯然受到美國哲學家米克爾·約翰的影響,他在1948年出版的《言論自由與人民自治之關係》裡提出,人民討論公共事務的言論應當享有絕對的自由,不受限制,公共言論是人民自治的基礎,政府不應幹預。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設人權事務委員會,在2011年7月的第34號一般性意見中也指出:「在涉及政治領域和公共機構公眾人物的公開辯論情況下,《公約》尤其高度重視不受限制的言論。」對政府或其官員的批評,即政治批評的自由正是民主社會的基石。

《紐約時報》公司訴合眾國案

第二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憲法訴訟是1971年「《紐約時報》公司訴合眾國案」(俗稱「五角大樓文件案」)

1967年,尼克森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為了檢討陷入泥潭的越南戰爭的教訓,命人組織了一個「越戰歷史專題組」,收集了幾十年來的各種資料,1969年匯集成7000多頁的研究報告並被列為絕密文件,這就是後來被稱的「五角大樓文件」。

1971年3月中旬,《紐約時報》獲得了這些文件的複印件。為了揭露美國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對美國人民的欺騙行為,《紐約時報》決定自1969年6月13日起以連載形式公布「五角大樓文件」的主要內容。

6月16日尼克森政府以觸犯聯邦反間諜法為由,將《紐約時報》告到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根據政府要求下達了禁止進一步發表文件的臨時禁令。同日《紐約時報》在原來計劃連載文件的地方換上了這條新聞:「應美國政府申請,法官下令《紐約時報》停止刊登越戰文件,等待聽證。」

在《紐約時報》停止刊登越戰文件期間,也獲得「五角大樓文件」的《華盛頓郵報》6月18日又接著連載文件。尼克森政府又把《華盛頓郵報》也告到華盛頓的聯邦地區法院。之後其他一些報紙如《波士頓環球報》、《芝加哥太陽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相繼刊登「五角大樓文件」。

6月25日,《紐約時報》在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上訴敗訴後向聯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訴。在這個案件中擔任《紐約時報》辯護律師的弗洛伊德·艾布拉姆斯所著《第一修正案辯護記》也有了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1971年6月30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6票對3票支持《紐約時報》。「五角大樓文件案」最常被引用的經典內容是由布萊克大法官執筆、道格拉斯大法官加入的法律意見。其中指出:「報刊是服務於被管理者的,而不是服務於管理者或統治者們的。政府審查報刊的權力已被廢除,所以報刊將永遠保持對政府進行譴責的自由。『安全』這個詞是廣泛而含糊的概念,不應被用來廢除體現在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法。以犧牲信息自由的代議制政府為代價保守軍事和外交秘密,並不能為我們的共和國提供真正的安全。」

「五角大樓文件案」後,十分惱火的尼克森總統建立了一個調查洩密的專門機構,「管子工小組」,這個小組採取了一些不正當手段調查為上述報刊提供「五角大樓文件」的艾爾斯伯格。艾爾斯伯格是原蘭德公司僱員、曾參與過文件製作。這些不正當行為在後來的「水門事件」中曝光。

在1972年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以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這就是著名的「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暴露後,尼克森總統有無直接責任問題成了焦點。尼克森的親信用一切手段對付調查。《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窮追不捨,通過與代號為「深喉」的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事件33年後公開身份)的秘密接頭,找到一些重要線索,並通過調查式報導曝光出來,最終對促使尼克森總統辭職起到關鍵作用。

《華盛頓郵報》這兩位記者的成就開創了美國新聞報導的新時代,因為他們摧毀了新聞業的一項潛規則:對「敏感」信息保持沉默,比如甘迺迪總統的不檢點行為和詹森總統的不道德交易。

在「水門事件」兩年後的1974年7月24日「合眾國訴尼克森案」中,聯邦最高法院以8比0的全體一致投票結果(倫奎斯特大法官因曾在尼克森政府任職迴避),裁決命令尼克森總統交出有關竊聽的錄音磁帶,從而促使面臨彈劾的尼克森被迫辭職。

當時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4名是尼克森總統在任期間任命的,但在憲法原則問題上沒有一位大法官對總統報恩。美國聯邦法院法官為終身制——沒有任期和法定退休年齡,因此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中高齡者居多。

這個案件經典地體現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獨立和權威:

沒有一兵一卒、手無縛雞之力的9位老人竟有權對美國總統——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總司令下達命令!

記得1995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時,著名國際法和憲法學者路易斯•亨金教授就多次以這個例子來說明美國有尊重憲法和服從法院決定的「憲法文化」。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美國也不例外,總統及其政府濫用權力的例子屢見不鮮。

不過,在遏制總統及其政府濫用權力上,美國新聞出版自由和司法獨立還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 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臺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臺媒從角落找出了《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做的截圖作者認為臺灣防疫策略「難以持續」的原因之一,是臺灣這種高強度封鎖「缺乏後招」。
  • 紐約時報大樓什麼樣?
    最新的一則新聞是,當地時間8日,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在網站上公布消息,計劃以抵押或售後租回的方式處置該公司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總部大樓,換取最多2.25億美元的貸款,以緩解資金緊張局面。紐約時報公司目前面臨著融資條件惡化和利潤下滑的窘境。 紐約時報公司擁有這棟52層高、150萬平方英尺的坐落在第八大道的大樓58%的所有權。
  • 看看紐約時報如何在線閱讀產品的 紐約時報都有哪些功能
    看看紐約時報如何在線閱讀產品的 紐約時報都有哪些功能 一、紐約時報都有哪些功能? 在firefox瀏 覽器下打開紐約時報,有一個地方很值得注意:「此網站提供了保存至您計算機以供脫機使用的數據。」 點擊列表中的某一篇文章,之後我們來看看紐約時報的文章終端頁長什麼樣子? 細心的人會發現,右上角有個調節文字大小的ICON,左下角主要是社會化傳播功能,如email推薦、分享到twitter和facebook。當然了,還有就是上下翻頁功能。 火星人都知道,用戶的閱讀習慣各不相同,呈現多
  • 紐約時報:楊安澤可能宣布參選紐約市長
    紐約時報: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楊安澤,可能將於下周宣布參選紐約市長,如果參選,楊安澤將成為紐約市史上第二位亞裔參選人。此前有傳聞說拜登可能提名楊安澤擔任商務部長。據報導,華裔企業家、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楊安澤正在考慮競選紐約市長,並已跟紐約市領導層進行接觸,包括紐約市議會議長詹森Corey Johnson。
  •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 在數字時代「賽跑」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一直都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曾經共創了美國報業的一個黃金時期,又都在進入數字時代之後遭受了巨大的衝擊,並在衝擊中不斷探索新的道路。2015年年底,當《華盛頓郵報》的網站流量首次超過《紐約時報》網站時,人們除了稱其為「意義重大的裡程碑」之外,兩家報紙的戰役也變得愈發勢均力敵、引人注目。
  • 紐約時報暢想:假如紐約主辦冬奧會……(組圖)
    不過能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本身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紐約當年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就曾敗北。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刊發文章暢想:如果紐約當年轉而申辦冬奧會,那麼比賽場館應該是什麼樣?索契冬奧會吉祥物在開幕式上紐約時報網站的文章稱,因為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沒能搞定奧運場館建設這事兒,2012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花落倫敦。
  • 略說紐約名勝如何管理客流
    怎麼管理景點客流,保護遊客安全和景點環境,紐約的一些做法值得探究。  位於紐約港門戶的美國地標自由女神像幾乎是所有遊客必到之處,女神頭上花冠的25個窗口,很多人喜歡從那裡眺望紐約。然而,女神像內部只有一部狹窄的樓梯通往面積狹小的花冠,共有相當於27層樓高的393級臺階,夏天裡面又比戶外悶熱更多。對此,管理部門負責人盧克辛格說,「保證遊客安全是我們最優先考慮」。
  • 紐約時報網站全免費開放
    紐約時報自1851年創刊以來,已經贏得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聲譽。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網站在1995年上線,但令人鬱悶的是,網站上的一部分專欄和詳細文章被列入「精選」,需要付費觀看,月費為7.95美元,年費49.95美元。紐約時報今天宣布,取消「精選」將整個網站免費開放給所有讀者。
  • 美國優步導致計程車司機在紐約市政府門口自殺
    《紐約時報》報導稱,2月5日,一位60歲的美國「電召」計程車司機道格•施夫特(Doug Schifter)在曼哈頓市政廳門口開槍自盡。 自殺前,他在Facebook上面寫了一篇文章,控訴以優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和政府法規對優步的「優待」等疊加因素,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他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於美國墮落的嘆息,相信也是《紐約時報》選擇刊登他文章的其中一個原因。遺憾的是,正如我們文章最開頭所介紹的那樣,在《紐約時報》把這篇文章發布到了境外的社交平臺「推特」上後,其評論部分竟迅速被一群美國的「愛國賊」給佔領和汙染了。
  • 紐約時報:中國遊客10年增長7倍 怎樣取悅他們是紐約的新挑戰
    12月19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購買力十足的中國人,已成為支撐紐約旅遊業的最強力量》的文章。文章稱,今年來紐約旅遊的中國人已超過95萬,自2007年以來增長了7倍;中國現已超過巴西和加拿大,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外國遊客國籍。甚至在有些號稱提供國際服務的觀光遊輪上,揚聲器裡播放的解說只有英語和普通話。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
  • 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
    本文轉自【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本文轉自【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
  • 紐約時報廣場舉行無公眾跨年活動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日0時,新年鐘聲敲響,紐約時報廣場焰火燃放,彩紙飛舞,慶祝新年到來。受新冠疫情影響,2021年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慶祝活動不對公眾開放,只通過電視和線上轉播,以避免人群聚集。
  • 紐約時報雜誌:紐約總檢察長科莫如何煉成的
    於8月15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雜誌》封面  封面故事:紐約總檢察長科莫是如何煉成的  文章內容:上個月,紐約總檢察長安德魯·科莫租了一輛汽車帶著  科莫成為紐約最傑出的民主黨成員,似乎是一個政治奇蹟。這主要歸功於他擔任總檢察長積累的聲望,以及他對手的轟然崩潰。他的前任斯皮策被普遍看好是紐約州兩任州長的最佳人選,但是2008年曝光的性醜聞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而斯皮策的繼任者帕特森也因私通等行為受到調查。在這種糟糕形勢下,科莫似乎成了新的寄託。如果他能當選新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恢復紐約的經濟。
  • 福鼎宣傳片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
    那就是—— 福鼎在被稱為 「世界十字路口」的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 「C位」亮相啦! 紐約時報廣場播出現場 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1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
  • 《紐約時報》盛讚華裔舞者許芳宜為「新星」
    《紐約時報》盛讚華裔舞者許芳宜為「新星」         #許芳宜被《紐約時報》譽為「繼承葛蘭姆火焰」的新星。        華聲報訊:來自中國臺灣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華裔舞者許芳宜,4月11日登上《紐約時報》的周日藝文版,時報舞評杜寧(Jennifer Dunning)盛讚她是「繼承葛蘭姆火焰」的「新星」。        據美國世界新聞網報導,現代舞先驅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舞團2004年紐約公演4月14日起在「城市中心」展開。